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召唤内心的巨人
15733300000010

第10章 克服固执的心理(1)

执着于某个信念的人,应该是一个坚定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在一般人的眼中,“执着”是个褒义词,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可是如果执着走到极端,那就成了固执,也就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某个人、某种抽象理念过于专注,以至误入岐途。因此,只有控制了固执,把它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并沿着这个方向锲而不舍、奋勇向前,才能取得成功。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错了,而他仍要奋力向前,并且自以为自己意志坚定、态度坚决,那么它导致的恶劣后果,恐怕比没有目标或犹豫不前更为可怕。这种盲目心理能让人付出惨重的代价,偏执带给人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为了事业的成功,或者爱情的成功,常常无所顾虑,勇往直前,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一旦走错路,又不听别人的劝告,不肯悔改,结果就会与自己的奋斗目标南辕北辙。

一、沉浸在过去的泥潭里

固执者坚持己见,缺乏见识和智慧,因而常常正邪不分,忠奸不辨。没有见识,就不能观其人,听其言,察其行,因此就不能知彼知己,不能客观、公正地判断一切人或事,这样势必后患无穷。

有一个大学生,不知怎么就爱上了他的一个女教师。这个女教师虽说还只有30来岁,可结婚已经两年了。所以,这个学生对她的爱,应该说,无论如何是没有指望的。

可是,这个学生却十分执着于自己的这种所谓爱情,不顾一切地追求这位女教师,又写情书,又送鲜花,还跑到她家里去,弄得她十分恼怒。后来她丈夫知道了,狠狠教训了他一通。可是,他还是不知回头,依然写情书、送鲜花,痴情不断,执着得像个不怕牺牲的斗士,一直闹到神经错乱,被送进精神病院为止。

像这个学生的这种执着,当然就是偏执了。

偏执心理是一种病症,患上这种病的人,往往走极端,死不回头,还自以为是,分明是自己做错了,却总觉得是别人不对;当自己不能和别人取得一致意见时,从来不反思自己的对错,而总是去探究别人做错了什么。

这种偏执心理,有时是针对时代的。自己这样做,已明显地与时代潮流相违背,却反过来大骂一代不如一代,大骂这个时代是一个倒退的时代,是一个倒退的时代。

有一个作家,写了很多文章,说这个时代的人是如何如何地只知赚钱,不讲道德;说这个时代的人是如何如何地放纵肉欲,不讲精神。他对市场经济下的新人物,如各类商人、各类打工者、各类自由职业者都看不惯,视为洪水猛兽,视为恶劣道德的代表。他对这个时代出现的各种新事物,都看不惯,看不惯电脑,看不惯自由竞争,看不惯国企改革,看不惯对外开放。

这种人,在中国其实相当不少。像这样的作家,还是一种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这种流派,当然不是平常所说的保守派。他们是连保守派都不如的,简直可以称之为偏执派。

偏执的人,是死抱着旧观念不放的人,是死抱着旧的生活状态不放的人。这类人在旧时代是阻挠革命的人,在新时代是反对改革的人。

有些人则是对某一事物偏执。这种偏执比起上两种偏执来,对别人的损害倒不大,但对自己的损害很大。这类人,常被人当作笑话来看。也就是说,他们往往被别人瞧不起。

有一个人,已经30多岁了,还在天天写诗,而且写的都是50年代的那种诗。如其中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来吧,让我们向前走

让我们昂起头

不回首

前面是光明

后面是猛兽

像这样的诗,在我们这个时代,谁看呢?可他却写得津津有味。当有人问他写这样的诗是否有意义时,他说:

“怎么会没有意义?我人生的全部意义都在这里。”

当别人批评他的诗,甚至根本不看他的诗时,他就每天发牢骚,大骂这个时代是愚民遍地的时代,大骂现在人心涣散,道德沦丧,指责现代人只要物质,不要精神。

其实,现代的人不是不要精神,只是不要你那种“精神”。再说,这种诗歌有什么精神可言呢?

这个一直未成名的诗人,天天沉浸在这样的诗歌里,诅咒着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接受他。

像这样的人,就是对一种事物过于执着,以至于偏执得过分的人。

当然,他之所以执着于诗歌,就像那个大学生执着于他的女老师、那位作家执着于旧时代一样,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偏执才会这样的。可是,事实上,偏执的产生,就在于你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所执着的某种东西是不对的,而别人却知道它是片面的。

以上三种偏执,尚且不对人构成多大的威胁,至多被当作笑话而已。可是有一种偏执,却是十分可怕的。

这种偏执,就是对某种信仰的偏执、某种主义的偏执、某种所谓的真理的偏执。

这种偏执的后果是如此的严重,以至于成千上万、乃至成万上亿的人,都会为此付出代价。

下面我们要说到的,就是两个人对某种主义或所谓“真理”的偏执,以及这种偏执怎样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几千万人的死亡,其中欧洲就有3700万人丧命,1200万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在法西斯集中营内被枪杀、吊死,被毒气窒息或被烧死。

即使是最可怕的罪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渐渐地被人遗忘。但是历史学家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他们发掘了制造灾难的恶魔和邪鬼——阿道夫·希特勒和本尼托·墨索里尼因为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和地狱之门而犯下的罪行的证据和材料。

同时,医学由于它的进步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证明:两个打着种族旗号播种死亡的法西斯暴君并不真正属于某一健康类型,毒血既浸蚀着他们的血管,也侵蚀着他们的精神。

心理学家的发现和医学的证明是一脉相承的。心理学家证实:这两个人间魔鬼,正是人类心理偏执的典型。

希特勒身上的一系列事件,无不是一个偏执狂的偏执病发作的结果。他极会表演,有操纵群众的本领。在他的偏执心理的帮助下,他能作令人吃惊的性格表演,由愤怒而轻蔑,而谩骂或傲慢无礼,甚至产生幻觉的冲动,涕泗滂沦,兴奋至极。他对讲话是否符合事实全然不放在心上,只追求对听众产生的一时效果。演讲的时候,他的下巴恶狠狠地一张一合,好像要咬碎一切;而他的靴子,同时在地下不断地踩啊踩,好像要把地球踩个粉碎。如果不是要把地球踩个粉碎,那也是想把一切踩在脚下。

他的偏执使他狂热地向德国人民展露他的表演。偏执、偏执、偏执,表演、表演、表演!

他的偏执让他苦苦努力,以便夺取政权。经过14年的发狂努力,终于在1934年取得政权。

关于这个偏执狂的生活的传闻非常多。

他讨厌办公室,这又是一种偏执之表现。也是偏执养成了他这样的生活习惯:生活上深居简出,起床很晚,中午召开一次人数众多的汇报会,然后在下午2点吃一顿简单的午饭。每天都睡午觉,大量地吃糖,每天例行地会见过客人之后用晚饭,随后一直高谈阔论到早晨三四点钟。他没有什么爱好,除了谈话,他不搞体育运动,也不玩弄女人。

他的生活,是典型的偏执狂的生活。

他有很多病。特别是,他患有莫名其妙的恐癌症。一定要说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母亲死于乳腺癌,所以他对这种病比什么都怕。

其实,是他的心理偏执使他像个患者似的。

偏执使他的心理、他的意识,老是走极端,老是把一件没有的事情想到有,把一件小的事情想得很大。

他觉得胃部有问题,这是自1935年以来他一直不敢大吃大喝的原因。这就是偏执的想法。他还觉得嗓子受到了威胁。柏林一个有名的教授给他动了手术,割下一块息肉。

他的心理偏执还使他像个癔病患者。他总是怀疑自己,否定所有前人的榜样。他无法从事任何需要智力的职业。由于偏执,对女性的偏执,他还有一种潜在的同性恋倾向。他还有过短时期的失明。

极端偏执的心理被他以一种不稳定的意志、心理和智力的重重矛盾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表现得清清楚楚。

他的怀疑和恐惧集中到了犹太人和第三帝国的邻国身上,他们成了替罪羊。

他还对传统医学持有偏执的畏惧态度。这种态度使他在自认为有病时,走到江湖术士中间去。

由于偏执带来的对医学及其作用的恐惧,还表现在他的一个丧失理智的决定上,他禁止他的部队进行预防破伤风的接种,结果这种古老的、在别处已被控制的疾病引起了大量死亡。

在这个心理偏执狂的影响下,整个德国,整个第三帝国也变得偏执,变得歇斯底里起来。

法西斯主义的铁蹄已经准备疯狂地踏上征服整个欧洲的道路,希特勒的狂妄自大的野心将要同时发出怒吼。呵,这个心理偏执狂!

1934年,希特勒在成为德国元首后,着手准备实现他的罪恶计划。

这个偏执狂还算是聪明的。他发动进攻,总是在星期六。因为他知道每逢周末,伦敦和巴黎的政府便中断了工作去乡间休息。

每年都有事情发生:

1935年初,他在德国恢复了义务兵役制。

1936年,重占莱茵河西岸。

1937年,建立罗马——柏林轴心。

1938年,吞并奥地利苏台德地区,然后把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变为他的保护地,再次吞并梅梅尔。

1939年,和斯大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把格但斯克列入帝国版图。

疯狂扩张、扩张、扩张。为何如此?偏执。为何他会如此偏执?为何他的偏执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希特勒的疯狂,使他燃起战争的火焰,席卷欧洲,席卷全球。他的口才征服了世界,破坏了世界原有的秩序。

而另一面,我们细细分析会发现,他的所作所为,是那样地史无前例,前无来者,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无人可以为例。

且看他在挑起疯狂战争时表现出来的另一面。

他就像唐·吉诃德。唐·吉诃德也是个偏执的人,可是他的偏执无损于别人,无损于社会,无损于整个人类,至多只是有损于他自己。而希特勒呢?他的偏执,不用说,是有害于他人,有害于社会,有害于整个人类的。

两种偏执,为何带来的结果如此不同?

这是因为唐·吉诃德只是为了自己做个英雄而偏执,这种偏执,也只是驱使他独自向前,为实现自己的英雄梦而奋斗。而希特勒是为了一个可怕的、盲目的目标而偏执。这种偏执,又驱使他走向一条屠杀人类之路。

希特勒如果不是身着纳粹制服站在军用地图前面,而是骑着瘦马举着长矛向风车挑战的话,那么他就是让人发出笑声的唐·吉诃德;而唐·吉诃德一旦扔掉长矛,身着纳粹制服,不是骑在马上而是站在话筒前大喊大叫,那么他就是令人战栗的希特勒。

因为偏执的盲目性,希特勒的所有行动,也往往是随意的,没有深思熟虑的,是说干就干的。

即使他的那本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也是根据德国和德国民众的需要而制成的精神快餐。他那在政治外交上的一系列作为,他的每一个决策和每一个灵敏的应变举措,也都是即兴的。

他的行为过程如同作画,每一笔下去不是因为知道结果会形成什么样的画面,而是因为很有快感。

他对历史命运和自身形象的领悟,往往是在他取得了相应的成功之后才获得的。比如他在成为德国元首之后,意识到了他将为德国承担的使命;他在慕尼黑协定签署之后,觉察到了他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形象连同可能会扮演的角色。如此等等。

他所做的一切,几乎都在《我的奋斗》中交待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他仇恨犹太人和布尔什维克。他在以后的行动中就没有将相应的仇恨加在英国人、法国人、捷克斯洛伐克人身上。他之所以要让法国人在那节著名的车厢里签署羞辱战败者的协议,只是为了雪耻而不是出于泄愤。这种方式与其说是傲慢的,不如说是孩子气的。

同样的天真,也表现在他将英国军队击退到敦克尔刻时让德军突然止步的命令上。这是个历史之谜,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富有侵略性的征服者会听凭敌军在自己的炮口下撤走。其实很简单:希特勒不想消灭英国人。

至于他的进攻苏联,更显出不加思考的偏执,显出天真的一面。

他在结束英国问题之前,迫不及待地转向东方,将空前规模的闪电战倾泻在斯大林脚下的苏联土地,是令人同样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件事情。

斯大林断定希特勒不会向苏联发动进攻,全然无视情报部门乃至外国使馆提供的种种进攻迹象。他之所以会这么断定,是因为很明显的两条理由:1.希特勒在西线战事没有彻底结束之前转而向东,是绝对不明智的,在东西两个方向同时作战,乃是兵家的大忌,也是德国将领甚至理智的德国统帅最不愿意陷入的困境。希特勒自己在西线战场取得的胜利也表明这一经验:与东方的和平共处是向西方开战的前提,反之亦然。2.根据非常现实的切身利益上的考虑,也没有可能这么做。

斯大林不理解希特勒。

希特勒,这个心理偏执狂、这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才不顾实际情况和战争的需要呢!

他想怎么做,就去做,别的不管。他的确是个疯子。

他向美国的宣战也是这样。在他的德国屡经战争、伤痕累累的时候,美国却一直在养精蓄锐,而他也是知道这事实的。

可是,他才不管事实呢!他发怒了,就进攻,管你美国的实力如何!

所以,希特勒所做的一切,并非出于种种个人的私利,而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心理偏执狂!这种心理偏执,驱使他拼命向前,而全然不顾前因与后果。

再来看另一个愚蠢的偏执狂墨索里尼。

在希特勒的庇护下,墨索里尼的事业在意大利得以顺利发展。

“法西斯主义”是这个意大利心理偏执狂在1919年创造的,他比那个叫做希特勒的心理偏执狂更早地信仰了法西斯主义。

他从1922年起就驾驭了意大利。1939年正当他处于权力顶峰的时候,他56岁。由于心理偏执,他表现出一种歇斯底里。

这个滑稽可笑的暴君把罗马的威尼斯广场变成他的大剧场,他在阳台上大肆自我卖弄。他为未来的军人留影,剃光了头,扬着下巴,转动着一双怒目,摆出不可一世的样子。

他的偏执的心理、他的性格基础,由渴望行动、喜欢暴力和成功的野心组成。他驾驶赛车和飞机;他光着上身和农民一起打麦子;他自己参加越野赛跑,并且也强迫他的部长参加越野赛跑。

这些表现的背后,是他那偏执的心理,是他那巨大的恐惧。他没有真正的朋友,很容易泄气。

他是否感觉到了实际上他并没有像希特勒主宰德国人那样地征服了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仍然很固执,除了那些动听的言词和马戏一样的表演以外,它并没有真正听人摆弄。它从幅员广大的帝国开始,已久经沧桑。

宣传总归是宣传,墨索里尼政权的经济成果——小麦收获和沼泽的治理——微乎其微。

偏执的墨索里尼想继续欺骗人民,于是又把意大利战车推上了征服埃塞俄比亚的艰苦道路,希望在地中海能恢复几分昔日的威风。不料这使得他精力分散,并耗尽了他强行获得的为数不多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