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15740400000008

第8章 莱芜高新区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一、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布局呈现“散、小、乱”特点

从产业整体布局上看,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统筹规划,导致产业布局呈现“散、小、乱”特点,造成工业投资项目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数量不多,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没有做到融合发展。

(二)土地利用效率低、税收贡献低

轻视节约高效用地和盘活存量土地,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产业链分工协作关系,企业选址和占地规模缺乏严格论证,造成土地的税收贡献处于较低水平。

(三)园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1)道路交通方面。部分园区道路建设滞后,交通标识缺乏,公交线路不足,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如电子眼、红绿灯、安全标识、路灯及绿化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2)污水处理方面。部分园区没有统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园区内污水管网尚未配套完善,污水由企业各自处理,导致重复建设。

(3)治安方面。存在电子监控设备缺乏、公共卫生及公用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给园区企业员工出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此外,部分园区还存在着供水、供电、有线电视、网络等企业和职工急需的公共服务保障不足现象,缺少文体活动中心、商场、银行、医院等公共设施,不能顺利保障职工正常生活,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招工难”、“留人难”问题,对园区的招商和投资发展环境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空间布局优化思路

以“统领莱芜全域发展、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建设现代化新城区”为宗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合理优化空间布局。按照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空间需求,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完备”的方向发展。注重产业优化与空间布局相结合,注重园区提升与城市功能相结合,注重开放合作与内生发展相结合,着力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在优化提升西部建成区空间资源利用效能的同时,重点以大手笔、新举措在东部和南部区域“辟空间、扩增量”,打造支撑核心区未来发展的新空间载体,实现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具体思路如下。

(一)依托区域总体规划

一是以莱芜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莱芜市产业总体布局框架为导向,引导各功能区在空间上合理分布,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二是以莱芜市总体规划为依托,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现代产业与先进服务业融合发展区;三是发挥公共投资和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对产业集聚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京沪、青兰、博莱、泰莱高速南线高速公路,以及胶济、京沪铁路支线和山西中南铁路通道等大型功能性基础设施对功能区布局的引导作用。

(二)推进园区集聚发展

以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为载体,以产业集聚分布、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推动产业向最适合集聚的区位集中;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实现同类企业集中和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集聚,形成产业合理布局,体现莱芜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在合理的拆迁补偿、妥善安置拆迁居民的前提下,保证旧村改造速度。同时合理约束企业用地规模,合理规划用地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突出园区主体功能

(1)体现济莱一体化发展要求,在济南经济圈空间层次上,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加强合作,合理分工、错位竞争,形成资源配置合理、共同发展的产业互补区,体现莱芜市区域板块的功能布局,努力构建莱芜市自主创新高地。

(2)内部突出各个产业功能区、区块主体功能,在梳理各个产业区块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明确各个产业园区的主体功能。

(四)促进要素优化流动

围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广泛进行分工协作、专业细分,形成产业基础设施互通共建、产业错位互补、产业链上下游延长对接、要素合理优化配置的产业布局。同时,要以环境容量为基础,基于不同环境特色、不同资源特色和承载能力,按照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促进要素优化配置。

三、空间布局总体结构

依据高新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区域空间和资源特点,坚持空间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环境生态化的原则,集中打造“一心、两带、四区、十园”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一心”——综合服务中心

(1)功能定位。依托高新区管委会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市级商业商务、行政办公与综合性生产服务功能。打造集科研、开发、信息、管理、培训及其他配套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高品位、高效率的特色服务中心。

(2)发展重点。重点布局行政办公、金融服务、中介组织、创新研发、商务休闲等综合服务业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融合该处地标性建筑与优越的环境景观,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入驻。

(二)“两带”——孝义河多功能发展带、牟汶河绿色景观带

1.孝义河多功能发展带

(1)功能定位。全力打造一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产业发展与综合服务并重、既适于创业发展又适于生活居住、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发展带,使之成为联系东、西、北功能区,展示产业发展的走廊,成为地块内部联系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主要脉络。

(2)发展重点。以河道疏浚、水体清化、河岸绿化为重点,同时沿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化居住社区,以满足高新区工作人员的居住和生活需求,并配套相应的银行、购物、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设施,为入驻企业和员工提供舒适、健康、便利的生产、生活环境。

2.牟汶河绿色生态景观带

(1)功能定位。将牟汶河两岸打造成为高新区乃至莱芜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集中展示项目文化特色的绿色生态景观带。

(2)发展重点。以河道疏浚、垃圾清除、水体清化、灌装路堤保护、绿化和景观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大汶河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建成水系连通、水体常清、绿荫相连,集景观绿地、高档社区、景观小品等为一体的生态水系。

(三)“四区”——东、南、西、北四大功能区

1.东部功能区

(1)功能定位。东部功能区位于孝义河以东,泰莱高速以北。主要承担制造业和物流功能,重点布局三大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和汽车制造产业园。

(2)发展重点。在西部功能区土地开发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推进东部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加强与西部建成区的协同发展,主动承接西部建成区的产业转移。巩固和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在高新区整体开发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逐步完善产业功能区与乡镇产业用地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推进乡镇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共建与环境配套等方面的衔接,以满足产业功能区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

2.南部功能区

(1)功能定位。南部功能区位于泰莱高速以南,牟汶河以北,包括汇源工业园。主要承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功能,以及西部功能区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重点布局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食品饮料产业园和综合物流产业园。

(2)发展重点。重点吸引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现代物流等产业项目入驻,突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高端生产等功能。适度超前整理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发挥“交通串联、要素串联、功能串联”职能,将南部功能区打造成高科技产业生态发展样板区、低碳新兴产业示范区、创新要素汇集区,成为引领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西部功能区

(1)功能定位。位于磁莱铁路以南,孝义河以西。主要承担商贸、居住、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加快融入莱芜市核心区,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和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

(2)发展重点。加快对西部功能区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把现有的传统制造业向东部和南部功能区转移,引进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和生产性服务类企业。依托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积极吸引科技研发、风险投资、管理咨询等企业入驻。

4.北部功能区

(1)功能定位。北部功能区位于济—莱—青高速以南、香山路以东、磁莱铁路以北、博莱高速以西。主要承担城市公共服务、商业金融、文化教育、体育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引导现代商业、高端商务、优质配套服务资源向北部功能区集中。

(2)发展重点。原则上不在北部功能区发展工业,依托国际会展中心、莱芜市体育馆、钢铁博物馆、城市规划馆、莱芜艺术馆和龙园宾馆等资源设施,不断完善金融、商贸、教育、医疗、文化休闲、体育等为核心的社会服务配套环节,健全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打造玉龙湖(孝义水库)商务综合体,实施商务办公、高端住宅、生态景观保护区、生态旅游休闲区、城市综合体建设。

(四)“十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

1.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依托高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方便的交通优势、充足的原料供应优势、广泛的市场销售优势,在南部功能区规划建设山东省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打造集研发、生产与检测于一体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的产业园。以润通汽车部件项目为核心,以环球汽车零部件、丰润机械、泰山煤机、山东矿机等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汽车车厢、底盘、稳定杆、控制臂等汽车用大型配件,并向发动机缸体、高精密轴承、粉末冶金制品等“精密件”延伸。结合V6发动机、变速箱项目等项目落地,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入驻,力争用5~10年时间打造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2.汽车制造产业园

依托东部功能区成熟的发展环境,以山东昊宇为龙头企业,打造国内知名的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汽车制造产业园。积极吸引国内外汽车制造商、配套企业前来投资兴业,注重吸引汽车产业链内的配套协作企业和有核心优势的中小企业,通过产业联动、分工和协作,形成创新氛围浓厚、配套协作程度高、产业链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

3.机械制造产业园

依托莱芜市钢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山东矿机等为龙头企业,在东部功能区集中打造莱芜市最大的机械制造产业园。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快区内制造行业资源整合,逐步吸引一批与机械制造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来此集聚,主动承接区域内外产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4.电子信息产业园

在西部功能区的苍龙泉大街以南、凤凰路以东,结合冯家林旧村改造,以山东力创、朗进科技等为龙头企业,借助周边成熟的创新创业条件,形成一条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制造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创新链,打造以研发、中试、成果转化等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园。

5.新材料产业园

在南部功能区的凤凰路以西、衡山路以东地区,依托爱地高分子、黑旋风锯业等为龙头企业,打造山东省内知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6.新能源产业园

在南部功能区的钱塘江街以南、金沙江街以北、泰山路以西和衡山路以东,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园。以呈瑞新能源汽车电机、高性能储能及动力电池等项目为核心,培育和引进一批新能源企业入驻,通过上下游延伸,带动发展控制器、大容量存储和高能动力电池、高性能合金、磁性材料等产品,力争用5~10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山东省知名新能源产业基地。

7.生物医药产业园

在南部功能区的珠江大街两侧,结合周边地块调整,以莱芜耀华为龙头企业,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一块吸纳生物科技项目落地的平台。

8.食品饮料产业园

在南部功能区,以“民字号”龙头企业北京汇源投资的汇源工业园为核心,以华兴和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泰山啤酒、得利斯(莱芜)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为补充,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产业,配套建设高档复合包装材料等项目。

9.纺织服装产业园

在东部功能区的孝义河以西、泰莱高速以北、云台山以东,依托泰丰纺织等重点企业,以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为主线,打造国内知名的纺织服装产业园。

10.综合物流产业园

在南部功能区博莱高速东侧,依托中南铁路,围绕区内仓储物流基础,加快构建涵盖公路、铁路、海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模式和通达世界各地的网络体系,鼓励并支持高新区企业将仓储剥离,集中布局在综合物流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