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则是轻浮的控制者,清静则是躁动的制服者。
因此圣人整天行事,却不轻举妄动,处处稳重。
虽然居处在高耸的楼亭,但却也沉静超然。
为什么作为身率万乘的君主,却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大事呢?
轻浮就会失掉根基,躁动就会丧失君位。
■活学活用:做事切忌轻浮、狂躁
上一章老子告诉我们人应效法自然,既效法自然,自然对人必有约束的作用,于是本章便具体地讲述了自然的约束力。
老子崇尚稳重、沉静而排斥轻浮、狂躁,认为前者才是自然之道,后者违背了自然之道,应给予摒弃。
其实,老子的思想并不难懂。就自然界的现象看,无边无际的天宇因其高远而达成稳重,辽阔苍茫的大地因其厚重而达成稳定,一座高山因其庞大而达成稳定,一块巨石因其沉重而亦能达成稳定;而天上的游云尽管可以一时地遮天蔽日,却因其轻飘而转瞬即逝;至于风雨来势汹汹,却因其轻飘而终不能长久。
所以,老子说得“道”的圣人行事,虽有美丽和华彩的楼亭,但他们却丝毫没有因此而轻浮狂躁、自以为是,始终安静地生活。圣人治理天下更是如此谨慎地待之,从不敢轻率行事。反之,轻浮就会失掉根基,躁动就会丧失君位。
老子本章给了我们一个极其深刻的提醒,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要保持冷静,从容镇定,不要急急忙忙,心慌意乱。要知道“性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慌乱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更加拖延时间,忙中出错。虽然这些事在一定的方面上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但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涵养。
《晏子春秋》中有一则关于“临难铸兵”的故事:
很久以前,鲁昭公亡命于齐。一日,齐景公问昭公说:“你年纪轻轻就即位,即位没几天就亡命于他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昭公回答说:“我一向受众人喜爱,但是,现在喜爱我的人都离我远去。因为,他们都曾极力劝谏过我,而我只当耳边风,不认真听;听了,也是敷衍,不去付诸行动。结果,周围只剩下逢迎拍马、胁肩谄笑之辈,而没有一个真正关心我的人了。我的情形就如同一棵秋草,当秋风劲吹时,我就不堪其力而折断了。”
景公将这话传给后来升为宰相的晏婴,并问:“我想竭一己之力助昭公返回王位,该如何是好?”
晏婴回答:
“这是不可能的。失败了才知道后悔的人,是愚蠢的人。比如走路事先不知问路而随意走动,迷了路才向别人打听;过河不知事前测量水的深浅,溺水后才后悔不迭。这就像遇到强敌了呀!”
有人说“边干边想”、“做起来再说”,看起来是积极的态度,但,不加运筹的行动,实际的效果常以失败告终。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有备无患”的道理,是否告诫那些急躁的朋友们呢?
走出心性的急躁,你就会沐浴温暖和煦的春风。
断章取义:
人不能心浮气躁,静不下心做事将会一事无成。荀况在《劝学》中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但却能够吃到地面上的黄土,往下能喝到地底的泉水,原因是它用心专一。螃蟹用六只脚和两个大钳子,它不靠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寄居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它浮躁而不专心。”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了,往往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只会带来损失,以失败而告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