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人春节回家的选择”这个博弈中,最佳的选择是:如果小东坚持回陕西过年,那么小西最好也跟着回陕西过年;如果小西坚持回江苏过年,那么小东最好也跟着回江苏过年。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均衡点唯一的情况下,谁最“坚持”,谁态度最强硬,谁就会占领主导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某个要求不能被满足时,其“撒手锏”往往是大哭大闹。此时父母如果对孩子的哭闹采取强硬态度,不予理睬,通常情况下孩子一会儿自己也就“偃旗息鼓”,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如果父母此时采取软弱态度对孩子“妥协”,而孩子发现这招奏效,以后再有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还会使出哭闹的策略,而父母只能一再地“妥协”下去。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是(强硬,妥协)和(妥协,强硬)。即如果父母强硬,则孩子妥协;如果孩子强硬,则父母妥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树立起强硬的形象,他就可以在对孩子的管教中获得好处:孩子见到自己哭闹的招数无法奏效,自然也就无法以此胁迫父母满足其不合理要求。
这就是纳什均衡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从现实利益出发来考虑,建立强硬形象或取得强势地位对自身是有好处的。比如一个单位里上下级间的博弈。我们姑且把对待下属非常强硬的上级称为“铁腕上司”,把对待上级毫不买账的下属称为“鹰派下属”,那么当一个铁腕上司与一个鹰派下属面对某件具体的事件发生冲突时,什么样的状况才能达到一种博弈的均衡呢?
假设铁腕上司与鹰派下属面对问题各自都可以选择对彼此的强硬态度和屈从态度,通过上节中提到的纳什均衡原理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是(强硬,屈从)和(屈从,强硬)。即如果上司强硬,则下属应屈从;如果下属强硬,上司最好屈从。这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单位中的状况是一样的,如果上司态度坚决,下属只好委曲求全;如果下属完全不买账,上司只好作出一些让步。
战国时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很恰当地说明了这一问题:赵武灵王欲提高赵国军队作战的战斗力,决定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可是没想到“胡服骑射”这样的强兵良策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顽固贵族的反对。他们说,我们华夏子孙文明开化,怎么能向野蛮落后的蛮夷之族学习,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后来赵武灵王正式发布“胡服骑射”的政令,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他还亲自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一直持反对意见的赵国公子成等人见无力阻挠,就在四下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时就看我们不顺眼,现在故意这样做是为了羞辱我们。”赵武灵王听到后,立即召集群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城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射穿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态度如此坚决,从此以后也就不敢胡说八道了。
这个博弈告诉我们,如果自己树立起“铁腕上司”的形象,就可能从中获得好处。一个粗暴的、不近人情的上司往往令员工更为畏惧,而不敢与其针锋相对,那么均衡的结果很可能是自己强硬而下属屈从。
而反过来说,作为一个下属,如果你素有鹰派下属形象,那么上司可能也会让你三分。但需要注意的是,鹰派下属的形象应该是凭真才实干以及出色的工作业绩“挣”来的,如果本事不大,脾气不小,一味无聊地强硬到底,那么上司往往不会选择屈从于你,而是也会选择强硬,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你被迫出局。
博弈论小贴士
如果大家都清楚最后的唯一均衡点在哪里,这个时候,你就要争当强硬的一方,会给你带来现实利益。这就是“该强硬的时候务必强硬”的道理。如果结果明摆着,你妥协,就是吃哑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