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信念力:打开职场大门的一盏明灯
15822000000026

第26章 信念力,让你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4)

经过汉末一番混战,袁绍、袁术、公孙瓒、张绣、吕布等等军阀武装或被剿灭,或者归降曹操,或者苟延残喘,不足为患。硝烟之后,局面已逐渐明朗,真正能够争夺天下的,也就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个人。

事实上,当时,曹操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孙权拥有强大的经济优势,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刘备拥有什么呢?他兵不过三千,将不过数员,认真算起来,唯一能使他名列曹、孙之后的,不是他的皇叔头衔,而是他欲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远大志向以及杰出的人格魅力。

就实力而言,按照诸葛亮对刘备说的,自然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不可图”。这两句话,实际上也暗暗指出了刘备以前失败的原因。诸葛亮“不可与争锋”、“不可图”这两个根据时势所得出的结论,真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

第二大要点:制造时机,培养强势。

审时度势是一种进取的策略,而不是一种被动适应的策略。认清当前时势,可以决定此时的正确做法。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策略人,绝不会满足现状,而是要采取积极的行动,使坏的时机逐渐变好,使弱势逐渐变成强势。诸葛亮给刘备策划的第二步就是“造时”和“造势”。

首先,诸葛亮强调荆州的战略地位重要,以及夺取荆州的必要性。按照诸葛亮的设想,第一步是夺取荆州,第二步是夺取益州。然后利用这两州的人力、物力资源,发展军力。第三步是通过内政和外交两手,积累政治资本。

第三大要点:抓住时机,发挥强势。

假如通过长期努力,终于迎来了好的时机,使自己处于可以掌控局面的强势地位,那就应该抓紧时机,发挥优势,争取最后胜利,这就是审时度势的最终目的所在。

诸葛亮给刘备策划的第三步就是“用时”和“用势”。他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有人认为,诸葛亮“隆中对”的策划失败了,因为他没有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这是错误观点。诸葛亮所说的“汉室可兴”,是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的,如果假设条件成立,恢复汉室的目标才可能实现。诸葛亮尤其强调了“天下有变”四个字——所谓好时机,并不是全靠自己一方的努力,还取决于敌对方的状况。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蜀国占有了荆州却没有守住,造势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而魏、吴并未发生大的动乱。所以说,统一天下的任务根本没有完成的可能。

虽然最后的结果不是诸葛亮期待的,但并没有脱出他指明的成功原理。而且,沿着诸葛亮指明的道理,实力弱小的刘备居然达成三国鼎立之势,已经很了不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隆中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策划。

从三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些沟沟坎坎,通往成功的道路也并非是一条直线,有时候也要懂得迂回的策略,当面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时,或者说是一条难以跨越的沟壑时,就必须走曲线走弯路,否则永远达不到成功的彼岸,所以要审时度势,当你势不如人时,当时机不利时也要学会隐忍,大丈夫能屈能伸,不逞血气之勇,不作无意义的牺牲,能屈方能伸,屈是为了伸,所以说英雄人物都能屈能伸,就好比竹节,即有劲又有柔韧,站起来像钢杆一样直,弯下来像弓一样曲,发出去的力道足以打下天上的飞鸟,人们常说的高风亮节,正是看中了竹子的韧性和刚强。

曹操就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杰出人物。他虽刚强但也能以屈求伸,以忍求存,好比一匹骏马,要跨越面前的沟壑,必须从远处着力,而不能等到沟壑面前时才奔跑,这样就难以逾越面前的障碍,如果它先退一定的距离后再开始奔跑,那么就会很轻松地跨过沟坎,这就是退的艺术和哲理。大丈夫能屈能伸,真英雄进退自如,就像《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所说的话,把英雄比作龙,龙之为物,可大可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芥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藏于波涛之内,说得多么形象,说得多么生动,曹操自己也确实这样一个人,他就是一条能叱咤风云的龙,他就是一个能争霸天下的大英雄,他能伸能隐,可大可小。

有人能屈不能伸,有人能伸不能屈,唯有那些英杰人物把两者把握得恰到好处,如果只是一味的委曲求全,忍辱偷生,那么曹操就不是曹操了,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他终于一飞而起,就像是春秋时的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纵观三国历史,凡是有所作为的杰出人物都能屈能伸,尤其是三国中三位霸主,刘备的忍辱负重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他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人,他不愧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深通借鸡下蛋的生意经,而且面对困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更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大英雄。

孙权也是一个能屈能伸的英杰人物,从关羽手中夺取荆州后,他面临着被蜀魏两国夹击的危险局面,他不顾文臣武将的阻挠,识大体、顾大局、屈尊纡贵,先向刘备上表请和,并做出一系列外交让步,后又向曹丕上表称臣,并恭顺地接受曹魏的封号。孙权从容应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屈己待人,为国家利益忍辱负重,化解危局,走出困境,其见识超人一等,其为人也宽宏大度。

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

精神病学与生物行为科学家卡曾斯曾说:“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做事之前先思考,往往能让你的事情做得更加顺利和圆满。做事要多动脑子,如果对一件事情分析认识的不透彻,就很难找到正确的方法,难以对症下药,自然就无法走直线到达目的地,或者说思考是成功唯一的捷径。

众所周知,在工作当中总会出现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优秀的员工会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地去做。在职场中,会思考的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一个企业立足于商场的重要保障。因为只有会思考的员工,才能时时刻刻为公司的前途发展着想,为企业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相反,那些不会思考的员工,每天只是机械地完成领导吩咐的工作,不但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反而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应付,这样的员工永远无法得到领导的青睐,自己的事业也很难有所成就。

有句名言:“思考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的确,人做事总是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把事情的轻重缓急分出来,把事情的先后次序分出来,然后才去实施,这样做事往往会让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做事之前不动脑筋,只是一味地蛮干,必定会让你浪费很多力气,最后常常是事倍功半,更糟糕的甚至无功而返。

在当今职场中,具备同等能力,做出相同程度的努力,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其差别是什么呢?也许人们更愿意将原因归结于运气,但实际上却是思考。因此,作为一个员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身处何种职位,要想在职场立足,就必须学会思考,做一个“思考型的员工”!

用心工作,带着思考去工作,积极面对和完成人生的每一项任务,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享受工作带给自己的乐趣和收获。其实,工作可以更美的。

家喻户晓的华人首富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首富,就得益于他能不断地思考。从打工的时候起,他就是一个勤于思考的高手。

他的父亲是一位教师,他非常希望李嘉诚能够考上大学。但是,父亲的突然去世,使得这个梦想破灭了,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到了才十多岁的李嘉诚身上,他不得不靠打工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存。

李嘉诚先是在茶楼做跑堂伙计,后来应聘到一家企业当推销员。推销员首先要能跑路,这一点难不倒他,以前在茶楼成天跑前跑后,早就练就了一副好脚板,但最重要的还是怎样才能把产品推销出去,这就要思考,思考,不停地思考。

有一次,李嘉诚去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一连走了好多家都无人问津。一上午很快过去了,一点收获都没有,如果下午还没有进展,他回去将无法向老板交代。尽管推销做得很不顺利,他还是毫不气妥,不停地给自己打气,又精神抖擞地走进了另一间办公楼。他看到楼道上灰尘很多,突然灵机一动,没有直接去推销产品,而是去洗手间,往洒水器里装满了水,将水洒在楼道里。非常神奇,经他这么一洒,原来很脏的楼道,一下子变得干净起来。这一来,立即引起了主管办公楼的人的兴趣,一下午,他居然卖掉了十多台洒水器。

李嘉诚的这次推销为什么这么成功呢?原因在于,他把握了一个推销的诀窍:要让客户动心,就必须把握客户的心理——听别人说好,不如看到怎样好;看到怎样好,不如使用起来好。总是说自己的产品好,哪能比得上亲自示范,让大家看到使用后的效果呢?

在推销过程中,李嘉诚总是能够做到用心思考。在干了一段时间的推销员之后,公司的老板发现,李嘉诚跑的地方比别的推销员都多,成交额也最高。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原来,他将香港分成几个区域,对每一个区域的人员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哪一区域的潜在客户最多,有的放矢地去重点出击,这样一来,他获得的收益自然比别人多了。

纵观李嘉诚的奋斗历史,他不是天之骄子,也不是幸运女神的宠儿,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用思考改变命运、用智慧赢得成功的历程。

无独有偶,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是靠自己勤于思考的品质缔造了庞大的洛克菲勒财团。他年轻时在一家石油公司工作。因为学历不高,也不会什么技术,他的工作就是查看生产线上的石油罐盖是否自动焊接封好。装满石油的桶罐传送至旋转台上,焊接剂从上方自动滴下,沿着盖子旋转一圈,作业就算结束,油罐下线入库。他的任务就是注视这道工序,从清晨到黄昏,每天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