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恐龙小百科
15658900000009

第9章 恐龙成长探秘(1)

在那个“水草丰茂,落英缤纷”的远古时代中,恐龙的队伍逐渐壮大,成为中生代的头号主力军。恐龙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健壮的队伍,与它们各自的成长密不可分。恐龙也是从“宝宝”开始逐渐长大的,探索它们的成长细节,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它们。

1.恐龙的进化

恐龙曾经作为主宰地球的霸主,统治地球的时间长达1.6亿年,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恐龙时代”。探索恐龙的成长奥秘,也就成了很多人的乐趣。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条恐龙是怎么来的呢?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据了解,地球上的第一批恐龙出现在距今约2.2亿多年前,经过大约1.6亿年的时间,这个庞大的家族从地球上消失了。探索恐龙的来源,也就是进化的问题,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下面就通过对世界各地古生物学家从化石中所发现的证据,来做个具体了解。

在3亿年前,一场地壳上的大陆漂移运动,使得陆地上的河流湖泊增多。经过几千万年的时间,海洋中的鱼儿已经有一部分来到淡水的河流和湖泊中发展。和海洋不同的是,每到一定季节,陆地上的河流和湖泊就会干涸,因而一部分鱼儿缺水而死,还有一部分则挣扎跳到了有水的中。但是湖泊中的氧气较少,面临生存和死亡的选择,它们不得不探出水面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在这种情况下,几百年后,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可以暂时用肺部呼吸的鱼,这就是肺鱼。它的鳍强壮得像两柄摆动大船的桨,可以准确游动到自己的目标位置,和一般的鱼不同。除此之外,它的尾巴很大,在游动时来回摆动拍水,因而在水下游动时,可想它的速度有多快。

还有一种鱼叫总鳍鱼,它曾不断尝试着爬上陆地生活。但是也有成千上万的鱼儿,因上陆地后回不到水中而丧了命。总鳍鱼作为上陆地生活的成功者,那时已经具备了在陆地上呼吸和爬行的肢状鳍。如果让你看它爬行的场景,看到的一定是它挥动着大鳍吃力拼命爬行的样子。虽然总鳍鱼征服陆地的历程十分艰难,但它也称得上陆地的第一位“居民”。

成功者要想实现目标,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鱼的鳍长在身体的两侧,圆圆的,充当了脚的作用。在行走时,拖着一米多长的身子,肚皮贴在地上。由此可见,只要它稍微一粗心,就会遭受肚皮割破之痛。因此它必须要有强壮的鱼鳍和身体结构,才能成为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成功者。

为了适应新的生活,就必须要改变自己原来的模样。经过进化,这些鱼的身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它的鱼鳍变成了短而笨的腿和脚,肺叶也增加了,在陆地上存活的时间也更长了。但是这些有肺有脚的动物已不再是鱼了,但是它们仍然还要在水中产卵,后代也是在水中长大的,因而还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而是两栖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环境的变化,两栖动物朝着适应陆地的生活发展。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可以生蛋的动物,它们也终于过上了长久的陆地生活,这就是爬行动物。

两亿多年前,有一种爬行动物嘴里的前边和两侧长满了牙齿,科学家把它们称为“槽齿类”,恐龙就是从这种“槽齿类”动物进化来的。

2.恐龙蛋

说到恐龙蛋,大家一定会联想到一些其他动物的蛋,比如鸡蛋、鸭蛋等。其实,恐龙蛋的样子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蛋差不多,只是个头比较大一点。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只是那时人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有关文字记载,最早发现恐龙蛋化石的人是法国的一位名叫波奇的牧师。波奇是法国地质学、古生物学的先驱。1859年,他在法国南部的比利牛斯省的洛口地区意外地发现了一枚直径约有18厘米的恐龙蛋化石。此后,法国的地质学家马瑟龙也发现了一枚接近完整的恐龙蛋化石。开始,他认为这是禽龙的蛋化石,后来,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解剖学家杰拉维斯鉴定后认为,那是一枚蜥脚类恐龙——高龙的蛋。这个恐龙蛋化石的直径约30厘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人们认为它是最大的恐龙蛋化石。

人类首次找到完整的恐龙蛋巢穴,是在1922年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的考察团,在中亚地区发现的几窝恐龙蛋巢。他们的本来的目标是寻找早期人类的残骸,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考察后,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却使他们成为了古生物史上的一次伟大之旅。在巢穴里发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恐龙蛋化石,直径长约20厘米,短的也有5厘米,形状是长椭圆形的。

恐龙蛋形状各异,常见的有圆形的、扁圆形的、橄榄形的、长形的、圆柱形的、椭圆形的,蛋壳坚硬。此外,古生物学家还注意到,一部分白垩纪恐龙蛋的蛋壳上有着粗糙的条纹和小疙瘩,而三叠纪和侏罗纪时期的蛋则要光滑多了。科学家认为,这些条纹和小疙瘩可能是为了提高蛋壳的硬度,所以进化成了这个样子。当然,也不会太厚,如果太厚,小恐龙就难以钻出来了。

恐龙家族的成员,体态千差万别,大小各不相同。大的体重可达数十吨,小的还有一斤多的。令人不解的是,从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来看,虽然大小也不尽一致,但是差别却不大。恐龙蛋比现生的鸟蛋大,但跟恐龙自身的个子相比就显得小多了。

小恐龙的蛋不大,还说得过去;大恐龙的蛋也不大,就让人难以理解了。事实上,恐龙蛋的大小并不与恐龙的身躯成比例地增长。假如恐龙下的蛋太大了,蛋白、蛋黄就多,压力就大,蛋壳会承受不了,极易破碎。如果蛋壳太厚,恐龙宝宝出壳时就很困难了。宝宝弄不破蛋壳,出不来,就会死在蛋中。再说蛋太大了,目标也大,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危险性大,不容易保存。

通过对恐龙蛋的研究,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也有助于今天的人们了解当时的地质时代和地层特征。

3.恐龙也有智商吗

恐龙和人类一样,有的智商天生就高,有的智商则一直很低,有的一看就感觉它聪明伶俐,还有的一看就给人留下一种傻头傻脑的印象。

关于恐龙的智商水平,有的学者用计算它“脑量商”的办法来测量。“脑量商”是根据恐龙的体重、脑量及现存爬行动物的脑量大小按一定公式算出来的。被测的恐龙脑量商越小,它就越蠢笨;脑量商越大,它就越聪明。

被人们所熟悉的恐龙,如马门溪龙、雷龙、梁龙、剑龙和甲龙等,这些恐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体型庞大,脑袋相对小,给人们以傻乎乎的感觉。

经测量,在这些恐龙当中,马门溪龙等蜥脚类恐龙的“脑量商”最低,只有0.2~0.35。难怪这类恐龙看起来有一点呆傻!它们不只是样子傻,是“真的很傻”。当敌人来临的时候,有的被吓得傻呆呆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不知所措;有的则躲进深水里。以这样的智商,根本就想不出逃避的办法,更不用说对付敌人了。

甲龙和剑龙的“脑量商”为0.52~0.56,它们虽说不上有多聪明,但却不像蜥脚类恐龙那样呆傻。肉食性恐龙来犯时,它们能甩动长有骨刺或尾锤的尾巴给敌人一点颜色看看,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在植食性恐龙中,最有智慧的要数鸭嘴龙。它的“脑量商”为0.85~1.50。鸭嘴龙虽没有任何能打击敌人的武器,但嗅觉灵敏,视力强,发现敌情能迅速躲避。鸭嘴龙靠自己的这点儿“小聪明”,与不共戴天的敌人——霸王龙周旋了一代又一代。

肉食性恐龙都比植食性恐龙聪明。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像霸王龙,它的“脑量商”达到1~2。小型的肉食性恐龙中的恐爪龙“脑量商”超过5,比霸王龙高3~4倍,尽管它个子比霸王龙小得多,但却比霸王龙机敏灵巧,杀起植食性恐龙来也格外凶猛、神速。它的后裔窄爪龙的脑量商又高了许多。窄爪龙比恐爪龙个子还小,但在恐龙家族中却是智力超群的一族。

恐龙的智力各不相同,它们中有比较呆傻的,也有比较聪明的。在中生代的地球上,它们都有自己的定位,各自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无论它们的智商是高还是低,它们的生活都还过得挺滋润的,就这样,统治了地球一亿多年。

4.恐龙的皮肤

恐龙的皮肤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结构如何?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对于研究恐龙这一软体部分来说,想要准确了解它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恐龙身体上的各类组织中,皮肤是最难保存为化石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它,还必须要从皮肤的化石上研究才行。而且在这方面还是有据可证的。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古生物学家在美国的怀俄明州发现了一些恐龙的皮肤化石,是鹅龙的皮肤,而且保持得相当完好。在这些发现的鹅龙皮肤化石表面布满了又小又滑的结节,看上去像是一幅镶嵌画。

自此以后,发现恐龙的皮肤化石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国第一次关于恐龙皮肤化石的报道,是在1989年10月,我国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欧阳辉同志在一具较完整的剑龙骨架化石上,发现了一块珍贵的皮肤化石。

虽然恐龙皮肤难以保存为化石,但是在现实中还是有的。从发现的少数皮肤印膜化石来看,大部分恐龙具有与现存爬行动物相似的皮肤特征:粗糙、坚硬、有鳞甲或角质突起。通过对各种恐龙皮肤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之中的差异,也可以增加我们对恐龙皮肤的了解。

霸王龙类都是肉食性恐龙,它们的皮肤很粗糙,上面长有一排排高出表面的大鳞片。梁龙、雷龙和马门溪等蜥脚类恐龙的皮肤有鳞片呈颗粒状,总体比较粗糙,但比霸王龙类平坦,与蜥蜴近似。鸭嘴龙的皮肤上布有多边形的角质突起或小瘤,这种突起在体表各处的大小不同。剑龙的皮肤上有细小的鳞片,与现在的蛇和蜥蜴差不多。角龙的皮肤有成排的、大而呈纽扣状的小瘤,从颈部一直排列到尾部。甲龙的皮肤最有趣,它身披坚硬的甲板。甲板上长有大的瘤或刺一样的突起,像古代武士的铠甲。

一些学者根据所研究的资料,进行了大胆地推测,他们认为进化较快的肉食性恐龙,如窄爪龙,皮肤上可能长有毛发之类的东西;有的则可能长有鸟那样的羽毛,这类恐龙或许就是始祖鸟的祖先。

了解了这么多的恐龙皮肤,它们的结构有皮肤印膜化石参考,至于皮肤的颜色,那就无从参考了,因为很难找到一种化石是关于皮肤颜色的。

于是,各种各样的猜测就产生了。以前在很多书上,恐龙的皮肤大多被画成单调的泥棕色、浅灰色或草绿色,这大概是受到了哺乳动物皮肤颜色的影响。但有的人却认为恐龙的皮肤颜色肯定是彩色的,而且色彩绚丽。现在爬行动物皮肤的颜色大多数都很亮丽,所以有的人认为恐龙的皮肤颜色应该是可以变的。

恐龙皮肤的发现,对于研究恐龙的生活习性以及再现恐龙的生活面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了解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拓展文化视野。

5.恐龙的牙齿

如果想要了解恐龙是靠吃什么为生的,首先就要去研究它的牙齿。恐龙的牙齿是什么样子的,有多大,是不是很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也会让我们感兴趣:恐龙用换牙吗?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有牙齿?

通过对恐龙牙齿的研究,我们能够判断出恐龙是吃什么的,甚至能够由局部推断整体。那些牙齿又大又尖,而且排列不密集的是肉食性恐龙的;那些又细又小,排列密集的牙齿是属于植食性恐龙的。

肉食性恐龙,以霸王龙的牙齿为例,它的牙齿相当可怕,看上去刀光剑影、寒气逼人。在它的大嘴巴里,参差不齐地长着很多巨大的、匕首般的利齿。它的牙齿微向后弯,边上呈锯齿状,最大的足有20厘米长。这种牙齿清楚地向我们表明,它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恐龙。被它咬住的动物,恐怕是很难逃脱的。而植食性恐龙的牙齿则不同,它没有那么尖利,有的上面还有一层珐琅质,中间部分还有一个小山包似的凸起,这样的牙齿有利于它们咀嚼针叶树的叶片和其它坚硬的食物。还有的植食性恐龙的牙齿又少又小,科学家推断这些恐龙都是吃又软又嫩的植物枝叶,或者是多汁的根茎和果实的。比如牙齿像钉子的梁龙,叶片状牙齿的雷龙,甲龙的嘴里更是前边就没有牙齿,后边也只是有极少的牙齿。

其实,所有喜欢吃肉的大型肉食性恐龙,都长有坚硬厉害的牙齿。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牙齿,你就会发现,牙齿的形状全都一个样,只是大小略有不同,科学家称之为“同型齿”。

吃植物的恐龙虽然也长着同型齿,但不像肉食性恐龙那样尖锐锋利。它们的牙齿有如勺子形状的,有如钉棒形状的,也有如叶片形状的。这些恐龙中牙齿最为奇特的属鸭嘴龙,它的牙齿个数多达2000多个,叶状的牙齿一个挨一个,密密麻麻排成数行,像锉刀一样。也许鸭嘴龙吃的植物比较粗糙,所以才长出这样怪的牙齿。

有趣的是,恐龙等爬行动物的牙齿生长也遵循以新替旧的规则,它的一生要换好几次牙,老牙磨光了,就会由新牙来替。

更为有趣的是,有的恐龙的嘴里一颗牙齿也没长,例如似鸟龙就是不长牙齿的恐龙。与恐龙血缘密切的鸟类也没有牙齿。其实它们原来都是长有牙的,只是后来退化了。不过,这些无牙的恐龙都长有鸟那样的角质喙以及特殊的消化器官,也许这就是对它们为什么不长牙齿最好的解释。

最后,让我们来见识几种有个性的恐龙牙齿。

腕龙:这种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庞然大物,它的牙齿相当大,呈菱形。当然,并不是庞大的植食性恐龙都长这样的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