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点历史精粹
15736600000029

第29章 高山大河洗礼的国度——古印度

古代的印度是对南亚次大陆的统称,它包括今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八国的领土,以及今天缅甸的一部分。

公元前2500年左右,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土著达罗毗茶人,创造了印度河的早期文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进入比较发达的哈拉巴文化时期,出现了上百个城市国家,其代表是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哈拉巴文化衰落之后,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部落进入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创造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等远古印度文化。随着列国时期的到来,摩羯陀国逐渐发展壮大,在阿育王时期发展成了空前统一强盛的大帝国,创造出以佛教为代表的灿烂文化。古印度文明的源头

印度是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的国家。印度一词由信德河而得名。“信德”出自印度的梵文,意为“海洋、江河”,信德河就是现在的“印度河”,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这个地理名称。后来,才逐渐包括恒河流域以至整个南亚次大陆。

印度地处南亚,良好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都为人类早期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这一地区河流、湖泊密布,在提供了充足水源的同时,还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繁茂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在印度博德瓦高原发现的古人类,是目前亚洲发现最早的人类。在大约二百多万年前,那里生活的人类已经开始制造石器。在梅赫尔格尔镇发现了公元前7000年的农业定居点,还有收割小麦的石镰等精致石器、精美陶器。

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印度已开始普遍使用泥制的房屋,并广泛种植大麦和小麦。而且,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彩陶,这些彩陶有一些简单的花纹。同时期出土的墓葬陪葬品中也发现了大量的以绿松石、珍珠、玛瑙等串成的珠链和玉坠。最早进入“清洁时代”的

哈拉巴文明公元前2500年左右,随着印度工具、文化及人口等各方面的日益发展,开始了印度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哈拉巴文明。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的信德、旁遮普地区先后发现了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两个大规模城市文化遗址,它们各占地达85万平方米,居民大约有4万人左右,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古城里的建筑物都用火砖砌成。在这里,人们能看到5000年前留下来的高达7.5米的断垣残墙。住宅大小不等。小住宅只有两间房,大住宅里有大厅和许多间房屋。凡是多房间的住宅,都有几间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侧门通向小巷。在这些住房中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许多间大厅和一个储存库的建筑物。它可能就是当时摩亨佐·达罗城的首领居住的地方。另外,还有不少两层楼房屋,下层是厨房、洗澡间,上层是卧室。这些显然是属于有钱有势人家的住宅。不过,迄今还没有发现,或者还无法证明,哪一座建筑是宫殿或神庙。古城里的大多数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洁的浴室,而且有一条修得很好的排水沟,以便把废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古城的居民特别爱清洁。城里最突出的一个建筑物就是一个大澡堂。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摩亨佐·达罗还有很多蹲式厕所,这种厕所以砖为材料,建筑坚固整齐,还建有排除粪便的水槽,直接将污物冲人下水道,十分整洁卫生,因此考古学家又称这个时代为“清洁时代”。此后,考古学者们在印度河流域各地又发现了许多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的遗址,共有城市、村落二百余处,其范围西起伊朗边境,东近德里,北及喜马拉雅山麓,南临阿拉伯海,估计占地约130万平方千米,呈巨大的三角形状。

从现存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使用青铜制的农具,学会了筑坝和引水灌溉。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文化的商业兴盛一时,不仅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也特别频繁,在大量古迹遗存的发掘中,充分证明了其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缅甸及中国有过贸易活动。在这些城市遗迹中并没有发现规模恢弘的王宫式的建筑,因此可以断定当时还没有形成至高无上的王权。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加,出现了记载语言的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当时使用的文字符号属于象形文字,到后期,文字符号简化到22个。这些印章的图案以独角兽和图案最多。民族歧视的烙印——种姓制度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和贱民歧视是古代印度的一大特征,它给古代印度的民族历史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并影响至今。谈到印度的种姓制度,不能不说起雅利安人。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其中的一支进入印度河上游,逐步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进而征服了整个北印度。他们最初过着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后来才逐渐学会了农业,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疆域扩展到整个恒河流域和南印度。雅利安人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土著人,被征服的土著人有的被杀害,有的在当地驱为奴隶。但大部分土著人接受雅利安人的文化,融入了雅利安人的社会。印度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在这时开始形成。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地位完全不同的种姓和等级。

第一种姓是婆罗门,社会地位最高,主要是祭祀贵族阶层,主掌宗教神权,垄断文化教育;第二种姓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阶层,包括国王和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地位仅次于婆罗门;第三种姓是吠舍,属于平民阶层,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第四种姓是首陀罗,包括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和奴隶等,社会地位低下。各种姓职业世代相承,永不改变;不同种姓之间互不混杂,实行内婚。各种姓不但在法律地位上不平等,在宗教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也有着严格的区分。特别是前三者与首陀罗之间的界限最为严格,甚至不能并坐、不能共食等。印度社会地位最低下的是“贱民”,他们是属于“种姓”等级之外的人种,“贱民”意为“不可接触的人”。强盛一时的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而后向东攻占摩羯陀国首都华氏城,推翻难陀王朝统治,并利用人民的力量成为新王朝统治者,因其出身于豢养孔雀的家族,故此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定都华氏城。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除南印度部分以外,悉入孔雀帝国版图。旃陀罗·笈多在其25年的执政期间,军事与外交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强大的军事使得他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印度河和恒河两个流域的大帝国,并且与西方的一些国家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他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富国强,也赢得了广大臣民的爱戴。他退位后到各地流浪,前往印度的南部过起了隐居生活,最后采取耆那教的方式,绝食而安宁地死去。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雅利安人沦为奴隶的现象受到限制。再则,奴隶地位有所改善。孔雀王朝时期,奴隶制度发展到最高点,同时也开始走向衰落。而种姓制度也由于不能适应阶级分化的新情况,受到广泛抨击。

阿育王在位时是孔雀王朝鼎盛时期。他最终以武力完成了统一大业,人们因而称他为“黑阿育王”。然而,阿育王统一印度后又突发慈悲,皈依佛教,在全国广修佛塔,施舍僧团,广泛传播佛教,因此,人们又称他为“白阿育王”,人们又称他为“善恶阿育王”。

孔雀帝国的统一并不巩固,各地区在经济、政治上仍保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阿育王死后不久即告分裂。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为其部将普士亚密多罗·巽加所杀,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