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上班孔子下班庄子
1583400000031

第31章 活出自由的生命(2)

庄子在这里提出了第五种人格:全世界的人都恭维他,他理都不理;全世界的人都骂他、反对他,他也绝不改变自己的方向。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人格高度。

为人处世,要想超然物外,必须具备特立独行的人格修养,不受任何时代、环境所影响。但很多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

一群人到山上去游玩,其中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很深的坑洞里,他的右手和双脚都摔断了,只剩一只健全的左手。坑洞非常深,又很陡峭,地面上的人束手无策。幸好,坑洞的壁上长了一些草,那个人就用左手撑住洞壁,以嘴巴咬住草,慢慢地往上攀爬。地面上的人看不清洞里,只能大声为他加油。等到看清了他身处险境,嘴巴咬着小草攀爬时,人们忍不住议论起来。

“情况真糟,他的手脚都断了!”“哎呀!他这样一定爬不上来了!”“对呀!那些小草根本不可能撑住他的身体。”“可惜!他如果摔下去死了,留下庞大的家产就无缘享用了。”“他的老母亲和妻子可怎么办才好!”落入坑洞的人实在忍无可忍了:“你们都给我闭嘴!”就在他张口的一刹那,他再度落入坑洞。当他摔到洞底即将死去之前,他听到洞口的人异口同声地说:“我就说嘛!用嘴爬坑洞,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人就是这样,太在意外在的评论与看法,总想在别人面前展示一个完美的自己,而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丝毫质疑,就会将自己置身于别人的话语圈里,而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真实处境。看似特立独行,实则为外物所困。

丰子恺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如此: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就算走向屠宰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的。后来看见鸭也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需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两只,其余的都会跟了上岸。即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也没有一只鸭肯离群而走自己的路的。”

字画皆人生,疏淡之间,意趣横生。细细思量,的确有一条隐在尘世中的绳索,牵着在生活中迷乱的人们。我们每天急匆匆地跟在一件事的后面,追逐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实际是在奔赴一个别人成功过的目标,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在别人嚼剩的残渣中寻觅零星的营养。漫漫人生征途,又能有几人特立独行地另辟蹊径?可悲可叹的是,我们有时甚至盲目到愚顽的地步,眼看跟着别人一步一步走向了人生的绝境,虽有警觉却仍坚持趋同主流、迷失自我。

希望每个人都能看清自己,看清这个世界,做特立独行的第五种人,不要泯然于众、碌碌一生。

【智慧品悟】

为人处世,要想超然物外,必须具备特立独行的人格修养,不受任何时代、环境所影响。

每天留一点时间独处

【庄子睿语】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应帝王》

【睿语今读】

“至人”的心思就象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

波澜万丈的生活激荡人心,令人心驰神往,但在人生的河流中,更多的则是平静。你总要学会一个人慢慢地享受人生,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是孤独无助的。但不要害怕,因为这本身就是人生给你的最大馈赠。就如庄子所说:至人的用心就如同那镜子,任物自来自去而不加迎送,如实反映一切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又不为物所损伤。当你孤独时,你该沉下心来,淡看浮华漂流,不为万物的悲喜所动,这便又是孤独的至高境界。

孤独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在感到孤独时轻轻地合上门和窗,隔开外面喧闹的世界,默默地坐在书架前,用粗糙的手掌轻轻地拂去书本上的灰尘,翻着书页,嗅觉立刻又触到了久违的纸墨清香。正像作家纪伯伦所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孤独,是人的一种宿命,更是精神超卓者所必然选择的一种命运。

布雷斯巴斯达曾经说过:“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是起始于无法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房间里。”洗尽尘俗,褪去铅华,在这喧嚣的尘世之中,要保持心灵的清静,必须学会享受孤独。孤独就像个沉默少言的朋友,在清静淡雅的房间里陪你静坐,虽然不会给你谆谆教导,但却会引领你反思生活的本质及生命的真谛。孤独时你可以回味一下过去的事情,以明得失;也可以计划一下未来,以未雨绸缪;你也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让书籍来滋养一下你干枯的心田;也可以和妻子一起去散散步,弥补一下失落的情感;还可以和朋友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孤独,实在是内心一种难得的感受。当你想要躲避它时,表明你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了。虽然它静寂无声,却可以让你更好地透视生活,在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前,保持一种洞若观火的清明和远观的睿智。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孤独常常不请自来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广阔的田野上,在“行人欲断魂”的街头,在幽静的校园里,在深夜黑暗的房间中,你都能隐约感受到孤独的灵魂。

在现代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的人总会有一种身在异国他乡之感:冷漠、陌生,好像“站在森林里迟疑不定,未知走向何方”,好像“动物引导着自己,感到在众人中比在动物中更加危险”,又好像“独坐在醉醺醺的世人之中”,“哀诉”人间的不公正。总之,互相猜忌,彼此欺诈,黑暗笼罩着去路,危险隐藏在背后,这些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

而保留一点孤独则可以使你“远看”事物,即“从事物远离”,对事物“作远景的透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万物合一、生命永恒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你“可以倾诉一切”,“可以诚实坦率地向万物说话”,“人们彼此开诚布公,开门见山”。这也是一种艺术审美的境界,它能“使事物美丽、诱人,令人渴慕”,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使人生获得意义和价值。

尘世中,无数人眷恋轰轰烈烈,以拜金主义为唯一原则而没头没脑地聚集在一起互相排挤、相互厮杀。而生活的智者却总能以孤独之心看孤独之事,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独立的人格,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劳碌之身躯,存一颗娴静淡泊之心,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

这是孤独的净化,它让人感动,让人真实又美丽。它是一种心境,氤氲出一种清幽与秀逸,营造出一种自得和孤高,去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得理性的沉思,与潜藏在灵魂深层的思想交流,找到某种攀升的信念,去换取内心的宁静、博大致远的菩提梵境。

许多人抱怨生活的压力太大,感到内心烦躁、不得清闲。于是,追求清静成了许多人的梦想,然而同时他们却又害怕孤独。其实孤独才是人生中的一种大境界,它是一首诗,一道风景,是那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美丽。

风靡欧美的《简单生活》一书的作者丽莎指出:“……每天都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好好问问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必须去不懈追求的?这样的追问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还可以把每天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你会看到,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你的回答也不断成熟。只要我们不再一味追求外界的认可,疲惫无奈地生活在他人的注视之下,我们就会真诚地生活,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智慧品悟】

只要我们不再一味追求外界的认可,疲惫无奈地生活在他人的注视之下,我们就会真诚地生活,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坐忘人生事,心迹了无痕

【庄子睿语】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睿语今读】

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庄子认为,一个人想要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必须不再执著于“物”,达到忘记自己、忘记功利、忘记名声的境界。那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庄子通过一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坐忘的方法。

有一天,颜回说:“我进步了。”孔子问道:“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已经忘却仁义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忘却礼乐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惊奇不安地问:“什么叫‘坐忘’?”颜回答道:“毁废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浑同相通为一体,这就叫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坐忘’。”孔子说:“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好,顺应变化就不执滞常理。你果真成了贤人啊!我作为老师也希望能通过学习而步你的后尘。”

一个人要想获得自由,达到“游”的境界,必须有坐忘的功夫。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执著于仁义礼乐、不贪恋于功名利禄,便可以达到自我解脱的境界。

有一则佛教故事这么说:

智通法师自诩神通广大,他来到慧明忠禅师面前,想与他验证一下。慧明忠谦和地问:“早就听说你能够看透人的心迹,不知是不是真的?”智通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慧明忠禅师于是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智通法师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慧明忠禅师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智通法师又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果然了得!”慧明忠禅师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视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智通法师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智通法师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明忠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慧明忠禅师缓缓出定,含着笑对智通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道他人一切去处,好极!好极!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智通摇摇头,满脸迷惑。慧明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现在没有心迹,既然没有,你怎么能够探察到?”

忘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境界,正如故事中所说,如果你没有心迹了,还有什么可以牵绊你呢?

一个人,只要你还有心迹存在,无论你隐藏多深,别人还是可以影响到你,还是可以体察到你,你就不能获得最后的自由。只有真正忘记一切,做到心外无物,才能真正体察到精神的自由。

【智慧品悟】

只有真正忘记一切,做到心外无物,才能真正体察到精神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