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职场半世蹉跎人生路
16010200000034

第34章 :34、父亲来了

34、父亲来了

但就在这时,他的父亲来了,他父亲是一早从西乡到城里,再从城东乘航船赶来的。

原来那是师母写信去告包家湾良家里的,确切地说,他们是写信给当时来当学徒的介绍人——他同村的堂兄弟阿华,阿华接信后再转告家良父母的。他们的目的,一来是叫家良的父亲来劝劝他,好让他留下来继续给他们当徒弟;二来也尽到他们的责任,万一真走了他们也好有个交待。

当时家良正在镇政府打听消息:探听正式通知几时能下来,当他从镇政府回来时,师傅的小儿子——五岁的小狗一看见他就告许他:“你的阿爸来了。”家良听了不由的皱起眉来,父亲这来肯定是来阻止他参军的,他没有想到在这要紧关头又让父亲知道了,他估计是店里通知的,心里很恨师母使这暗暗一手,但是他也暗下决心,上次被父亲阻止了,这次他是说什么也要去了。

但是当一进店铺乍见到父亲时,不由的又同情和可怜起父亲来。当时还正是春寒料峭的时侯,人们都还穿着棉袄棉裤,可是可怜的老父亲身上却只穿着一件单簿的破棉袄,下面只穿一条破单裤,腰上系束稻草,卷得高高的裤管下,赤脚只穿双破草鞋,完全是一副在田里干活的样子。人们出门来总要换件干净一些的衣服,但是他知道他的父亲即使想换也换不出什么好衣裳的,顶多换一双晚上睡觉前洗脚时拖一下的破鞋子,那踏倒了后跟的破鞋显然穿了也不能走路,又听说儿子要去参军,心里一急他就这样的来了。

家良此时见父亲因寒冷而混身哆嗦着,心里不由的一阵难过。这刻里家良心里不由的动摇起来,父亲这么苦,他是不该抛家别亲就这样走了。他叫了一声“阿爸,”愧疚地在父亲面前立了下来。

果然父亲一见他就责备他说:“你在家里种田不安心,要出来学打铁,我也不拦你,如今在这里再好也没有了,师傅师母又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还要去当兵?你这样半路不着的走掉咋对得起师傅呢?昨天阿华来告许我说,好容易给你介绍了这么好的人家来学生意,一会你又要当兵去了,他也觉得对不起你师傅的-------。

“我们倒也不要紧,预备再叫一个了。”师傅插上说。

“也对不起人的,”父亲说:“你们把他生活教教会走了,这算什么呢!”

父亲又难过地对家良说:“你不也想一想家里,一家七口人,你弟妹一个比一个小,在家种田你不愿意,嫌苦;要出来学打铁,学打铁也好,你来这里湖头镇当徒弟,我和你妈盼你早点学出来能帮家里一把,现在-----你这一走,千斤百担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了,如今我已经四十五岁了。家良,你多少也要为家里想一想啊!家良你是不是到镇政府去说一声:你别去了吧------你不肯去说我去说-----。”父亲声音凄切,说到末结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家良望着穿着单簿身子哆哆嗦嗦打抖的父亲身体,和父亲那古铜色脸上眉间深深的一道皱纹,耳听着他述说家中的苦难情况和对家良几乎是苦苦求恳的凄切语声,家良也不由的鼻子发酸,心里感到十分凄楚和愧疚。

父亲说的都是实情,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也不算高,是合情合理的。是啊,恁良心说,像他这样贫苦家庭出身的长子,在目前家里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他本不该离开家里抛下父母小弟小妹不顾出来当学徒谋取自己的出路的。既然出来当学徒了,以后也该为家里想一想了,还想再去当兵,把父母弟妹全抛开,彻底抛开不管了,自己于心何忍?他怎么对得起从小苦苦难难把自己抚养大的父母?他怎么对得起尚需嗷嗷待哺的可怜的小弟小妹?何况杨镇长后来也不知从那里听来的对他说:据说你家里很困难,暂时不去也可以的。可他一想,如果现在心肠一软,不去了,屈从了父亲,屈从了家里,那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他就将一辈子当个打铁匠困在农村了,一辈了就像父亲这样做个养家糊口的家庭奴隶。可他还想到社会上去闯荡一番,做一番事业,成为另一种人。他想去做个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英雄。如今他这个愿望已经可以实现了,如果这次再屈服,那以后就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年纪是会一年一年大起来的,那知道明年还徵不徵兵?而且这次去不了,明年也甭想去了,而他这次已化了多少精力啊,他不能白费!

为此,最后他还是硬着心肠对父亲说:

“阿爸,这次我是去定了,你不要再拉我了!你再拉我也是拉不住的。你也不要到镇上去说,说也没有用。你要硬把我拉下来,我以后索性家里也不来了。你白拉我的!”

家良父亲见他如此心刚气硬的说,脸色阴沉下来,他想起了前年那光景,前年家良也身体检查合格了,偷偷想去,虽然后来到乡政府去说,把他拉回来,但人拉回来了心却没有把他拉回来。第二年被他整整埋埋怨了一年,一碰到家里生活困难和干活不顺心时,家良就说当年你不用把我拉回来的,你留下我来干什么?等等,父亲想到这里叹了一口气说:

“唉!看来你是一定要去了,我知道是劝你不转的------我是要苦一世了------”

家良见父亲拗不过自己,已经屈服自己的意志了,他想着刚在自己的话太生硬了,伤了父亲的心,想着大半辈子受苦受难给人家当长工的父亲,从小把自己养育大不容易,父母必竟间竟是自己的养育恩人呀,而且此去三年五载回不来见不着父母亲了,于是他安慰了父亲几句:

“阿爸,我也不会忘记家里的,以后我每个月会写信来的。”

父亲见儿子去意已定,无法劝回,无可奈何地也只好嘱咐他几句了:

“既然你一定要去,我也不阻拦你了。你出去后要常常来信,免得我和你妈记挂。如今家里比早两年好一些了,没有像以前那么苦了。去年我们和阿华、阿岳几个人组织了个互助组,如今已经转了初级社,田里生活做不及也能大家相帮了。社里还用政府发放的贷款又卖了一头牛,你大弟已能在社里看牛------你在部队里也不用太记挂的-------”家良听了父亲的这番话,心里十分感动,想不到父亲真会如此通情达理,听了他说的政府关心贫下中农的话后,他在心里暗暗说,我到部队后一定要好好服役,来报答党和政府对贫下中农的关怀。

晚上家良和父亲同榻而眠,讲了许多互相安慰的话。第二天早上,父亲又乘航船回去了。

他的师傅同他一起送他父亲到航船上。师傅给父亲买好了船票,临别还给他的父亲买了一包香烟和一盒火柴给父亲在船上抽烟。

航船开了,家良站在河埠头上直送父亲看不见了才回来。

家良父亲走后的第二天,镇政府终于送来了正式通知。

当杨镇长带领镇政府党政干部和有关团体代表,敲锣打鼓把印在红纸上象一张请帖似的喜报送到陈隆兴铁店来的时候,嘉良还坐在低矮的锉橙上,系着脏兮兮的的帆布布拦锉锄头,他激动得面孔发红地站起身来去接喜报,这时师傅师母也在,镇政府向他们象对家良家长似的致以敬意,家良的师傅师母也感到很光荣。

致此,家良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第二天,他穿着师母为他洗过的那套兰色半新旧中山装,和镇里二十八名应征青年一起,胸戴大红花,在全镇男女老少送行队伍的簇拥下,在师傅女儿雪梅也在其中的镇中心小学学生腰鼓队咚咚呛,咚咚呛的欢送下,家良心腾腾跳地怀着无限激动的心情起程出发了。走到两眼桥时,家良高兴地看到,师母挺着大肚子抱着小女儿也站在道旁欢送他。

队伍送到镇头——卫生院门口,他们乘上了部队来接他们的汽车。

一小时后,他们就被送到了甬江口一个叫梅垅镇新兵营里。使他高兴的是,在这里他碰到了都已穿上棉军装的自己西乡家乡——高桥镇包家湾村的两个老乡,他在塘河沿村当学徒时,他们两个都是给人家看牛的,其中一个是没爹没娘寄养在姐姐家里安定的,还有一个是从小跟堂哥出来看牛的黄岩人阿朝。

第二天,他们换上了棉军装。他把换下来的便衣——一套半新旧的兰卡其中山装和其他几件破旧的换身布衫裤,包拢一起,交给兵役局的同志托他们带回师傅家,然后再带回老家去。

第三天早上,他和几百名新兵营的新战友们,由几个海军军官带领着,乘上一艘登陆艇,到定海股役去了。

五十年后,包家良在回忆往事时,特别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心里还是十分难受,他觉得他当时这样做,是辜负了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对不起家里的弟弟妹妹,特别对不起父母,尤其是对不起他的父亲。由于他这一出走,使父亲苦上加苦。你想想一个家七口人靠一个劳力在田里劳动,这会是多么的艰难。但是包家良当时他却竟敢这么做。父亲几次三番的苦口婆心地对他这样请求,他竟毫不动心,心肠石硬地说走说走。他考虑的完全是他自己的前途和出路,毫不顾及家里。他做的太过份了,这样的人以后自己会好嘛?也不会好的。

事实证明包家良后来并不好,他一生转来转去,思想总是那么活,总是这山望望那山高,好高骛远考虑来考虑去一心只为自己的前途和出路打算。从农村到部队,又从部队到工厂,为了自己的生活在那里转了半个世纪,到头来只拿了企业里最少的一份劳保图个尽够温饱而已。后来他回头一看,竟还不如当年人家一直在农村的。这真是莫大的讽刺!他的小学时的一个同学,在他的帮扶下儿子成了一个有亿元资产的企业家。还有的成了国家干部,劳保也比他多一倍。这是人家好心有好保。实际上他若当时能顾听一下父亲的话,顾及一些家,他以后也不至于多么苦多么坏的,恁他有一些文化,后来农村发展了,也可能会当个农村干部,或当时搞些乡镇企业,也可能成为企业家的。而这样当时他的父母和弟妹们就不会那样的苦了,甚至其中会有一些弟弟读书上去,会过上较好的生活。他的良心也不会不这样不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