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成长、成熟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换身份的过程!
刚出生的女孩,我们叫她女婴;稍大一点的女性,我们叫她小女孩;十多岁的女性,我们叫她少女;刚结婚的女性,我们叫她少妇;再大一些的女性,我们叫她中年妇女;再大一些的女性,我们叫她奶奶;再大一些的女性,我们叫她老奶奶。
因此,我们必须接受角色转换这一谁也无法更改的事实。人一生中,谁都无法死守一个角色不变。
角色转换,对于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提起退休综合征,您一定不会陌生。
我的一位忘年交早年在政府部门工作,60岁的时候,他从国税局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刚退休的时候,他怎么也无法适应,有一种相当大的失落感。可以想象,离开了熟悉的工作环境,没有文件批了,他开始感到以前的下级对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恭敬了,叫他局长的人也迅速减少,就连亲朋好友对自己的态度仿佛也变了,其失落感可想而知。
如此一来,他的情绪自然容易郁闷,不久,就发生了可怕的心肌梗死。所幸的是,在接受冠脉搭桥手术后,他总算捡回一条命,但医生也告诉他,他的病情随时可能反复,仍然有生命危险。
经过这一劫,他整个人就变了。生活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折,他开始上街买菜,做家务,后来还给一家比较有名的税务师事务所当了顾问。我最近见到他的时候,已然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看不出一丝不健康的迹象。
对比退休后两个阶段的不同表现,他告诉我,造成他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角色转换。刚退休时,还把自己当国税局长,而别人却不这样认为,因此造成心理冲突,健康状况自然下滑;大病痊愈后,角色转换了,自然又有了另一番景象。
类似这样的退休综合征,在许多老人身上都有。
退休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退休后所产生的失落感、空虚感、怀旧感造成的。失落感会让退休的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丧失时期:工作丧失、规律丧失、地位丧失、优势丧失、还有人际关系的丧失,从而使人认为到了老年就等于到了人生的尽头;空虚感会让人感到无所事事,生活无聊,人生无味,一切都是空虚缥缈的;怀旧感则让人非常容易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尤其是当年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
转念一想,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眼下一片冷冷清清。在怀念过去的老朋友和老同事时,发现有的作古,有的丧偶,有的长年卧病在床,有的远隔千里无缘相见,难免心生凄凉。
有调查统计表明,退休综合症一般需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行调整。这种调整,说到底,实际上就是心态的调整,就是角色的转换。如果角色转换长期转换不过来,就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可见,角色转换对健康至关重要,若转不过这个弯,心理就会失衡,失衡就会生出疾病。下面这个故事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狒狒是猴类中体型最大的种属。跟绝大多数动物种群一样,每个狒狒群里都有一个首领,它的地位最高,享有很多在种群里至高无上的特权。比如,它们中的母狒狒,别的公狒狒是不能碰的;吃东西的时候,它要先吃,吃剩下的东西其他狒狒才可以吃。
有一个在狒狒身上做的实验。实验者将狒狒首领和一只小狒狒分别关在两个铁笼子里,吃东西的时候先不给这两只狒狒吃,只让它们看着铁笼子外面的狒狒吃。结果,狒狒首领异常生气,它跳跃、咆哮,甚至还试图咬破铁笼子。不久,这只狒狒首领就患上了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一年后就因心肌梗死死掉了。而那只小狒狒却没有任何异常的表现。
实验者认为,狒狒首领被关进铁笼子以后,丧失了它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专属的特权,心态失去平衡,导致健康状况恶化,最后死亡。而小狒狒本来地位就很低,不在乎是否最后一个吃食物,角色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也没有出现任何异常表现。
可见,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角色转换对于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怎么办,这就要求老年人学会快乐的转换术。
转换术,具体地说,是指身份转换、角色转换、权力转换、价值转换等等。不学点转换术,你就无法面对已经变化的真实世界,你就会冲突不断,痛苦烦恼!
在人生的旅途中,进入老年或退休是一个大的转折,从社会角度来讲,是退出了社会角色;从家庭来讲,孩子长大了、自立了,也无须再承担父母的角色,即也退出了家庭角色。这一转折给退休人员的心理状态、生理机能、生活规律、饮食起居、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等带来很大变化,其中以心理变化更为突出。
失落、孤独、易怒、悲观等不良情绪长期刺激,将导致食欲减退、睡眠不好、免疫机能下降、老年性病患加重,尤其易引发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世界,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新陈代谢是社会的常态,堂屋里的椅子轮流坐,他方下场你登场,你刚谢幕他又登场,人生就是一场流动的电影。
的确,你被“挤下”了舞台,但此时你完全可以惬意地当观众了,心安理得地坐下来观赏别人的表演了。“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大舞台,该下台时就下台,该卸妆时就卸妆。当你自觉地完成了由一个演员到观众的角色转换后,你就会有一种孔夫子所说的“老者安之”的安适和安乐,从而安之若素、心态平稳,乐哈哈地颐养天年。
承认变化,适应变化
从上班到退休,可以不必像原来那样起早贪黑、奔波忙碌了,可以躲开那些烦心的事了,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一些原来想做而做不了的事了。这种角色的转换,可是许多人却往往感到不适应,或者说要经历一段不适应的过程。
这也不奇怪。几十年形成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了,原来在工作中追求的具体目标消失了,人际关系的交流淡了、少了,有些甚至断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渐渐感觉不到了。
更重要的是从单位人转变到社会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有时原来很少关注的事逐渐引起了自己的注意,于是一些原来淡然处之的琐事,忽然变得使自己心烦意乱,难以容忍了。
一些过去很好办的事不知道怎么办了,也不知道找谁商量、找谁帮忙了。社会上新事物层出不穷,难免有一些自己不明白或者自己看不惯的事,可是又无能为力。加上健康问题、待遇问题,总之是苦恼上升。这样的心态,是快乐、健康地安度晚年之大忌。
然而,要使自己快乐起来,就要从接受现实,承认变化,进而改变自己,使自己适应变化开始。
几十年形成的东西,要变谈何容易,可是也不是做不到的。因为这变化之中还有不变蕴含在其中。
譬如,人是社会的动物,不可能没有人际的交往。过去的交往淡了,可以在新的领域、过去很少关注的领域,例如,邻居、亲友、棋友、旅友、舞友等等中建立新的交往。过去的交往方式行不通了,可以探求新的交往方式。
又譬如,人生不可以没有追求,工作岗位上的追求不存在了,正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新的追求,琴棋书画、摄影、电脑、健身强体、花鸟虫鱼,天下万事万物,只要有所寄情,就可以每天发现新的奋斗目标,可供自己孜孜以求。
又譬如,人生存在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如今离开了做贡献的工作岗位,不等于对社会无用。今天在马路上为一位陌生人指了路,明天给小朋友讲一段故事,后天想出一个新的家庭节水节电的办法,或者整理了家里积存的废纸送到回收站,哪一件不是对社会做出的新贡献?
有的老人常感叹:老了,不中用了。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年人的人生经验、看法,都是无价之宝。但是真要有用,就得适应变化,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自身条件的变化。变一变,看似无用的就会变成有用,再变一变,用处还会大起来。能作如是观,心态也会好,健康也会好,自己高兴,家人高兴,社会也高兴。
老人要有转化无聊的能力
有一位老年人,曾多年担任领导工作,刚从岗位上下来时感到无官一身轻,既不用管人,也不再受别人管了,感觉非常放松。于是,晚上看电视一定要看到很晚才睡觉,睡到近中午才起床,起床后无事可做,于是又打开电视一直看到深夜。问他都看了什么节目?哪些节目会如此吸引他?他一概说不出来。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百无聊赖,他的身体迅速垮了下来。
在治病养病的过程中,他听取了别人的劝告,开始设计自己的生活:先是制定作息时间;然后开始参加老年群体活动,结交新朋友;过去曾经有过而没有时间顾及的兴趣爱好,现在一一捡拾起来……这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不但使他的身体慢慢好起来,还使他变得随和和乐于助人,在老年群体中成了歌唱和书法“老师”。现在他常说,幸亏我及时摆脱无聊,生活才变得如此充满生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没有了工作的压力;许多人的儿女也不在身边,生活变得很随意,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做许多过去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本来是件好事。可有的人不知道如何利用宝贵的时间,反倒由于清闲而无所事事,生出许多烦恼;还有的人由于缺乏生活目标,日子过得平淡乏味,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现在,一些老年人变得固执、多疑、偏激、忧郁。这种变化最初往往是从无聊开始,进而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了,于是消沉下来,对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封闭。
白婆婆是昆明市的一位离休干部。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尽管有儿女两个,但均不在昆明。一个远在美国,另一个出嫁上海,一年难得回来一次。白婆婆每天除了看电视打发时间,找不到别的事干。
白婆婆神色忧郁地说:“我现在什么也不愁,就愁这日子怎么打发?这一天天过得死气沉沉的,孤独得可怕!有时甚至想,活那么长寿干嘛,还不如早点死了,省得受这份活罪!”
今年61岁的张大爷,退休前是单位的技术骨干,是位很能干、很坚强的老人。退休后,他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性格变得很怪,情绪也非常低落,整天愁眉不展,做事丢三落四,头发一下子白了许多,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从不轻易流泪、诉苦的他如今经常独自暗泣,爱唠唠叨叨,不愿与人交往,性格怪癖,甚至连老同学、老同事聚会都不愿参加,失去了生活的兴趣,给身心带来了很大伤害。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抽样调查显示,人到晚年,由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大脑功能的退化,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引发这些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老年人过得不快乐。关于“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家庭不和、社会福利保障不力和子女不孝,分别占20。9%、31。6%和15。4%。产生“越老越不中用”想法的占37。3%,“经常有孤独感”的占28。9%。
据该中心肖泽萍教授介绍,时下,老年人保健主要通过药物、健身,很少有人考虑心理健康问题。她认为,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同时,老年人自己也要自觉和努力,不能完全依赖子女或社会改变自己的现状,要懂得心理调整的方法,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使自己快乐起来,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冰心老人在96岁仍坚持写文章,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老妇人卡拉夏伦,92岁时还在一家公司任职,下班后还驾车去推销各种家庭用品。她常说:“我努力让自己忙碌,如果我稍有时间的话,我就为自己烘制一些饼干,或者读一点书。”她们活得健康长寿,是因为她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趣。
老人生活忌无聊,应注重培养自己的情趣,只有有了趣味,日日好过,日日欢喜,日日好像生活在天堂里。
从容的面对角色变化
老张离岗回家过上离休生活的时候,有一位老友到家中看望,吟唱了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他还给老张写了一幅书联:走好离休路,唱好从容歌。可谓之蕴含期盼,情深意切。这让老张想起了前越南主席胡志明的一句名言“处事从容日月长”。它不仅有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蕴含着养生长寿的奥秘。
从容概括为舒缓、冲和、泰然、大度、恬淡之总和。人生需要从容。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主人,当你驾驭生命之舟时,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滚滚激流或惊涛骇浪,这就需要从容把舵,战胜艰难险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从容是一种人生修养,那些在人生道路上经历坎坷却仍然从容对待,不断取得成就的人,使人不禁油然而生敬意。由于“红楼梦研究”一书而蒙受数十年灾难的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活到90高龄;由于“人口论”而被革职挨批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活到101岁;一身傲骨不畏权势即使被拉出去游街、批斗的情况下仍坚持写作的著名学者梁漱溟活到96岁。这些人正是一生从容自若的心境,使他们虽处逆境多难而能长寿。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提出了从容养生的观念。从医学上探根求源,从容之人能相对地保持心态平衡,较好地协调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很有规律的缓释状态。因此,从容之人心脑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数相对显著减少,气血冲和则百病难生,这是从容者多长寿的奥秘所在。
处世从容,绝不是无所追求地虚度年华,更不是逆来顺受的弱者。相反,由于心境自若,“智虑生于安静”,从容思考周密,凡事有谋划,能增强自我应变能力。即使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也能“急中生智”快速应急反应,应对自如。真正从容的人,一定拥有深沉的情思,高尚的情操,优雅的情趣。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诱惑四伏的现代社会里,更需要保持一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平常心,表现出不求闻达、不事张扬、耐得寂寞、善待宁静的从容。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有力的表现。让我们学会以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心境,以从容、稳健的步态,走出一种风范气度,走出一种洒脱壮美,走出一种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