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方大学改革史略
1594600000022

第22章 英国大学改革史略(5)

政府将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的目的是借此吸引更多高质量的新生,提高英国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的培养水平。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是,这些大学被称之为工科大学,它们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为社会服务。这些大学在未升格之前就有工读交替的“三明治”学制,它把学校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升格为大学后,它们依然保留了这一特色,使人才培养更能切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此外,这些工科大学并没有将课程仅局限在科学技术领域,而是增设了社会科学的一些专业,如社会学、语言学、历史、英语、地方与城市研究、心理学等。到70年代这些大学又不断拓展学科领域,使其在拥有一般大学共有的专业的同时,不失自己作为工科大学的特色。

4.高等教育“双重制”的确立与多科技术学院的兴起

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另一重要变化是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通过确立高等教育的“双重制”,使英国较好地调整了精英型高等教育和大众型高等教育的矛盾。

60年代中期,当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后,地区学院逐渐成为公共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主力,由于许多学院先后与艺术学院、商业学院等合并,结果其身份和性质越来越不明确,因此有人提议将这些学院合并。同时大学拨款委员会也认为随着适龄大学人口的增多,大学无法接纳如此多的学生。因此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扩充,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1965年4月27日,上任不久的教育科学大臣安东尼·克罗斯兰德在伦敦乌尔威齐多科技术学院首次代表官方提出了建立新型多科技术学院,实现高等教育双重制的想法。20个月以后,克罗斯兰德再一次在兰喀斯特大学的讲演中重申了同样的观点,即高等教育分为由大学构成的“自治”部分和由大学以外的各种学院构成的“公共”部分。克罗斯兰德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确立高等教育双重制的理由:1.大学对于社会物质需求难以做出立即反应,因此需要设立一个单独的系统;2.以阶梯概念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制度不可避免地要压制和降低非大学(高等院校)系统的士气和标准;3.社会有必要控制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某些组成部分,使其能更好地反映社会需要,地方政府应与高等教育维持一种合理的利害关系。4.忽视贬低非大学的专业和技术教育系统将导致英国的落后。1966年工党政府发表了《关于多科技术学院以及其他学院的计划》的政府白皮书,确认了双重制的构想。随后90多所学院被先后合并为30所多科技术学院,7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中的双重制正式形成。

处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两大部分在双重制确立后各有各的职能,具体而言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为:首先大学是“自治”机构,对自身的内部事物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受地方教育当局领导,并接受陛下督学处的质量监督。其次,大学拥有独立的学位授予权,多科技术学院等无权授予学位,学生只能攻读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的学位或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第三,大学经费由政府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拨发,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经费则来自地方当局。第四,大学以全日制为主,多科技术学院等则实行全日制、工读交替制和部分时间制等学制,尤以部分时间制为主。第五,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的,系科较齐全,多科技术学院等以技术和师资培训为主,重点放在职业培训方面。第六,大学面向全国,教学和科研并重,多科技术学院等面向本地区,以教学为主。

高等教育双重制是英国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产物,它一方面保留了大学的学术性传统,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公共高等教育,扩大了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体制直到1992年才被废除。

三、7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调整

1973年是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转折点,60年代的高教扩张成为历史,经济危机以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使高等教育进入了调整和收缩时期。中东石油危机导致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英国经济受到重创,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背景,英国政坛出现混乱局面。经济危机对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对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产生疑问,乐观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念也受到质疑。伴随经济危机的是适龄大学人口的下降,这使得高等教育的扩张失去了重要的前提。1983年,主持高等教育调查的兰喀斯特大学教授格瑞斯·威廉姆斯(Gareth Williams)在纪念爱丁堡大学成立4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70年代是英国高等教育倒霉的十年”,此语并非言过其实。

在石油危机之前的1972年,保守党政府的《教育——扩展的框架》的白皮书对罗宾斯报告预测的大学人数做了修订。白皮书提出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大学生总数24.9万的基础上5年后(1976—77年度)要达到32.15万,10年后要达到37.5万,远超过罗宾斯报告提出的35万。实际的数字是5年后为27.2万,10年后为30万。与60年代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相比,大学生的绝对数字有所增加,但大学生占同龄人数的比例却在下降,1967-68年度的比例为11.8%,1972-73年度为14.2%,1977—78年度为12.7%。

1974—1977年间,大学拨款的项目不管是基建费、设备费、办公用品费还是一般补助费都有所下降,政府还压缩了招生数量,大学拨款委员会五年制的拨款制度被年度拨款计划所取代,高校的一些基建项目也由于经费紧张而下马。

70年代新大学层出不穷的繁荣已成过去,只在1972年成立了一所纯私立的高校——白金汉大学学院。它不同于其他大学,不但收费高,而且学制只有两年。学校最初得不到大学拨款委员会、伦敦大学和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的承认,1983年该校终于获得皇家特许状,成为白金汉大学。

7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调整还表现为教育学院的消亡。由于教育的整体萎缩,政府不得不减少学校,削减招生人数,教育学院大多被合并。1972年教育学院有180所,1977年降到84所,到1982年只有60所。据统计并入大学的有12所,并入多科技术学院的有37所,并入继续教育学院的有26所,相互合并的24所,放弃师范教育的26所,继续存在、以师范教育为主的有27所。1975年教育与科学部第5号通讯将各类继续教育、校外教育统一纳入继续教育领域,从事师资培训的教育学院从此失去了独立的名目,这实际上是师范教育萎缩的表现。

这一时期针对文科比重依然过大的情况,对学科结构进行了再调整,注重提高理工科学生的比例。到70年代中期文科与理工科学生的比例基本达到了平衡。此外,在科研上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促动大学的科研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政府部门确定研究项目,特别是具体的应用开发课题,有资格的专家学者提出申请,获准后,由政府拨付研究经费。这种注重应用研究的新体制将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的工商业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科研成果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扩张以及70年代的调整,使得高等教育的制度趋于民主化。“罗宾斯原则”提出国家办学的方针首先是使那些有能力、有条件、有愿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自此英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真正走向平民阶层。另外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机构也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再只包含传统意义的大学,而是包括了所有中学后的大学、教育学院和高级技术学院。而且高等教育不只是正规的学位(Degree)教育,还包含各种非正规的证书(Certificate)课程和专业文凭(Diploma)教育,到80年代,英国已形成了包括古典大学、近代大学、新大学、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开放大学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等教育体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第五节20世纪后期的英国大学改革

20世纪的后半期英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玛丽·亨克尔(Mary Henkel)所言,“对于英国高等教育和国家而言,20世纪的最后25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时期。高等教育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与之一道发生变化的还有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管理以及它的资源基础和规模”。在这最后的20多年中,先后是保守党政府和工党政府执政,其间的高等教育改革也经历了“撒切尔主义”(Thatherism)和“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Road)两个阶段。

一、撒切尔梅杰执政期间的改革(1979—1997)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开始推行“撒切尔主义”,实施完全市场化的尝试。保守党政府为高等教育确立了三个改革的目标:首先是提高绩效。保守党的一些改革者认为高校不考虑更大范围的公共利益,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高校应该更对政府负责,更能代表公共利益。第二个目标是提高管理和规划质量。政府认为英国高等教育在生均费用上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而降低生均费用的途径是制定清晰的机构目标,建立良好的管理结构,进行适当的规划。最后一个目标是让高等教育能更好地反映英国经济和社会需要。这三个目标在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报告以及立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83年《雷弗休姆报告》为改革描绘了未来的蓝图;1985年的《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改变了罗宾斯原则,英国高等教育进入后罗宾斯时代;1987年的《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白皮书确定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基调;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案为21世纪的英国教育确定了发展的方向。1991的高等教育白皮书及1992的《继续与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体制做出了重大改革;1997年的《迪尔英报告》又从未来需要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总之8、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和调整贯穿着一个质量与效益的原则,最终导致了高等教育准市场的建立。

(一)改革招生体制,扩大高等教育入学率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继承的是以精英大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些大学只有40个左右,吸纳的学生只占同龄人的10%。英国欧洲主要竞争对手已经或正在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占同龄人的比例已经达到或超过15%。如何从现有的各种大学和非大学高校中创建大众高等教育的系统可以说是保守党政府面临并一直致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针对80、90年代大学适龄人口将出现下降的情况,英国政府在扩大入学人数和减少生均经费的两难境地中积极采取措施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雷弗休姆报告》和《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白皮书中都提出要放宽高等学校对新生的入学条件,强调“适应”的原则,允许没有获得传统的“A”级水平成绩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等文件也致力于扩大招生,坚持所有具备必要的素质并能从高等教育中受益的人都应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特别提出要提高成年人、少数民族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90年代,政府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白皮书中进一步提出到世纪末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达到同龄人30%的目标。经过努力,1980-1990年十年间,英国大学生的总人数增加了30%,相关年龄组的入学率从1987年的14.6上升到1992年的27.6%,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型的转变。

(二)废除高等教育双重制,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确立了高等教育的双重制,在这种制度下,大学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分立的状态,他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职能,相互独立,并行不悖。应该说在近30年的时间里高等教育双重制对缓解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间的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在权利和地位不平等的状况下,以多科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公共高等教育机构也逐渐产生了与自治大学趋同的冲动,它们在职能上与自治大学产生交叉并逐渐趋同,高等教育双重制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有关条款规定多科技术学院和大多数高等教育学院获得独立法人的地位,由原来的地方教育当局办学改为中央直接管理,设立多科技术学院与学院基金委员会(PCFC)负责对这部分高校进行规划与拨款,解散全国公立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NAB)。1992年《继续与高等教育法》更是赋予多科技术学院授予学位的权力,允许达到一定标准的高等教育机构冠之以“大学”的称号,同时成立英格兰和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取代以往为大学拨款的大学基金会(UFC)和为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拨款的学院基金会(PCFC),从此高等教育双重制不复存在,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出现。

高等教育双重制的取消无疑对提升原多科技术学院的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考文垂多科技术大学的副校长古德斯坦恩指出学校名称的改变为学校带来了更多的潜在的生源和教师,但却有可能失去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强调平等和一致,但改革的结果可能会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带来损害。

(三)改革财政拨款体制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的准市场化,提高办学效益,保守党政府上台后首先做的就是大幅减少教育预算,改革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机构及拨款方法;二是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将助学金制度变为贷学金制度。

1.高等教育拨款机构及拨款方法的改革

80年代中期,大学拨款委员会废除了以往将科研拨款包含在经常费中的做法,将教学和科研分开,在核算学生数量及评估各系科科研成就的基础上对各高校进行拨款。同时,在大学经常费核定方面,拨款委员会开始采用公式拨款模式。拨款方式的改变反映了政府对拨款使用效率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