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召唤内心的巨人
15733300000021

第21章 化解生活的压力(1)

“压力如同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的是刀刃还是刀柄。”遇到压力时,你应该意识到,人生难免遭到无数挫折、困难及烦恼,但并不意味着你注定要被打败。如果你坚持真诚的信念,勇敢面对人生,坚信好运必来,就能突破重围,任何难题都迎刃而解。

压力无处不在而又不可避免,有的人被压力击垮而一蹶不振,而有的人的生活却过得有意义,有效率。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前者是消极地面对压力,而后者却对压力进行有效地运用,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自我控制,有条不紊,即所谓因势利导。因此,你不快乐时,你必须先对你的思想来一次彻底的改造,进而才能彻底享受人生的乐趣。如果你的心中充满了愤懑、怨恨、自私或者自暴自弃的思想,当然一切快乐的光芒就无法穿越。

一、解下失败的包袱

我们都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紧张的世界中。压力因素时刻背负在我们的肩上,我们的脸上或言谈中随处都显现出一种紧张,紧张已完全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当然只有把肩上的重负解下,我们才能感到一丝轻松,才能够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西晋大贤士周处,年轻时很不争气,大家见了他都像躲瘟疫一样地跑开。他很奇怪,便问一个老人,老人也不客气,说:“三害来了,你说大家能不躲着点吗?”

头一回听说“三害”,周处便问哪三害。老人便告诉他:“南山上的白额虎,长桥下的鳄鱼,加上你,不是三害吗?”

做人落得如此田地,这不是一种人生失败是什么呢?周处听了老人的话,大吃一惊,原来自己在乡亲眼中是一大害。周处也真是一条好汉,沉吟了一会,便说:“这样吧,既然乡亲们都苦于三害,那我把它们除掉。”

周处先是带着弓箭上山,射死了白额虎,除了一害。再是下河,杀死了鳄鱼,除了二害。除二害以后的第四天他才回家。这时他得知乡亲们以为他被鳄鱼咬伤已经死了,正兴高采烈着。这对周处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没想到大家竟这样恨他。

他很伤心,但没有气馁,他要从头做起,这个世界,所谓成功不就是人图名声,树图荫凉吗?他下定决心,找名师学习。他找到了当时的大学问家陆机。对他说:“我很后悔自己觉悟得太晚了,浪费了好时光,现在再想闯一番成功的事业,只怕来不及!”

陆机激励他道:

君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尔年纪轻轻,前程远大,何事不成?人惟患无志,何患不能名满天下?

周处实在气度不凡,没有在大家的痛恨中抬不起头来。既然过去领头做恶,以后当然也可带头行善,重要的是不要被失败打垮。所以,他的觉悟不晚。

于是,周处发愤改过,一心向善,后来升任吴国东观右丞。晋平之后,迁御史中丞,直至率兵西征,以身殉国。

美国生理学家谢灵顿,也曾经为一街头恶少。人们称他“孬种”。他开始并不以此为意,无悔改之心。可是有一次,他向一个他深深爱慕的挤奶女工求婚,这女工甩给他一句辛辣的回答:

“我宁愿投河淹死,也决不嫁你这恶少!”

谢灵顿无地自容,羞愧万分,从此猛醒。他发誓:将以辉煌的成就出现在人们面前。于是他怀抱发愤的志向,悄悄离开姑娘,彻底埋葬了自我,并刻苦攻读和钻研。后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先后任伦敦、利物浦、牛津三所名牌学府的教授,1932年与人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所以,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因一时失足而自认低人一等,无脸见人,陷于绝望。关键在于你自己,看你是否敢于把失败的思想包袱扔进垃圾站。

特别害怕失败的人,经研究发现,有如下倾向:

1.关注可能失败的线索胜于关注可能成功的线索。

2.容易自责。

3.易否认自我价值。

4.精力不充沛,注意力难以集中。

5.决策困难,行动迟缓。

害怕失败会造成可怕的损失。最可怕的是,这种感受很难带来成功,恶性循环下去,必然使人毁于绝望。

事实上,成功人士往往是把失败当作朋友。爱迪生不就在无数失败的基础上发明电灯的吗?记住,永远没有彻底的失败。既记住过去的惨痛教训,又勇敢乐观地告别过去,去努力创造新未来,这是你的最佳选择。

二、放飞心灵

有时候,当我们确实处于恶劣的客观环境中,无力无望改变现实,那如何使自己不溺于绝望,而保持开朗和力量呢?请看下面的故事:

维克多·弗兰克是一位受过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洗礼的决定论者。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格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定型,而且会影响人的一生,日后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弗兰克身为犹太裔心理学家,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集中营,遭遇极其悲惨。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均死于纳粹的魔掌,惟一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更是受到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忽然之间顿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感受——日后命名为“人类终极的自由”。当时他只知道这种自由是纳粹德寇永远也无法剥夺的。从客观环境上来看,他完全受制于人,但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超脱于肉体束缚之外。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换句话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他发现自己还有选择如何反应的自由与能力。

他在脑海里设想各式各样的情况。譬如,获释后将如何站在讲台上,把在这一段痛苦折磨中学得的宝贵教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凭着想像与记忆,他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越了纳粹的禁锢。他的这种超越也感染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意义,寻回自尊。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运用难得的自我意识天赋,发掘了人性中最可贵一面,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来自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了自我意识,我们有“想像力”,能超出现实之外;还有“良知”,能明辨是非和善恶;更有“独立意志”,能够不受外力影响,自行其是。

弗兰克在狱中发现的人性准则,正是我们营造自治自立人生的首要准则——自由择志。自由择志的含义不仅在于采取行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个人行动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情感,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当我们对外部自由无能为力时,也不要放弃,要培养自我的心灵自由,将自我引向积极和美好的一面。始终在内心积聚力量,等待时机,最终为自己赢来好的外在环境。

生活总是这个样子,想美好的事情,你就会找到快乐,走向成功;想失意的事情,就会走向绝望的深渊。

一定要记住,你有选择的力量。选择健康、快乐和幸福,你的潜意识就会接受,并使你成为这样的人;选择做一个健康、快乐、友善的人,整个世界就会跟着反应。

三、保持乐观的心态

爱德蒙·喜赖利爵士曾带队攀登圣母峰,但由于某队员意外死亡而中途折返。不过,他返回伦敦时仍受到英雄般的欢迎。欢迎酒会上,不乏当时大英帝国的达官贵人。在演说台背后,挂着一幅巨大的圣母峰照片。喜赖利在众家权贵的欢呼下站起来答谢,并转身对着巨照说:“圣母峰,虽然你把我击败,但我还会再来一次。而这次我一定赢你,因为,你不像我那样能日益壮大。”

事实上,不仅登山队员,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难关。成功与否,就要看这个人是能够突破难关还是看到难关就绝望放弃。处在逆境中时,我们不要尽想着凄风苦雨,而要调整好心态,保持平和和乐观,这才有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

不管怎样的难关,都想去突破,这样努力的人就一定会成功。认为无法突破的人,才会觉得绝望。相信自己,如果绝境中你也能乐观面对,那么你就没有不能做到的事,你终会向成功逐步迈进。

乐观有助于克服困难,而梦想有助于人保持乐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动力。不要因别人的几句冷言冷语,就让我们的梦想熄灭。梦想是你成功的强大能源,只要你的眼光够远,就一定能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真正从绝境中飞起来。绝望,对于消极悲伤者才是绝境,对于乐观的有远大梦想的人,绝境只是一个让人锤炼的难关。

上个世纪初,美国密西西比州奥克斯福镇有一个小伙子,天资聪颖,富有才华。他当过兵,读过一年大学,还干过当地的邮政所长。他很早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模仿前辈浪漫派诗人写一些很伤感缠绵的诗歌。他自诩为“诗人、哲学家、生活的学生”。

但他什么都干不长: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了,邮政所长干了不到半年就辞职了,他还干过船老大、油漆工、书店营业员……

他想成为一个大诗人。

他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脑中挤满了感伤的诗句和古典的形象,因为他要写诗。

到了将近30岁,他还是这副老样子,因为他要写诗。镇上的人都看不起他,因为他一无所有,因为他从没有真正写过一首好诗。

他很忧郁地离开了故乡,来到了新奥尔良。

他继续过着从前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功成名就的老作家。他们成了朋友。老作家对他说:“你是个乡下小子,你应该好好写写你的家乡,写写你那个邮票般大小的家乡。”

这位“生活的学生”如梦初醒!

他回到家乡,闭门谢客,开始全力以赴地潜心写作。

此后,他再也没有写过诗。而他那些描写他的南方故乡的小说却在全世界为他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这位直到将近30岁才大梦方醒的人,就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

人们对梦想总是持一种鄙夷或不屑的看法,但实际上每个人,从童年到老年,谁也无法摆脱梦想的纠缠。想像一下你问题的答案,想像你正冲向终点,往往能给你勇气和力量,使你增加耐力、百折不挠,向理想迈进。

但要说明的一点是,梦想要结合自身情况、结合实际,不能是空想。而且只有乐观者,才能一次又一次向梦想冲锋,从绝望走向希望。如果是悲观者,难免要陷入我们上面提到的理想破灭的境地。所以,乐观和梦想缺一不可。

四、放弃,无疑自毁前程

美国淘金热时,达比的叔叔也在西部买到一块矿地。辛苦了几周后,他发现了闪闪发光的金矿,但他需要用机器把金矿弄到地面上来。他很镇静地把矿坑掩埋起来,除掉自己的脚印,然后火速赶回玛里兰州威廉斯堡的老家,把找到金矿的消息告诉他的亲戚和几位邻居。大家凑了一笔钱,买来了所需的机器,托人代送。这位叔叔和达比也动身回到矿区工作。

第一车的金矿挖出来,送到一处冶金工厂,结果证明他们已经挖到了科罗拉州最富的一个矿源。只要挖出几车金矿,就可以偿还所有的买地欠下的债务,然后就可以大赚特赚。

叔叔和达比高高兴兴地下坑工作,带着无限的希望出坑来。但在这时候,发生了他们料想不到的事,金矿的矿脉竟然不见了。他们已走到彩虹的末端,黄金没有了。他们继续挖下去,焦急地想要挖出矿脉来,但是完全没有收获。他们选择了放弃。

然而一位售货员买下了他们的矿坑,他根据一位工程师的计算,只要从达比和他叔叔停止挖掘的地点再往前挖90公分,就能找到金矿。

果然,就在工程师所说的那个地方找到了金矿。

这位售货员把从矿坑中挖出来的金矿出卖,获得了几百万美元。他能发财,主要因为他懂得寻找专家协助,而不轻易放弃。

这个事过了很久之后,达比先生从失败中获得了成功,赚进了超过他损失的金钱的数倍。这是他在从事推销人寿保险以后取得的。

达比记得他曾经在距离金矿1公尺远的地方停下,而损失了一大笔财富,所以现在他吸取了这个教训。他对自己说:“我在距离金矿1公尺远的地方停下来,如今,在我向人们推销人寿保险的时候,我绝不因为对方说‘不’就停下来。”

达比后来成为少数每年推销出100万美元以上的人寿保险推销员中的一员。他锲而不舍的坚忍精神,应归功于他在挖矿时不轻易放弃的经验。

在失败重重打击一个人时,最简单、最合逻辑的方法就是放手不干。大多数人也都是这么想的。成功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始终不轻易放弃,就算在绝境中,也会穿过重重乌云,看到太阳,看见希望,依靠奋斗走向成功。

开创了一番伟业的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而且曾经很自卑。但他后来终于觉醒了,依靠自己的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卡耐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要帮助家里赶牛、挤牛奶、做杂务,还一度为别的人家割草、拣草莓,1小时挣5美分。全家人过的日子相当贫困。

如果说,卡耐基童年与一般农家子弟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受过母亲的文化气息的影响。他母亲信教,婚前曾当过教员。所以母亲鼓励他一定要上学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一名教员或是传教士。家境的贫穷促使少年时代的卡耐基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读书求学。1904年,他高中毕业考入了华伦斯堡的州立师范学院。每天放学回家,他还要帮助父母挤奶、伐木、喂猪。到了夜晚已经很累了,他就在煤油灯下刻苦读书,颇有点中国古训所标榜的“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为了赚取必不可少的学费书费,他还经常给人家干活。他不肯向现实屈服,总想寻求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途径。他发现学校里的同学中有两种人最受重视:一种是体育出色的人,如棒球队的球员;再一种就是口才出众的人,那些在论辩和演讲比赛中的获胜者。他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够强壮,缺乏体育运动的才能,就决心在口才演讲方面下功夫,争取在比赛中获胜。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苦练演讲,但在比赛中一次又一次失败了。失望和灰心使他痛苦不堪,甚至使他想到自杀。然而他终究不肯认输,又继续努力,他从第二年开始获胜了。这个突破为他以后的志向和事业埋下了思想的种子。一个教导人们如何演讲与交际的大师,想当初却在演讲比赛中屡遭失败,这个巨大的反差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卡耐基课程的思想内涵具有很重要的启示。

毕业后,卡耐基当过推销员,学过表演。推销工作使他赚到了钱,也锻炼了他的口才,但这种工作不是他的理想。他在大学里就梦想当一名作家或演说家,成就一番伟业。他认为只能赚钱谋生而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生活不是有意义的生活。于是,他决心白天读书写作,晚间去夜校教书。他很想教公开演讲课,因为他认识到口才与演讲对一个人走向成功极为重要,而他在这方面下过功夫,有经验。正是口才与演讲的训练和经验,扫除了他以往的怯懦和自卑心理,使他有勇气和信心跟各种人打交道,增长了做人处世的才能。他要把他的亲身体会告诉给人们,他要从事口才、演讲与交际艺术的研究和教育。于是,他说服了纽约的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的会长,同意他借用一间房子在晚间为商业界人士开设一个实用演讲培训班。从此,他开始了为之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的成人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