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喜新厌旧没什么不好
15819400000024

第24章 打破俗套方能制胜(2)

设计人员为此大伤脑筋,想了很多办法都行不通,设计工作长时间裹足不前、后来一个不是学电机专业的技术人员想到:自动聚焦需要的动力很小,而且距离很短,不用电动机,用弹簧行不行呢?这个突破了“必须用电动机驱动”这“一定之规”的新设想提出以后,设计人员们沿着新的思路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验,没过多久,就相继设计制成了一种又一种小型和超小型的自动聚焦相机。对这种给人们带来了很大方便,连傻瓜也能使用的“傻瓜相机”,科技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代表了产品开发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傻瓜化,即“功能简单化”、“易操作化”,同时也是“高智能化”、“高科技化”。

“一定之规”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使我们高速度、高质量地解决各个方面的大量问题。举个小例子,你每天回家,有了一定之规,你就不必每天都去摇头晃脑地思考一番回家的路线,家里的门牌号码。

“一定之规”却不利于创新思考。

无论是思考如何解决碰到的新问题,还是对已熟悉的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一般都需要在多途径地探索、尝试的基础上,先提出多种新的设想,最后再筛选出最佳方案。而基于反复思考一类问题所形成的“一定之规”,对这样的创新思考则常常会起一种妨碍和束缚的作用。它会使人陷在旧的思维模式的无形框框中,难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因而也就难以产生新的设想。一个长期习惯于按“一定之规”考虑问题,很少进行创新思考的人,久而久之,往往会把很多本来大不相同的问题,也因为它们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而看成是同一类问题,用相同的办法去解决。这样,自然就会白费精力。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就好像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里的那个可笑的工人那样,由于成天到晚拧螺丝帽,一切圆的东西,包括衣服上的纽扣和圆形图案,在他眼里都成了螺丝帽,他都会用扳手去拧。

人形成思维定势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遍现象。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而要摆脱和突破一种思维定势的束缚,常常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无论是在创新思考的开始,还是在其他某个环节上,当我们的创新思考活动遇到了障碍,陷入了某种困境,难以再继续想下去的时候,往往都有必要认真检查一下:我们的头脑中是否有了某种思维定势在起束缚作用?我们是否被某种思维定势捆住了手脚?

所以说,“一定之规”是提高效率的保证;破除“一定之规”是进一步提高效率的保证。这就是“稳定”与“变革”的辨证关系。

六、打破俗套出奇招

对于问题的思考,人们或者按常情、常理、常规去想;或者按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顺序去想,比如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近及远等等,也就是按常规所言——顺着想。

这样想问题容易找准切入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比较高,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也较容易理解和沟通,便于产生共鸣。

这也是人们从古至今一直沿袭的思考方式。

但万事有利便有弊,顺着想固然有众多的好处,但我们过分地痴迷于此,必然会只注意此端,而忽略彼端,造成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的错误。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创新思维的发挥。

有没有其它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不仅在文学上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而且他在童年时代的机智果敢也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孩童时的司马光,和许多孩子一样,十分活泼,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游戏玩耍。

一天,他们玩起了捉迷藏。你追我赶,东躲西藏的小伙伴像撒了欢儿的兔子,有些得意忘形了。一个平时就非常调皮的小孩为了躲避别人的追赶,慌手马脚地爬到一口盛满水的缸上,一不留神,“味溜”一声,掉进缸里。

因为水缸很大,掉进缸里的小孩怎么“扑腾”也爬不出来,急得在缸里大哭大叫。

水缸外面的孩子们不但力气小,而且个头也矮,踮着脚举着手也够不着缸沿儿。有的脑门上急出了冷汗,有的吓得像小老鼠溜之大吉。

此时大家怎么喊也没一个大人的身影出现。情况已万分危急,人命关天,怎么办?

正在大伙束手无策心急如焚的时候,只见幼小的司马光抄起一块石头,飞快地奔向水缸,用力地砸过去。

“哗啦”一声,水缸被砸破了,缸里的水立刻喷涌而出,顷刻间流了满地。

被淹的小孩得救了。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司马光砸破水缸智救同伴的故事津津乐道,无不叹服他小小年纪的非凡智慧。但对于司马光为什么砸缸的心理并没有深入分析。

如果按着常情、常理、常规的顺序,一个小孩掉进水里,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设法将他捞出来,也只有使人离开水,小孩才能脱险。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因为水缸很高大,实施营救的人员又都是够不着缸沿儿的孩子,旁边又没有一个大人。如果还沿用原先的老办法来对付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显然是不行的,是会酿成大祸。

怎么办?司马光情急生智,瞬间掉转了思考方向,即然“人离开水”能得救,为什么就不能“水离开人”呢,它不也能救人吗?于是,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司马光采取砸缸放水这一绝招,使同伴获救。

这就是逆向思维。

对于比较复杂的创新问题,如果顺着想使我们陷入困境,那么我们不妨试着司马光教的那招倒过来想,它可能会使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直至出奇制胜呢。

七、破旧需要勇气

创新,做为打破旧的规则、观念、习惯和制度的利箭,它需要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大刀阔斧、勇往直前的信念的支持才能取得。在胆小如鼠、闻风丧胆的人面前,成功如同一个高傲的人,是不愿多看他一眼的,更不会向他伸出热情的手来。

今应郴一日闲来无事,便想请办理文书事宜的主簿杜宣到府中小酌几杯。因夏天天气闷热,酒席便命人设在厅堂里。二人把酒临风,谈笑风生,自是一番快意。

在谈话的间歇,杜宣低头往杯中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酒中有条赤色的小蛇在蠕动,顿时冷汗顺着背涔涔而下。由于应郴是他的上司,又是给了他很大的面子请他来饮酒,所以他不得不饮,不敢不饮。但当仆人再斟时,他死活推却,借故告辞,仓皇而逃。

回到家里,杜宣觉得蛇已进了腹中,正在里面翻江倒海,兴风作浪,一时间腹部痛如刀绞,难以忍受,连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请了很多大夫,吃了很多药,病情仍不见好转。

应郴得知他病了,便到他家探望。问他是怎么闹起这个怪病的,杜宣不好再瞒,便将在他府上喝了蛇酒的事据实相告。

应郴回到家,坐在厅堂中反复回忆和思考,仍弄不明白酒杯里怎么会有蛇。

突然,他一抬头,北墙上挂着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饮酒时坐的位置,斟酒于杯,也放在桌上原来的位置,果然,杯中似有一条赤蛇在蠕动,应郴不觉笑了,原来都是这张弓惹的祸。

于是命人请来杜宣,让他坐在原来的位子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告诉他:“杯中之蛇,不过是墙上那弓的倒影罢了。本县今已察明,可以结案了。你就开怀畅饮几杯吧!

杜宣疑虑即消,病自然也就不治而愈了。

身为主簿的杜宣,不能说他没有知识,应该把他列在“文化人”之列。试问有如此胆小心理的“文化人”,又何谈什么大胆的创新呢?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都非常强大,而且都野心勃勃。

北有强晋,南邻劲楚,中间弱小的郑国,犹如婆婆、儿媳之间的男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受着“夹板气”。

有一次,晋灵公为了扩大影响,为称霸诸侯制造声势,特意在郑国附近召集邻近小国开会。郑国处在晋楚两霸之间,既不愿得罪晋国,也怕惹怒了楚国,所以只得找个借口不去赴会。

晋灵公见郑国没来开会,甚为不满,说郑国对晋存有二心。郑国为此惶恐不安,提心吊胆。

郑穆公急忙连夜修书给晋灵公,历数郑国与晋国历史上就有许多友好的关系,说明郑国的处境,表明郑国的态度。信中说:我们郑国夹于晋楚之间,北惧晋国,南怕楚国,故而未能应邀与会。这是无可奈何之事,绝非本意。古语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意思是头也怕,脚也怕,全身没有地方不怕。)鹿到临死的时候,为了寻求庇护,是会慌不择路的。一个小国,这样对待大国,也算做到家了。我们郑国,现在正是这样,一贯殷勤地侍奉你们,如果你们还是不满意,我们将十分为难,如果你们逼得太急太厉害了,我们别无选择,只好去投靠楚国去了,我们投靠楚国,那可是你们逼出来的呀!

晋灵公见信后,他怕郑国真的投靠了楚国,让楚国白拣个大便宜,便暂不兴师问罪,而派人讲和了事。

郑国虽是弹丸之地,但毕竟是一诸侯国,而郑穆公身为一国之君,如此可怜兮兮懦弱不堪,在列强虎视眈眈之下,又怎能不成为他人腹中之物呢?做为“领导人”的郑穆公尚且如此,他麾下的文臣武将们,可以断定,也强不了哪去。

身为“文化人”的杜宣,高居“领导岗位”的郑穆公,于情于理,都应该比普通百姓更应有所作为,但事实上远非如此。杜宣被一张弓的影子吓得冷汗涔涔,大病一场;郑穆公更是百般摇尾乞怜,我们看不出这样的人成功之路何在!

所以,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落个树叶也怕砸破了脑袋的胆小鬼,即便具备了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也不会沐浴在辉煌之中。因为他们走进了草木皆兵、闻风丧胆的泥泽。

八、感触生活

也许大多的人麻木于物质社会的追逐中,殊不知他们已经背离了生活的真正含义,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既然上天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为何不多点童贞,去感受、接触它呢?

有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养了两只猴子,并把它们分开饲养。

他把一只长年关在一个笼子里,除了给它食物外,并不给它别的什么自由和接触。

这只猴子从没有接触过别的动物,所以表现得郁郁寡欢,整天无精打采的,到后来,当它到了青春期时,科学家把一只异性的猴子给它放在一起,它却表现得很是恐惧和冷漠。

而另外一只猴子,从开始饲养时,科学家就经常去抚摩它,逗它玩,并经常把它牵出来和别的猴子在一起玩乐。所以这只猴子表现得很活泼,反映很灵敏,对别的动物也很热情。

两只猴子的不同反应,说明了接触是多么的重要,他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人生的观念、认识以及对感情都会有很大的关系。

在地中海国家,男人们在高兴愉悦的时候,也可以互相拥吻,以表示相互的热情与友好。

西方人自幼便经常受到家长的拥抱和亲吻,一直到成年、老年,这种亲情间的接触仍旧频频,在不断的重复接触中传递亲情与温情。

有许多人就很少注重接触的效用,肌肤的接触能导致内心的亲和,肌肤的接触能致使情谊的融合,肌肤的接触能抚慰绽裂的伤痕。我们应在生活中接触,在接触中生活,打破传统与习惯的束缚。在接触中感受人间的真情。

房屋的后面有一棵葡萄树,几年来一直半死不活的。不料,去年却像焕发了青春,枝叶茂盛,还结了许多葡萄。我很高兴,就摘一些送给别人尝尝,让他们分享一下这份心情。

我拿了些送给了一位商人。商人用两个手指掐了一颗小心地送进嘴里,忙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我说不要钱,请你尝尝。他不愿意,坚持要付钱。无奈,我只好收下了他的钱。

我把葡萄送给一个干部。他接过我的葡萄后一直注视着我。然后呻吟地问,你有什么事吗?我告诉他我没有什么事,只是想让你尝尝这些老树结的新葡萄。

我把葡萄送给一位少妇。她有些意外,他的丈夫一脸的警惕。我很尴尬,忙说这种葡萄本地没有,很好吃。那男的像吃毒药一样吃了一颗,肯定是酸的,我想。从此,他们家就有了争吵声。

我把葡萄送给一个过路的老人。他吃了一颗后,摸摸白胡子说了句不错,就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很高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人,他是在真正地吃葡萄。

人们很容易将观念和思维编入现存的框架里,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如果我们换一种心态,就会发现世界也随之发生改变。正如英国人狄斯累利所说:“境遇不造人,是人造境遇。”

九、市场经济必须转变观念

《存亡之秋——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来龙去脉》一书向我们指出: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正在从以下五个方面改变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1.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自由择业观念

市场经济对我们个人的首要要求是自由选择职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和工作选择完全是领导和政府的意图,个人是没有选择自由的。这种就业制度所带来的弊病是数不胜数的。许多人终其一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只能浪费青春,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许多人在一个单位不受重用,长期受到歧视,甚至打击,但他毫无办法,只能忍气吞声,许多人十年、几十年解决不了两地分居之痛苦,工作干劲受到影响,感情上也受到极大挫伤。

为什么要自由选择职业呢?除了上述理由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由选择职业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特长、才能的最佳方法。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张三精于理工,李四长于哲学,王五才能在经商,如此等等。一个社会的经济要有迅速发展,个人收入水平要提高,就看能不能把每个人的才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国富民强”。学理工的非要让他去做官,搞哲学的硬要让他去经商,会经商的偏要让他去做工,用其所短,避其所长,社会和个人都得不偿失。

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呢?那就是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市场价格来调节,因为最了解自己才能的莫过于自己。你究竟能干什么你自己最清楚,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必等什么领导来安排。在本单位是一条虫,到外单位成了一条“龙”,这就是自由择业、“人尽其才”最生动的写照。

每个人自由发展自己的专业,然后通过市场交换,相互取利,是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繁荣的关键。这个道理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阐明的。

讲到自由择业,就不能不讲到失业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的学者估计,中国的国营企业要真正搞活,至少要裁掉三千万职工。这3000万职工都干什么去呢?这是工人失业的第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农民大量进城,同城市工商业职工争夺工作岗位,这是不可忽视的。

这里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要实现市场经济的转变,短期内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员。失业人员的问题处理得当,市场经济会平衡过渡;处理得不好,市场经济的转变会遇到极大的障碍,甚至有中途夭折、走回头路的危险。但回避失业问题也是不明智的。这个问题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