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成立后推出了一个新的整体性评估体系,即学术评估(Academic Review ),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学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来监控高校的质量。经过努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推出了由五方面内容构成的学术标准基本结构(The Academic Infrastructue),其中包括保障高等教育学术质量和标准的实施规则(Code of Practice),用于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Frameworks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学科基准说明(Subject Benchmark Statements)、课程计划说明(Programme Specifications)以及学生进步档案(Progress Files)。质量保障署依据上述标准从2001年起开始对各校的教学进行评价。由于造成学校的工作负担太大,此评价于2005年被取消。为确保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学位和证书的品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又开始从2003年起对各高校进行院校审核(Institutional Audit)。院校审核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QAA的高等教育学术质量标准,审核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机制的有效性、院校课程质量评价、奖励标准及评价后的改进措施,并向公众提供有关院校这方面的信息;二是根据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规定的信息要求,审核院校公开的有关课程质量和学术标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提供这方面有关院校公布的学校管理质量记录及其可信度的说明;三是审核院校层面和学科层面的内部质量保证运作程度的实际情况,以证明关于院校内部质量保证程度的信息是否有效、可靠。第一轮院校审核于2005年结束,以后每六年一次。
经过高等教育基金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以及各方面的努力,英国统一机构统一方式的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得以形成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五)重视高校教学,追求教学优异
英国大学长期以来不大重视教学,人们一般把教学看成是次于科研的工作。尽管20世纪60年代就发布过要重视高校教学的报告,但直到1997年《迪尔英报告》发表,高校教学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事情。1999年政府接受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国家级高等教育教与学机构的建议,于6月份成立了高等教育教与学研究所,承担起鼓励教学创新、认可高等教育师资训练课程以及进行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任务。2002年,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联合其他两个机构成立了教学质量提高委员会以便为高校教学出谋划策。2004年5月,高等教育教与学研究所、教学质量提高委员会、教与学支持网络以及教学质量提高基金全国协作组合并组成高等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院有三个使命:一是为改善学生的学习进行研究和评价,为各高校提供策略帮助;二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认可高校工作人员;三是在影响学生学习的国家政策方面提供权威性的建议。高等教育研究院设立了“国家教学基金计划”给予优秀教师以奖励。2006年此基金计划分成个人奖和项目奖两大类,个人奖每年50人,奖金10,000英镑;项目奖奖励一个团队,奖金最高可达20万(最长三年内)。为鼓励高校优秀教学,在全国各校各院系中评选“优秀教与学中心”。2005年1月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从众多申请者中选取了74个“优秀教与学中心”,从200506年度到200910年度将为这些中心提供3.15亿英镑的资金用于提高教学。
为使高校更重视教学,从2004-2005学年开始,“大学”资格审定主要以教学实力、学生数量和专业的广度为评定条件。
此外,教与学发展基金(FDEL)、新技术研究所(NTIs)以及教与学研究方案(TLRP)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方面也都发挥了作用。
(六)大力吸引海外留学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保守党执政期间是个有些被忽视的话题,尤其是80年代英国取消欧盟学生的助学金,向其收取全额学费的做法使英国的海外留学生数量大降。工党政府上台后面对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大力开放本国教育市场,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力争通过教育国际化打造全球公民,保持其高等教育世界领先的地位,由此增强其国力的世界竞争力。
布莱尔执政期间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点是大力招收海外留学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高校招收留学生的目的主要体现为教育与文化交流。80年代后,市场机制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在全球化浪潮以及经费不足双重推力下,高校开始进入国际教育市场,20多年来,英国高等教育在招收海外留学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1980年英国的海外留学生只有16,154人,留学生占高校学生的比例为3.8%,世界排名是第六位。1995年留学生的数量接近20万,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超过10%。在保守党政府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工党提出了更高的目标。1999年工党政府开始实施招收海外留学生的第一阶段计划,提出要在未来的五年内大学系统增招非欧盟的海外留学生5万人,继续教育系统增招2.5万,结果大学系统实际招收的数量达到9.3万,继续教育系统为2.33万。2006年4月,布莱尔首相又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11年再增招10万留学生到英国留学。据统计,2007年英国的海外留学生数量已超过35万,留学生占英国高校在校生的比率达到13%。大量海外留学生的到来不仅丰富了英国大学校园文化,更为英国高校以及英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除了不断加大招收留学生的力度,英国还进一步加强了高等教育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1998年,英国与法国、德国、意大利共同签署了一项关于“欧洲高等教育问题”的联合声明,商定改革并协调四国的高等教育。此声明导致了1999年欧盟各国签署了旨在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波隆大进程”(Bologna Process),试图为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欧洲的自由流动扫除障碍。英国一直积极参与其中,并在2005-2007年期间为波隆大执行小组设立了秘书处。在欧盟之外,英国同亚洲、非洲的很多国家建立了固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推进国际间的教育合作,英国政府在2006年拨款2700万英镑,其中的23特别用于与印度(1200万)、中国(400万)、俄国(300万)和非洲(300万)等国的合作。对外交流和合作不仅有人员间的互访,还有合作办学,如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SQA)与我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在中国开设英国高等教育教育文凭项目,此项目毕业生可以申请去英国续读英国的本科学位课程。
与努力吸引海外留学生相比各高校在使课程国际化方面力度还比较小,但随着探索的深入,打造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的课程必将在各高校日益系统化、完善化。
19世纪以来英国的高等教育终于从古典走到了现代。从19世纪初牛桥独领风骚、19世纪上半叶伦敦大学横空出世、19世纪中后期“红砖大学”遍地开花,到20世纪60年代“平板玻璃大学”拔地而起,新世纪来临前多科技术学院获得“新大学”的地位,英国的大学完成了制度化的建构,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等教育制度。在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可以预见,在以变化为特征的21世纪,英国的大学会以变应变,更好地完成其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