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余味
1596600000046

第46章 抑扬顿挫中国话(1)

◎汉语是一场宏大的演出

终身沉埋在华语圈域中的人很难辨识华语真面目,要真正看清它,须走到它的边沿,进出一下山门。

——《华语情结》

倘若我们身临文化熔炉之中,就会发现中华文化是多么的源远流长,真是令人梦萦情牵。中华上下五千年,不但有平淡如水的寻常百姓生活,也有动人心魄的历史景象,尽管与时空有阻隔,可是我们和历史之间是没有距离的。那是由于我们同生华夏地,同长黄皮肤,同饮长江水,同是黑头发,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有共同的语言——汉语,它承载着悠久的中华历史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最初产生阶段人类的语言是纷繁复杂的,具有不稳定、模糊、随意性等特点。相同的语言也会因部落的迁徙融合、时间地理的变迁、图腾崇拜的变化而产生变种,例如方言。据估计,世界上大概有5600多种语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100万的语言的有大约100种,超过5000万的有大约20种。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有声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不管哪种文字都是在一种具体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依附、从属于语言,没有语言就称不上是文字。世界上存在只有语言却没有文字的民族,历史上也有过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时代,但是没有仅仅只有文字却没有语言的民族或时代。尽管语言能够作文字的基础,可是语言毕竟不等于文字,虽然各国科学界以及宗教界作出很大努力,不过世界上还有四分之二的语言没有相应的文字。文字记录语言,依附于语言,可是又反过来影响、提高语言,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平时面对面说话,没工夫锤炼推敲,并且话一出口,看不见、找不到,文字将语言记录下来,变成了有形的、书面的东西,这就让人们有可能将其加工,此种经过加工的语言,比起它的自然形态来,一定是更为精练、更加严密、更趋于规范化了。

古人觉得文字的发明,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淮南子》里说道:“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通常的文字也都沾上了迷信的色彩,有字的纸不能乱扔,要放在有“敬惜字纸”标签的容器当中,积聚在一起烧掉。文字里边当然也有避讳,嘴里不能说的名字,纸上也不能写;一定要写的就得借用同音字,或是缺一笔。恰恰是因为有了文字,才有了记录人类文化以及人类历史的大量典籍,让我们如今依然可以大体知道古人的历史以及文明状况。也恰恰是因为有了文字,被称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才有被创造出来的可能。文字是语言的最好的助手,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功勋使者,也是文学与艺术的伟大工具。可以说,文字的创立,充分体现了人类伟大的智慧,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以及人类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源远流长的汉语文化从其缔造者那儿就被授予了跨越时空的使命,里面吸纳了多少文人的情怀。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告白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友情誓言;从杜工部笔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愁思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从《三国演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到《红楼梦》的儿女情长……这全部的文字记载都是对汉语精华的传承,凝聚成了我们心中的汉语情结。

汉语分文言文与白话文两种。在我国古代,用口头语言和用书面语言来表达相同的一件事是不一样的。大体而言,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并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与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古白话是唐宋之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尽管古白话是白话文,但有别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通常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我们如今所讲的白话文,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产物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当时看到西方国家的语言与文字是统一的,回顾我国语言与文字却是分开的,所以就开始提倡白话文——用语体来代替文言。

鲁迅,能够称为白话文的鼻祖。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他生活的时代恰恰是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交接的时期,因此他目睹了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也见证了中国现代史开端的“五四”运动。他从小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熏陶,之后又走出国门留学日本,在那里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在历经当时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巨大变迁之后,鲁迅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他的精神渗透到每一部作品当中,对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18年的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这一举动揭开了中国进入白话文小说时代的序幕,也预示着文言文时代的终结,这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作为一个中国人,鲁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他甚至将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创作救国。他的作品不仅仅是那个时候社会血泪的写照,也是敲醒沉睡中的国人的警钟。他关注民族的发展,也对人类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鲁迅自己曾经认为,他的创作之所以在当时“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其原因在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可以说,鲁迅的小说真正做到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和流”而又并没有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且有着独特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近百年的事实证明了,推行白话文令国人受益匪浅,白话文早已深入人心。从教育方面说,白话文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上,因白话文的提倡,使得教育更为普及了,人民的知识水平也由此而提高,也促进了国家的进步。可是我们古老的文化遗产都蕴藏在浩瀚如烟的古籍当中,然而接受白话文教育的人对古籍中的古文接触较少,如此一来,怎样继承自身优秀的文化又成了一个问题。

是的,时代毕竟如滔滔江水一去不返,单纯的复古主义毫无意义,然而,怎样整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并且发扬光大,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看到如今华语文化也陷入尴尬的境地,其发展形势也不容乐观。

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杨锦麟在接受采访时说:所谓浓厚文化气息,估计是一种“假象”,但是我喜欢此种氛围与“假象”,至少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新认同与喜欢。华语文化正在受到商业化、庸俗化,与卡通文化的冲击。华语文化的发展,现实的情况,不一定对华语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好处。现实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以及思考模式,也许会令华语文化对传统的承接,并且对现代的延续遭遇到能够想象的瓶颈,这也就令华语文化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例如海外的华文文学、散文、诗歌和华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通俗歌曲,在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都能获得出人意料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