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借贷危机
15682100000010

第10章 2012年珠三角即将步温州危机后尘?

珠三角真的是避风港?

在同一个大背景下,温州没有逃过借贷危机,同样珠三角也要遭殃。中小企业如果继续贷不到款,在人民币升值和制造业水平过于低下的情况下,珠三角是逃不过这一劫的。民间借贷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尽显。作为中小企业的集中地,珠三角从影响面和程度来说,危机如果爆发,其影响之恶劣或赶超温州。

不过跟温州的借贷危机不同的是,珠三角的危机形式恐怕会不一样。温州主要是老板们借了地下钱庄高利贷的钱还不起导致的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跑路危机,而珠三角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以及汇率问题,那些以外贸出口为主导的中小型企业丧失之前的出口优势,利润下滑导致破产,进而引发的危机。

当然,在新闻、电视以及网络上是看不到这点的,看到的永远都是珠三角不会步温州的后尘,珠三角将会安全无忧。一批经济学家整天宣扬,“珠三角不会出现温州民企那样的跑路潮”的结论,让珠三角的许多官员和企业家松了一口气,但对于什么事都要较真的我来讲,就要追其究竟。

那批宣扬“珠三角不会出现温州民企那样的跑路潮”的经济学家所谓理由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珠三角企业投机性没有温州企业那么强,他们认为在珠三角虽也有不少老板炒楼,但很少有企业完全关闭后专门炒楼的。

第二,珠三角企业资本运作意识不强,相比长三角的小企业,珠三角企业在融资方面更加谨慎,有53.03%的珠三角小企业从未用过任何外部融资,更多的是靠企业多年的积累来持续经营。

第三,珠三角企业的经营适应性更强,珠三角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开工率下降,2011年的平均开工率只有70.92%。虽然开工率下降,小企业关停并转的现象却未大规模出现。

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都不值得一驳,只是看到了表象,而更深层的却不能解读出来。我们需要看到,跟温州借贷危机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的是,珠三角主要是以台资、港资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存在形式就是接国外的订单,加工生产商品,再出口到国外。为什么珠三角的企业不做投机,是因为他们是台资和港资企业居多,他们不敢妄动去做投机的市场行为。但这不表示珠三角不会步温州的后尘发生危机,因为2011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保持强劲上升势头,屡创新高,珠三角地区大量的外贸型企业正在逐渐丧失报价优势,利润下滑。广大中小企业还面临着银根收紧、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等多重不利因素。这个利润一下滑,那些台资和港资企业的老板肯定不干,他们来大陆开厂就是为了赚钱。不让他们赚钱,他们要么选择将工厂开到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要么直接关门倒闭。这个时候也会出现危机,不过这个不叫借贷危机,而是倒闭危机。

虽然目前珠三角地区虽未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但危机已然浮现,部分小厂因资金链断裂已经倒闭,部分工厂已停工,更多的企业还在艰难维持生存,还有企业已选择内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内地城市,或是外迁至越南、孟加拉等国。

珠三角企业的困局

东莞素有“世界工厂”之称,集中了大量做外单的中小企业,因此对汇率变动格外敏感。2011年11月我在东莞市暗访地下钱庄的时候,曾去过一家位于东莞虎门镇的台资制衣厂。那个厂的黄老板,用一口流利的国语对我说,“最近两个月我们工厂基本处于半停工状态,工人已走了大半。留下的工人都得付给较高的薪水,人民币一直在升值,原材料价格又大幅上涨,我们的利润非常薄,算上厂房的租金、水电等花费,有的国外的订单接了就会亏本。所以我们等旺季的时候再开工。”

我当时到那个制衣厂的车间内看个究竟,看到偌大的一个车间只有几个工人在工作,显得冷冷清清。一排排机器就停在那里,发不出一点响声。

据我在东莞的了解,由于中国低端制造业的利润一直被压得很低,这些做外贸订单的台资和港资中小企业往往只能“以量取胜”。由于人民币升值,以纺织行业为例,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服装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下降2%~?6%。近两年来原材料价格和工人薪水也飞速上涨,工厂的利润下降,目前完全是靠做量来维持工厂的运营。此外,由于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许多中国企业需要采购的配件无法从日本购得,只有从其他市场购买,进一步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形势。为了节省厂房租金,这些中小企业只能不停地搬迁,越搬越偏僻。

那个台资制衣厂的黄老板曾说:“我们制衣厂的处境很艰难,东莞像这样的厂还有很多,我估计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2011年年底会有一批厂要倒闭,目前在东莞已经有些小厂做不下去倒闭了。”

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中国许多外贸企业丧失了报价优势,订单流失,深圳关外很多中小企业目前做的外单都是前几年签订的合同。那些企业有订单才能生存,但接到了订单,需要资金才能运营下去,而目前中小企业融资也受到了很大局限。政府应尽快放宽对珠三角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然估计2012年上半年将有六成的中小企业处于“死亡边缘”。

尽管截至2011年年末,珠三角还没有出现倒闭潮,但珠三角地区许多企业处于亏损的阶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转型升级跟不上来的企业纷纷选择了转移至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福建等省份。或许我们很快会听到珠三角倒下的声音,它的支撑在断裂,我们已清楚地听到了预警。只不过这一张牌的倒塌将太过猛烈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