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条辐构成一个车轮,正因为当中空无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所以才发挥了车子的作用。
揉和粘土烧制成有形的器皿,正因为器皿中间空无可以用来放东西,所以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造成一个房子,正因为房子中间空无可用来住人、放物,所以才发挥了房子的作用。
所以说,事物之所以有用而有利,是由于善用空无的缘故。
■活学活用:拥有的时候,保持虚无的态度
这一章老子讲的是“有”和“无”的关系。
“有”和“无”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老子共举了三个例子。
车轮中间空无,可用来放车轴,从而发挥了车子的功效;
陶器中间空无,可用来盛装东西,从而发挥了陶器的作用;
房子中间空无,可用来住人放物,从而发挥了房子的功用。
其实,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老子在这里无非是要我们悟出“有”和“无”的道理——那有形的地方只是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地方正是它空无的地方。老子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必须处理好各种“有”和“无”的关系。
老子的五千言,文约义丰,涵盖极广。就拿这个“有”和“无”来说,文学讲究含蓄而有余味,“无字处皆有其意”(王夫之);绘画注重空白处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书法追求“潜虚半腹”(智果),“计白当黑”,“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蒋和);建筑提倡“透风漏目”,从房屋的门窗和亭台廊榭之空格去得自然之景,感宇宙之情韵。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明先生十分赞赏老子:“我时常谈老子,我相信他的著作对我建筑想法的影响可能远胜于其它事物。”
由上可见这“有”和“无”的内涵之广,暗示性之大。而在指导我们立身处世上也是如此,是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虚无的态度。
南美独立战争时期,统帅西蒙·波利瓦来到基层,恰好看到士兵正在安装大梁,旁边有个人正在得意洋洋地指手画脚。
西蒙·波利瓦问:“您怎么不动手?”
那人回答:“我是班长。”
西蒙没说什么,立即与士兵一起忙碌起来。
等到干完了活儿,西蒙·波利瓦擦了擦汗,对那位班长说:“班长先生,如果今后还有类似任务,请尽管吩咐您的总司令,他肯定会立即赶来帮助士兵的。”
明白了站在面前的人是总司令,刚才还在端架子的班长立刻羞了个满脸通红。
西蒙·波利瓦以自己虚无的态度为士兵们做了榜样,也教育了那个自视甚高的班长,如此也难怪他的士兵认为他是最和善、最亲近的统帅,因而尊敬和爱戴他了。
断章取义:
保持虚无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各种“有”和“无”的关系,比如有才和无才,有功和无功,有私和无私,有欲和无欲等等,而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关键就是要努力祛除“有”的束缚,发挥“无”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