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15736600000025

第25章 清朝(3)

10月13日,北京被联军占领。奕沂按着咸丰皇帝“委曲将就,以其保全大局”的谕旨,屈膝求和,于十月下旬,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全部接受了《天津条约》的侵略要求,而且还订立了《北京条约》。沙俄借口“调停”有功,要求订立新约;同年11月,清政府又被迫订立了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再次割去中国大片领土和攫取更多特权。美国虽未与清政府签订新约,但根据“一体均沾”的条款,同样可以享受英法俄所攫取的特权。同月,侵略军陆续撤离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辛酉政变公元1861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宫廷政变,这一年是农历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权力的角逐,是清朝中央政府内部肃顺集团和奕诉、慈禧集团矛盾的总爆发。咸丰帝在位时,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咸丰帝与其弟恭亲王奕诉因皇位继承问题而彼此不和,奕诉被罢斥后肃顺逐渐受到皇帝的重用。肃顺虽然办事干练,极有成效,但性格骄狂、锋芒太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看不起满朝亲贵,唯独对恭亲王奕沂不敢掉以轻心。奕沂地位显赫,精明强干,对肃顺是个极大的威胁,两人之间矛盾重重。

公元1860年9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携妃后子臣逃往热河,留下奕沂在北京负责与联军议和。通过签订《北京条约》以及处理一系列善后事项,奕诉渐渐笼络了留守北京的王公大臣,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并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博得了外国人的好感。英法撤军后,奕沂等一再奏请皇上回京,肃顺等人却极力阻挠。

公元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年仅6岁的皇子载淳继位,改年号为“祺祥”。咸丰遗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总摄朝政,辅佐幼帝。咸丰帝将奕沂摒于辅政大臣的行列之外,加深了奕沂与肃顺的矛盾。

幼帝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因生载淳而被封为懿贵妃,载淳继位后被尊为慈禧太后。时年26岁的慈禧有着极强的权势欲,很想个人把持朝政大权。咸丰在位时,那拉氏曾帮咸丰帝批阅奏折,这给她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按照清朝家法,太后可以垂询国事,此所谓“听政”。慈禧利用此规矩,在先帝驾崩后就向东宫慈安太后提出应废除“顾命体制”,而改为垂帘听政之制。慈安太后宽厚仁和,不懂朝政,一切听慈禧的安排。贸然提出垂帘主张,必然会招致大臣的反对和清}义的不满,慈禧于是开始拉拢恭亲王奕沂共商计策,两人一拍即合。公元1861年10月,皇室护送咸丰灵柩回京,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先到北京。11月2日,慈禧发动政变,以幼帝之命发布上谕,解除载垣、端华、肃顺的职务,并处以死刑。同时宣布两太后垂帘听政,命奕沂为议政王,入军机处,改年号为“同治”。虽然垂帘听政的是两个皇太后,但实际上实权只掌握在慈禧一人之手。由于得到多数文武大臣的支持,又采取了不事株连的明智政策,所以政局没有发生重大动荡。这次政变因发生在辛西年,因此被称为“辛酉政变”。

“辛西政变”成功后,奕沂被授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其他有功之臣莫不加官晋爵,至于慈禧,“垂帘听政”,从此跃上权力的塔尖,控制清政府最高权力达40年之久。中法战争公元1883年12月至公元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双方在军事..卜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七月,法军攻占顺化,以武力胁迫越南订立《法越新订和约》,欲控制越南内政外交,变越南为法国保护国。在该条约签订前后,驻扎在越南边境一卜的刘永福所部黑旗军历经纸桥之战、怀德之战、丹风之战等,屡败法军。十一月十三日,法军将领孤拔率兵6000人进犯越南山西,黑旗军与清云南防军约5000人应战,血战3日后刘永福率部退守兴化,越南山失陷。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七月,法海军突袭驻防马尾的清福建水师,这是法军直接对中国本土发动的战争。福建水师仓促应战,伤亡惨重,几近覆灭。清廷下诏对法宣战。八月二十日,法舰又攻击沪尾(今台湾淡水),清军守将孙开华在台湾人民的积极支援下重创法军,取得沪尾大捷。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二月九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而垮台,可是清政府却同法国签订了《中法停战协定》。

中法战争至此结束。从此中国西南门户洞开,外国势力可由此入侵。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公元1894年至公元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公元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赴朝鲜。此时,日本以保护本国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出兵侵占朝鲜。7月下旬,日本军舰不宣而战,袭击了中国驶往朝鲜的运兵船“高升”号,中同士兵700多人殉难。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中日战争爆发。8月初,日军进攻平壤。叶志超既不派兵侦察敌情,又没有部署战局,而是把平壤以南的地区弃置不顾,在城内外防守。9月16日,日军四路同时向清军发起猛攻。清军将领拼死奋战,然而,叶志超见形势危急,在城头竖起白旗。当天晚上,他率领部下放弃平壤,向鸭绿江方向逃走。9月16日,清政府派北洋舰队护送陆军增援朝鲜。17日返回途中,在黄海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黄海之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海军舰队躲避在威海港内,不准出海迎战,从而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10月下旬,日本侵略军渡过鸭绿江,侵人中同领土,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城镇。第二年1月,日本又从国内调集军队,进攻威海卫。面对日军的攻势,负责…东防务的巡抚李秉衡,防备不足,威海卫南北两岸的炮台被日军占领。这时,停泊在威海港内的北洋舰队也处在被日军南北夹攻的困境中。在这样危急的形势下,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和右翼总兵刘步蟾,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开始了艰苦的刘公岛防御战。李鸿章不但不允许出击,还斥责道:“你们好好地呆在威海卫,如果敢违命出战,就治你们的罪!”就这样,使北洋舰队陷入日军的围困之中。丁汝昌不顾个人安危,亲自率领官兵炸毁被日军占领的炮台多处,先后击退日军的多次正而进攻。

日本舰队司令伊东佑亨见正而强攻没有效果。2月4日晚上,日军一艘鱼雷艇趁着夜色黑暗,将威海南口拦坝切断一个缺口,进港偷袭北洋军舰。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被鱼雷击中。第二天晚上,日军又偷袭了“来远”、“威远”号军舰。

北洋舰队连续遭受日军袭击,损失几艘军舰,力量大大削弱。伊东佑亨见时机成熟,便向威海卫守军和北洋舰队发起总攻。

2月7日,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2月10日,“定远”号军舰上的弹药全部用光了。刘步蟾为了不让军舰落入日军手里,忍痛炸沉“定远”号,然后自杀身亡。

11日,丁汝昌派去求援的水手回来报告,说李秉衡由烟台撤往莱州,陆军援兵已无指望。丁汝昌召集各舰管带和外国顾问开会,提出拼死突围。但遭到外国顾问和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炳等人的反对。他又下令炸毁“镇远”号等军舰,以免落人日军手里,也遭到他们的拒绝。牛昶炳不但不执行丁汝昌的军令,还勾结外国顾问,威逼丁汝昌向日军投降。

丁汝昌见局面到了这种地步,悲痛万分。他不愿意屈辱投降,荀且偷生,便服毒自杀了。第二天,丧心病狂的民族败类牛昶炳和美国顾问浩威,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投降,将残余的10艘舰艇、大批武器拱手送给日军。至此,李鸿章耗费巨资,苦心经营16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大量的白银和大片的国土拱手送给了日本。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议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生产。甲午战争之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也进一步加深。由于允许外国资本在华自由开办工厂,清政府不得不放松了对商办企业的限制,一部分商人官僚纷纷投资于新式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渐成长起来,要求参与政权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并渴望通过独立发展资本主义以救亡图存。这样,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迅速形成高潮,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场要求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康有为。康有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公元1888年他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康有为第一次上书皇帝,他的奏折因顽固派的压制而未能送交皇上。公元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引导学生关心天下大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来,他发表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宣传自己破旧立新的改革思想。康有为又多次上书光绪帝,其中第二次上书(即“公车上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思想也随之传播。康有为领导维新派创办了强学会等多个团体和《万国公报=》等多种刊物,并与封建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维新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德国强占胶州湾的消息传出后不久,康有为第五次赴京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自救的强烈主张。这份上书亦被阻,1898年初,光绪帝知道了上书内容,想召见康有为,但被恭亲王奕沂所阻,光绪只好指派翁同稣、李鸿章等五大臣接见康有为。后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即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光绪帝一心想改变国事贫弱的局面,于是决心接纳维新主张。公元1898年5月,恭亲王奕沂病死,康有为即刻鼓动帝党官员上书敦请变法,光绪帝于6月11日颁布由翁同稣草拟的《定国是诏》,变法运动正式开始。光绪任命康有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一职,准予专折奏事,赏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品卿衔,擢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变法期间,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变法诏令。这些措施虽然是没有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但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文化的传播。

随着变法运动的高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与维新派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变法诏书下达后的第四天,慈禧就强迫光绪连下三道命令提拔后党,并在内廷布满亲信监视光绪和维新派的活动。8月24日传出光绪帝将于10月与太后一起到天津阅兵的消息。此后京城风传届时西太后会废掉光绪。光绪觉察到局势严重,密诏康有为等设法营救。康有为等秘密求救于袁世凯,被袁世凯出卖。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帝。大批维新志士被逮捕治罪,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六人在菜市口英勇就义。从6月11日宣布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历时103天,所以戊戌变法亦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肩蒙运动,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救亡的积极意义。它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义和团运动公元1898年,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戊戌变法运动悲壮地失败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继续加深。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风恶浪面前,广大下层民众出自朴素的爱国情感,掀起了一场反帝排外的风潮,这就是义和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