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懂幕僚就不懂民国
1572800000073

第73章 四面楚歌,神仙也难以作为 (2)

曾国藩何以拥有如此之多的幕僚,盖诸事需其弥缝也。中国社会、民间积弊太深。曾公谓,见人至京办事,宜多磕头,少说话。又戏言,今人欲得志,须读三部书,即搂抠经,米汤大全,熏膨大典(《汪康年笔记》,49页,上海书店版),此是悲悼时局之言,世务须人事牵合,故幕僚大有用武之地。

其幕僚集团一系列排下来,有人力、有智慧、有操守,关键角色数百人,对时代有着绝大的影响,他们自有一套政策逻辑和决策程序,他们懂得各式各样的行业,广纳人才成为精英团队,长线的布设,短线的筹划,以及学术思想,经邦济世。对于时局的钮控,就是他们奠定的基础。

在美国历史上,总统政策的拟定与运作往往依靠幕僚长。美国政体总统的幕僚长,文的要靠国务卿,武的要靠参谋总长。

当时势造英雄的风云际会时代,不安分的文人,往往扮演大小幕僚的角色,而且大半不择手段,以谋个人的发展,范文程投效努尔哈赤,参加后金政权。为参与帷幄之主要谋士,教导满清开国,凡伐明的策略、争取汉官归降、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颠覆他所属的明朝。

但又有不一样的,太平天国的钱江,一度为最重要的幕僚,现在的研究资料却很少,乃因其当洪杨攻占武汉时,他觉察其人不足有为,仿范增对项羽失望而逸去,所以给后来研究者造成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印象。

与之相对称另一极端者,没有杰出幕僚终吃大亏。太平天国,没有第一流的幕僚。读书人望望然而去。天王教义非驴非马,正人君子避之唯恐不及。

民初知识分子,经过辛亥的冷却之后,一部分不愿意待在学院的象牙塔里专攻学术,而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他们自己的想法。于是不少人选择了幕僚的角色。纯官僚机构尚显约束,纯学院又过于虚静,学与术的嫁接为其梦寐以求,著书立说以期有用的色彩甚为分明。其策论式的文章对上,抒志的文章对下,对上以求一逞,对下买通群氓反响。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某种生活方式日趋衰落,意识形态面临严重挑战。

一部分如刘师培等但求闻达于诸侯,动大于静,渐渐不能安静,不能控制。

一部分如王士珍,虽岁月流动,静大于动,渐渐趋于沉寂,对主官的决策过程、动机了如指掌。

孙中山先生青年时期甫入社会,也上书、递策论,刚开始所扮演的,自忖能做到的,也是幕僚这个角色。

但超人型主官对幕僚班子也形成遮蔽,若曾国藩、麦克阿瑟、孙中山等,皆然。孙中山先生对戴季陶、胡汉民、汪兆铭等人的提携,使之刮垢打磨,增其亮光。

北洋系的幕僚,其思想基础,在时代的巨轮下,地域色彩浓厚,显出过时的专制主义的历史残余,并无宗旨与信仰,走越走胡,事齐事楚,恒无所择,但向新主效忠,重塑社会的努力和极强的个人诉求紧扣一起,造成人生奋斗的巨大盲点。

天下哪有纯而又纯的幕僚?就以坊间辗转传写的蒋介石的幕僚集团来说,所谓六大幕僚之类书籍,如张群、杨永泰、朱家骅等,都曾经外放,或负方面之责,不是贴身意义的幕僚。至于在侍从室的如陈布雷等,虽今之论师以军机大臣来形容他,实则他的不少时间、他的职责,较多为处理事务,只是文章文字幕僚,于战略态势,并无专责。

袁世凯,他是权谋型人物,一切公理,德操、舆论,如与意志有冲突,则般般都要让路。真是什么藤上结什么瓜,他的参谋班子也是这一流人物,只是型号小些,到底层,就纯为鼠窃狗偷之辈,不像个当政的样子。在专制肆虐的地方,政治肿瘤丛生,导致问题多多,漏洞处处。若非智囊智慧的匮乏,就是存心与民为敌,问题看似两造,原因只有一个。

民国的参谋,多到像文豪的妙语,不择地而出。在那历史转型的特殊时期,蔚成大观。形态和类型也令人眼花缭乱,自由派文人如林语堂、曹聚仁、张恨水等,这是外围的、广义的;学院派知识分子群如战国策派议论惊悚,耸动视听;机会型的人物若杨度、杨永泰、刘师培、罗隆基等,则把一切机会开掘到极点;纯军事幕僚则有罗友伦、蒋纬国、盛文、舒适存、赵家骧等;把旧道德演绎到完美境界者则有陈布雷先生等人;过渡时期的幕僚则有伍崇仁、樊崧甫之属;学生型幕僚,那种打蘸水式的,蜻蜓点水般闹着玩的则有康白情等人;地方军头的幕僚则有沈默士、巴人等;纯粹文人带有表演性质、行为艺术一般的参谋类型则以饶汉祥最为显眼……

民国后期幕僚文化,乃属一种一以贯之的使命感,持久的战略文化。

其优秀者,努力从历史的负疚感中挣脱出来,认同普世价值,自由的生活方式,并为造成行之有效的制度而奉献智慧与生命。他们对肆虐的专制狂澜保有最大的警惕,他们作为参谋作业的手段,显示出他们明晰的防御心态和戒备心理,就是要为盲动的浪潮制动、刹车。最后,却因种种偶然性因素的充量会聚,历史灾难性的危机切断了他们行进的步伐。

民国幕僚的知识构成,曹聚仁《采访外记?战地八年》中感叹,程潜的旧诗甚佳,王铁汉能谈人生哲学,极有条理。一位宪兵团的李团长,竟然把冯友兰的书都吞下去了,虽不十分消化,但他口若悬河的舌辩很吓人,某师长和曹聚仁谈了整晚上的辩证法,他擅长黑格尔和康德。至于本来是燕京、清华大学出身者,如居浩然、孙立人将军等,那更不必说了。

曹聚仁说,抗战中期,不少军事将领譬如王耀武、丁治磐、李良荣等人,都在那儿读英文,看《资治通鉴》,他们比后方的政治圈中的人物高明得多。所以曹聚仁更断言,记者的构成知识不浅,但要到军人面前去称雄,实在还不如藏拙为好。1938年初春,曹聚仁在黄山下,遇到了冷欣的参谋,他其貌不扬,像个土老儿,右眼角有点斜吊,他时常在走廊上散步,后来在戴戟的宴席上认识了,才知道这个土老儿,精通俄、德、法、英、日五国文字,而且政治经济、文史博物,无所不窥。他们整日整夜谈了一个星期,曹聚仁说:“要是我不懂谦虚之道,怕不被他笑死。”

至于上官云相,他是北洋的出身,是不是大老粗呢?看起来像,实际又绝不是。他其实是粗中有细,他到过德意各国,他对于希特勒、墨索里尼集权政治的批评,以及现代军事观点的分析,非常精到,可说是第一流军事家。

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点子好不好,有好点子,多半能成事。好点子,泰半来自一流幕僚。主官和幕僚的关系,有时有颟顸的主官,一意孤行,而有明敏尽责的幕僚;有时又有颇具卓识的主官,身边却围绕小鼻子小眼的幕僚。前一种是幕僚的悲剧,后一种是主官的悲剧。幕僚跟主官的关系,有时也像婚姻,俊汉身畔拙妻,佳妇偏嫁莽汉。殊欠圆满。

民国后期幕僚的职能,较之北洋时期,那种摇鹅毛扇的军师形象,业已大为改进,甚至完全变异。正如美军参联会一样,不仅容纳各军种参谋长,研拟制订战略计划并统一全军的战略行动,且负具体指挥之责,蒋纬国经常强调的“指参”二字,即是指挥参谋一体化的减缩,至此,幕僚已居于核心地位,整合作战、计划与政策、人力与人事、指挥与通信及后勤等业务部门,协调三军各自的特长,以及彼此的思想和行动,从而实现有效的统一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