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书的最后一章,必须回归原点,探讨究竟什么是贵族精神?以及它的实际作用。不得不说,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释。正是由于认知程度的偏差,才导致了对于贵族精神的不同理解。这无关紧要,若是世界毫无变化可言,那又有存在的意义吗?当然,没有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说:“我完全了解贵族精神!”因为贵族精神的特质已经在历史中被岁月慢慢侵蚀,留下来的只是书本上的那些解释与理解。所以,从各种文化的主流方向,比如社会、道德、哲学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贵族精神的真正内涵。同时,贵族精神也不单单只是解析人类的精神世界,更能回顾过去,正视现状,最后为我们生存的社会描绘出一条精神、价值蒸蒸日上的光明道路。
§§§第1节 社会里的贵族精神——即真诚的做人原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贵族精神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的正面的指导方向。在这个意义上,贵族精神可以复杂也可以简便。复杂的是它包含了许多人文精神的积极思想,比如:正义感、责任感、勇敢、同情心、诚信等等。而简单是因为这些思想精髓都可以概括为一个概念——真诚。若没有真诚,不是真心实意的想要与人和善,帮助他人,仅仅留于表面或是因为利益关系而迫不得已才如此而为,那只是获取利益或者名声、面子的手段,并不能称为贵族精神。
不仅如此,贵族精神既是古老文明传统的延续,又是现代文明的发展。贵族精神从古代的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精神特点慢慢的转化成为传统的精神文明;而现代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其优秀品质外,另有所创新。比如说:当时的贵族精神是为臣民服务,是义务和职责所在,同时也掺杂了封建思想的阶级观念;而现代的贵族精神却转化为为公众服务,既不是义务,也不是应有的职责,而是真诚的想帮助他人,是主动的善举。
贵族思想还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寄托,也是个人精神升华的高尚。从动乱时期的团结对外,到现代社会的真诚以待,无不透露着一个主旨:即使时代如何的变迁,贵族精神的含义如何调整,到最基本的根源尚未变动,即:真诚。
真诚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是待人处事时发自内心的想法。但真诚的含义却颇为广泛,也能和其他的高尚品质互为转换的。
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这便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典故。你可以说这里面包含了诚信、坚持、尊师重道,但也可以概括为真诚。因为杨时的求学之心是真诚的,他对前辈师道的尊重也是真诚的,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是真诚的。因此,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同时也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
若是整个社会都缺乏真诚,那将是十分可怕和可悲的。就比如那些地沟油、毒奶粉以及价格欺诈等行为,表面上看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实则是这帮人骨子里就没有真诚待人的心。
有一个罪犯,犯罪之前曾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老板,他与朋友合伙的生意非常兴隆。有一次,他利用职务之便独自吞了一笔数额非常大的资金。当他的朋友发现以后,曾坦诚地希望他能够主动将资金退还,不追究任何责任,一切就当作没有发生过一样。他不但没有按照这个方案解决问题,反而暗中陷害他的朋友,结果锒铛入狱。
专家在分析这个案例的时候说:“最初他欺骗朋友,独吞公司资产,是缺乏真诚待人的表现。朋友坦诚相待,希望他反省,而且不追究责任,朋友对他这么真诚,然而他却以相反的态度处理这件事情。最后,他由缺乏真诚演化成暗中陷害朋友,这已经是不正常的心态了。但是,其根源却是因为缺乏真诚而引起的。”
现今社会,很多人皆为功名利禄奔波劳累。在追逐利益的时候,有些人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这都非君子所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必定拥有宽广的胸怀、热情的人生态度和真诚对待每一个人的人生原则。真诚是魅力的亮光,真诚是良心的表现,这是为自己赢得真诚、赢得尊重的必要条件。
曾有一位哲学家这样说:“如果这个世界缺乏真诚,我们的脸上仿佛就蒙了一个面罩,无法看清楚每一个人的真面目。”是的,我们应该主动卸下面罩,以“真面目”示人。而贵族精神最贴切的形容,就是一张真诚人性的双手,帮助某些人脱下虚伪的“面具”。
§§§第2节 道德里的贵族精神——即仁者爱人
从道德的层面上观察贵族精神,实则就是与中国传统儒学的“仁”思想不谋而合,即爱人及爱己。现今很多人的道德观严重丢失,除了利益的驱动,恐怕他们连道德究竟是何物都不知。那么,先来看看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道德的关键词有两个,即“负责”和“不伤害”。负责就是对他人和所从事的事情负责,如果对别人的生命安全、财产以及健康状况等不负责和对事情的成败结果,影响大小不负责便是缺乏道德的表现;另外不伤害就是不因为自己的事情或利益而损害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否则也是道德缺失的行为。
而社会的主体是人,所有的事情最后承担结果的也是人。因此,在道德的界面上,高尚的道德便是具有一颗关怀他人,爱护他人利益的心。这便是道德中贵族精神最通俗的解释。但是,现在的社会似乎并不太认同这种“仁”,因为仁是在利益冲突面前的善良。很多人遵循的观念便是“对别人善良就是对自己残忍。”比如前面章节提到的小悦悦事件。司机不仁,因为他不敢承担责任,“压死总比压伤好”的观念已经在社会上恐怖的传播着。如果压伤便是自己要无休止的付出金钱的代价;路人不仁,因为救起来就有可能被讹上,就会付出金钱和名誉的代价,陷入深“冤”,于是选择不救。另外还有彭宇案中的被救者也不仁,她选择了讹诈和埋没良心,因为感谢对方,自己就要损失利益。
在这些人中,他们共同选择了一个想法:别人倒霉好过自己倒霉。于是不仁不义的举动时常发生,导致了大家对道德感的危机和漠视道德的存在。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账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冯谖赶着马车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百姓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百姓,烧掉借约,百姓齐声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都城,一清早就要求进见孟尝君。孟尝君奇怪他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冯谖回答说:“收齐了。”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说:“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府里已经堆满了珍宝,好狗好马挤满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满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东西要算‘义’了,因此我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谖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百姓,反用商贾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百姓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罢!”
过了一年,齐泯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为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离薛城还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携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有一天。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田文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不象钱或物那样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孟尝君对冯谖买仁义非常不高兴。当孟尝君被齐王贬出回到薛城时才认识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报。“仁义重于利”,这是中国古代道德思想中所推崇的“爱人”思想。
道德里的贵族精神之所以被列为高尚的思想道德,是因为在强烈的对比和道德缺失的情况下形成的。严格意义上,道德即是贵族精神的一种。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仁义和关爱他人,但人们缺失了这些,于是贵族精神似乎就凌驾于道德之上。不得不说这是时代的悲哀,原本同级别的思想精华,一个是古老的传统美德,一个是外来的高尚思想,却一个被遗忘,一个尚未理解。
中国的思想界面正是处在这样的真空期,于是才导致了那么多令人叹息的事情发生。所以说,尊崇道德,以心为仁,以爱为义,就是尊崇贵族精神。
§§§第3节 哲学里的贵族精神——即唯物中的唯心
哲学思想中的贵族精神,是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含义上所体现的。这看似相互矛盾,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足。之所以说是唯物中的唯心,其根本就是唯心的理念实际上是在为唯物的现实所服务的。
通常唯物和唯心两种哲学派别被认为是完全对立的思想,特别是在中国,唯心论似乎从中学的课本中就被化为反面的定义。中国人就喜欢把事情一分为二,不是正就是反。但往往很多时候,事情都只是相对而言的。
唯物的贵族精神是以现实条件为依据,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精神的升华来改变人类不道德行为,从而令世人过得更加幸福美好,使社会的形态积极向上的发展。就比如:贵族精神谴责那些不法行为、违背良心的行为、损人利己的行为。贵族精神倡导为民众服务,倡导爱国,倡导勇敢的与邪恶搏斗,倡导担负社会的责任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贵族精神来纠正人们堕落自私的思想方向,从而令社会充满关怀,充满爱心。
萨布利亚·坦贝肯,1970年出生于德国,12岁时双目失明。“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在波恩大学求学期间,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便借鉴其他语种盲文的开发经验,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藏盲文。1997年,萨布利亚到西藏旅行。她骑马穿越西藏各地,发现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萌生了创办西藏盲童学校的想法。2000年11月,萨布利亚与西藏残联合作建立的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正式运作。到目前为止,先后有96名盲童在这里接受了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和藏、汉、英三种语言的盲文基础教育,以及按摩、电脑、手工编织、做奶酪、美术等职业技能培训。一般经过两年的专门培训,这些孩子都可以进入常规学校学习。一些盲童转入常规学校后,成绩非常优秀。她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2006年度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唯物的贵族精神就是立足于可以改变的实际行动,以高尚的人格品质来为所需要帮助的人做些切实可行的举动。就像这个萨布利亚·坦贝肯,他并不是中国人,却能抛开国家的界限,毅然帮助这些西藏的盲人。而在他的努力下,这些盲人确实也得到了帮助,同时也为中国的道德观缺失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唯心的贵族精神则是以意志为依据坚持着那些高贵的信念。比如:当革命党在就义前明知道会牺牲,却为民族自由的信念坚韧不屈的贵族精神;在战争中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而毅然赴死的贵族精神。这种贵族精神,用我们的话说便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屈原殉葬于自己的信仰。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唯心的贵族精神看似不起作用,于事无补,但却是最难得的精神品质。它所表达的观点正是为了现实的成功而献出有限的努力,包括生命的代价。一个人在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就敢慷慨赴死,并且为之永远的坚持下去是最为困难的。没有崇高的精神作为信仰,人性的常理根本无法做到。
因此,唯心的贵族精神和唯物的贵族精神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两者都致力于达到心目中的理想境地。为帮助更多的人而牺牲自我的利益,为人性的精神光辉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4节 传承中的贵族精神——即传承的是贵族思想不是贵族奢靡
从本书的前言部分,我就一直阐述了一个观点:我们需要弘扬的是贵族精神,而非贵族式的奢靡物质生活。因为贵族精神和贵族物质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贵族精神是精神上的高贵与光环,是人类文明史上高尚的精神品质;而贵族物质,是有着历史局限性的剥削产物,是贵族阶层通过统治对财富的积累,是人性的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