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囚徒困境中,除了利益的考验之外,还有着道德的考验。囚徒选择背叛,获得的可能是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如果是朋友,损失的可能是友谊。博弈学发轫于经济学,我们知道经济学总是从物质利益出发,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利益之外的东西。
春秋时期,贫士玉戭生与三乌从臣二人相交甚好,由于没有钱,他们就以品性互勉。玉戭生对三乌从臣说:“我们这些人应该洁身自好,以后在朝廷做官,绝不能趋炎附势而玷污了纯洁的品性。”
三乌从臣说:“你说得太有道理了,巴结权贵绝不是我们这些正人君子所为。既然我们有共同的志向,何不现在立誓明志呢?”
于是二人郑重地发誓:“我们二人一致决心不贪图利益,不被权贵所诱惑,不攀附奸邪的小人而改变我们的德行。如果违背誓言,就请明察秋毫的神灵来惩罚背誓者。”
后来,他们二人一同到晋国做官。玉戭生又重申以前发过的誓言,三乌从臣说:“过去用心发过的誓言还响在耳边,怎能轻易忘呢!”
当时赵盾在执掌晋国朝政,人们争相拜访赵盾,以期能得到他的推荐,从而得到国君的赏识。赵盾的府邸前车子都排出了很远。这时三乌从臣已经后悔,他很想结识赵盾,想去赵盾家又怕玉戭生知道,几经犹豫后,决定起早去拜访。为避人耳目,当鸡刚叫头遍,他就整理衣冠,匆匆忙忙去拜访赵盾了。进了赵府的门,却看见已经有个人端端正正地坐在正屋前东边的长廊里等候了,他走上前去举灯一照,原来那个人是玉戭生。
这个故事为我们引出了囚徒困境的另外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忠诚还是背叛?在很多现实性博弈中,我们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当道义和利益相遇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很难作出选择,好不容易作出抉择之后又会背负上沉重的道德包袱。
从囚徒困境来看,玉戭生与三乌从臣之举实属正常。在囚徒困境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决策。首先,赵盾的权势对玉戭生与三乌从臣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资源,赵盾是否赏识,将决定他们的仕途是否顺利。这种情形之下,巴结赵盾与不巴结赵盾的选择,就与二人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对于二人而言,无论对方是否选择巴结,自己只有选择巴结才有可能升官。
我们不能说趋炎附势是性格软弱而导致的惯性举止,实际上它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博弈选择。如果他们信守誓言,就肯定与升迁无缘;而背叛誓言,则有可能得到现实利益。因此,在没有良性竞争的机制下,背叛无疑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因为如果自己坚守,而又没有一种机制能保证对方也同样坚守,那么坚守者就有可能成为被牺牲的傻瓜。
义利冲突自古就是难题。孔子说:“见利思义。”利益是人希望获得的,但是不能见利忘义。对此,孔子曾讲过春秋时齐景公的例子。齐景公本来是一位继齐桓公之后可能使齐国再度称霸的君主,但他后来奢侈腐化,做了许多不仁不义之事。所以齐景公死的时候,尽管他有马4000匹,可民众却找不到他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义和利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要摆脱囚徒困境,我们在考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加上自己的道德成本。
博弈论小贴士
学习囚徒困境的理论模型,并非鼓励人们背叛自己的人脉,而是让我们知道,在面临一个决策时,如果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我们不妨权衡一下利弊,从而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