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1628500000017

第17章 第五套并战计(1)

第五套为并战计,全是用来对付友军的。在封建兼并战争中,友军就是潜在的敌人,故而列强常乘友军与自己同仇敌忾,并肩作战时,突然下手消灭或吞并友军。并战计中都是些阴毒至极的反常之举,所以与同盟国联合作战时,虽然对方是同盟国,但仍不可对其掉以轻心。必须确保己方的领导权并表现出卓越的统率力。亦即不论对方是敌是友,皆不可让对方有机可乘。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原文注译

[原文]

频更其阵①,抽其劲旅②,待其自敝,而后乘之③。曳其轮④也。

[注释]

①频:频繁、不断地。其:指示代词,这里是指的友军。阵:古代作战时用的阵势。②劲旅:精锐部队、主动部队。③乘之:乘,乘机。乘之,这里是指乘机加以控制。④曳其轮:曳,拖住。这句话出自《易·既济·象》:“曳其轮,义无咎也。”意思是说:只要拖住了车轮,便能控制车的运行,这是不会有差错的。

[译文]

(采取措施)频繁变更友军的阵势,借以暗暗(从阵中的要害处)抽换其主力部队,等到它自趋失败,然后再乘机加以控制。这就像《周易·既济·象》所说的:要控制住车的运行,必须拖住车的轮子。

按语注译

[按语]

阵有纵横①,天衡为梁②,地柱为轴③。梁柱以精兵④为主。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在。共战⑤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⑥,遂兼其兵⑦。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⑧也。

[注释]

①阵有纵横:古代作战要布成阵势,阵势按东、西、南、北方位,其中的队列有纵有横。②天衡为梁:天衡,这里是指布阵时,首尾相对的队列。梁,房屋的大梁。这里是指布阵时,首尾相对的队列具有整个阵势的大梁的作用。③地柱为轴:地轴,这里是指布阵时,处于阵中心的队列。柱,房屋的柱子。这里是指布阵时,处于阵中心的阵列在整个阵势中具有支柱的作用。④精兵:精锐的兵马,即主力部队。⑤共战:这里是指与友军共同作战。⑥势成阵塌:势成,这里是指对己方有利的形势已经形成。阵塌,这里是指友军的阵势已被我方频更其阵而搞乱了。⑦兼其兵:兼,兼并、吞并。兼其兵,这里是指把友军的主力兼并归己控制。⑧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此敌,这里是指原来的友军。他敌,这里是指原来与友军共同对付的敌军。首策,上策。全句意为:这是兼并友军以击败敌军的上策。

[译文]

布阵分东西南北,有纵有横,按首尾相对列队的“天衡”,是阵中之“梁”;列队处于全阵中央的“地轴”是阵中之“柱”。所以,只要观察阵势,便能知道主力部队之所在了。在与友军布阵共同出战敌军时,可在频繁变换友军阵势的过程中,暗暗地将其主力部队从“天衡”、“地轴”的方位抽换掉,或者是以我军的主力取而代之,以形成对我军的有利形势而搞乱了友军的阵势,这时,便可乘机将友军兼并归我军控制。这是兼并此敌(友军),以击败他敌(本来的敌人)的上策。

传世典故

偷梁换柱:偷换房梁房柱。原用以形容桀纣力大无穷。宋·罗泌《路史发挥·三桀纣事多实论》记古史传说桀纣能“倒曳九牛,换梁易柱”。后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换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军事中指在同盟军联合作战时,通过不断地改变其阵势来抽换其主力,在其无法自立之时,借机将其兼并以扩大我军的力量。

秦始皇称帝,自以为江山一统,是子孙万代的家业了。但是,他自以为身体还不错,一直没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阵势宫廷内,存在两个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一个是长子扶苏、蒙恬集团,一个是幼子胡亥、赵高集团。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在全国有很高的声誉。秦始皇本意欲立扶苏为太子,为了锻炼他,派他到著名将领蒙恬驻守的北线为监军。幼子胡亥,早被娇宠坏了,在宦官赵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时,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头儿赵高。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压秘诏,等待时机。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李斯怕太子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现在,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

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基础,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用计锦囊

当敌人力量比较强大,而其主力又已完全暴露时,或我方的外部情况已为敌人所掌握的形势下,为了抓住关键,有效地控制敌人,可在敌人不知不觉中调开其主力,借以分散削弱其力量;或为了蒙骗敌人,可在暗中更换我们的部署,合并盟友的主力,借以增强扩大自己的力量,进而达到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的目的。

此计一定要在对方不备的情况下使用。一旦被对方发觉,自己的努力不仅全部落空,而且会导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结局。

偷梁与换柱都是用次要的换主要的,用假的换真的,用坏的换好的。这样,被换的东西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起破坏和瓦解作用。敌人的元气受损后,必然不攻而自败。

此计在大多数情况下指暗中掉换,冒名顶替,以达到蒙骗对方,从中渔利的目的,通俗地说,偷梁换柱就是“掉包计”。

本计包含三种含义:

1.暗中掉包。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偷偷地用某种东西换走别人的另外一种东西。这种掉换不外是为了自己获利,或使别人受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所以掉换的时候,一般都是用假的换掉真的,用坏的换掉好的,用次要的换掉主要的。掉包一定要在暗中进行,只有在其没有发现任何破绽的时候,才能把假的、坏的,当成真的、好的来使用,在其发现受骗上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如果对方过早地发现已被掉包,那么,在使用前他就会把换过的东西再换回来,我们也就达不到目的了。

2.分人之势。当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时,不应直接同其对抗,而应该使用各种隐蔽欺骗的虚假行动,把敌人的主力分散开来,把敌人的主力调开,就等于把敌人的“梁”“柱”偷换掉,敌人必将会“阵塌”。这样就会使其由全体上的强大转化为各个局部上的弱小,而我们则可集中兵力,使全体上的劣势转化为局部上的优势。

3.合并盟友。在我们与盟友对付同一个敌人时,这时虽然目标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行动,不但不能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还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为了形成强大的势力,在盟友一时没有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时候,我们暗中将其合并过来,实行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在整个合并过程中,对于被合并的一方固然是痛苦的,但是从双方都可因此而得到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牺牲也是值得的。当然在合并中怀有其他目的是不应该的。

对付偷梁换柱行为,应采取以下防范对策:

1.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激烈的竞争中,尤其是多极的竞争中,除了对面前的对手要针锋相对之外,对于中立者、盟友等其他力量,也要时时处处加以必要的防备,不要轻信于人,更不能轻易把主力托付于人,以防被人吞并。另外还要不断地切实加强自己的实力,使自己有独立竞争的能力和反抗能力,这也是防止被人吞并的必要条件。

2.严密保护梁和柱。既然梁和柱具有生命攸关的重要作用,那么就应加以严密的保护,使敌人不易接近,或使其无法偷换。为了保险起见,还要事先准备应急措施,一旦发现梁柱被人偷换,马上进行补救,不使损失扩大。

3.信息反馈要经常。要与自己所属的各个部位,特别是重要的部位,保持经常不断的信息联系,这样一旦自己的梁柱被偷换时,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造成损失。

4.思维观念要明确。如果自己的思想观点或语言表达不明确,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就很容易被人故意曲解或断章取义。所以在应该表达清楚的地方,一定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清楚,必要时要有解释和说明。如果一旦被人曲解,要立即加以训斥,不使其影响扩大。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原文注译

[原文]

大凌小①者,警以诱之②。刚中而应,行险而顺③。

[注释]

①大凌小:大,强大。小,弱小。凌,凌驾、控制。全句意为:势力强大的控制势力弱小的。②警以诱之:警,警戒。这里是指使用警戒的方法。诱,诱导。全句意为:用警戒的方法进行诱导。③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易·师·彖》:“师,众也;贞,正也。能从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专又何咎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师——军队是由为数众多的人组成的。人数众多,必是良莠不齐,必须以正道使之统一,方可称王于天下。师卦为坎下坤上,九二为阳、为刚,处于下坎之中位,又与上坤的六五相应,象征着主帅得人心并受到信任,这种“刚中而应”。但坎卦又为水、为险,坤卦则为地、为顺,象征着为帅者需用险毒之举,方可使士兵顺从,这叫做“行险而顺”。以险毒之举使全军将士归之于正,乐于顺从,其结果必将是专利的而不会有过错。

[译文]

凭借强大的实力去控制弱小者,需要用警戒的方法去进行诱导。这就像师卦所说的:适当地运用刚猛阴毒的办法,可以赢得人们的归顺,获得最后的成功。

按语注译

[按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①,若策之不行②,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③。警之者,反诱④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⑤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注释]

①率数未服者以对敌:率,率领。数,一些、一批。未服者,还没有信服的人。全句意为:率领一批还没有信服你的人去与敌人作战。②若策之不行:若,如果,假如。策,鞭策,可引申为管治。全句意为:如果管治他们不住。③暗警之:暗示地警戒他们。④反诱:从反面进行诱导。⑤以刚险驱之:刚险,刚猛险毒。驱,驱使,驱赶。全句意为:用刚猛险毒的手段去驱使他们。

[译文]

率领一批还没有信服你的人去与敌人作战,如果管治他们不住,用金钱财物去利诱他们,又反而引起他们的疑心。这时,你就应该故意造成一些失误,并以之去责备别人,借以暗示地警戒那些不服管治的人。这种警戒是一种从反面进行诱导的方式。它是一种以刚猛险毒的手段驱使人们服从管治的谋略。有人说:这是一种调遣部将的方法。

传世典故

指桑骂槐。桑:桑树。槐:槐树。表面上指着桑树,实际上在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却骂另一个人。在军事中指用警告诱迫等暗示手段达到统领部下和树立威严的一种谋略。

指桑骂槐,此计的比喻意义应从两方面广为理解。一是要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施加压力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就是运用此计。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国,鲁国畏惧,立即谢罪求和,宋见齐鲁联盟,也只得认输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的损失就使鲁、宋两国臣服。

另外,作为部队的指挥官,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法令严明。否则,指挥不灵,令出不行,士兵一盘散沙,怎能打仗!所以,历代名将都特别注意军纪严明。管理部队,刚柔相济,关心和爱护士兵,但决不能有令不从,有禁不止。所以,有时采用“杀鸡儆猴”的方法,抓住个别坏典型,从严处理,就可以震慑全军将士。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做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答,只说什么亲戚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负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不以为然。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斩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使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用计锦囊

在面对众多下属的时候,为了统一组织内部的意志和行动,防止兵不服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出现,或在面对弱小敌人的时候,为了能不经直接的武力攻击就使其慑服,防止其伺机反抗,我们可在暗中借故对有关的人进行警告或采取适当强硬的态度加以诱迫。这是一种暗传信息,树立威信,统御众人的心理战策略。

本计有以下三种含义:

1.杀鸡儆猴。这是通过惩罚一个人来吓唬别的人,以使其顺从的计谋。相传猴子很顽皮,经常不服调教,训猴人便当其面杀鸡,用鲜血淋漓的惨相来威胁恐吓它,这样猴子便乖乖地任从摆布了。这是通过处理小的来警戒大的,有时在“士难诛尽”法不责众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处理一个来警戒众人,这就是杀一儆百的方法。杀鸡儆猴和杀一儆百都是间接警告,使其慑服的策略,其中一个杀其异类,一个杀其同类,而对要警戒的真正对象却不直接动手。

2.敲山震虎。用敲击山梁的办法来显示威风,进而震慑老虎,在这里敲山只是一种姿态,是在向老虎表示自己的强硬态度。敲山震虎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惩戒对象,但也暗示了有关的信息,使老虎意识到对手是很强大、很难对付的,如果不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顺从或降服,就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一种不战而胜的策略,也同样起到间接警告的作用。

3.旁敲侧击。就是不直截了当地指明问题,而是绕个弯子,迂回地表达自己的责难或不满。之所以不直接对其发难,是因为该对象确实存在很多该“骂”之处,但是因为某种条件限制,不能或者不便于公开“骂”,这时就使用这种隐蔽曲折,但又比较激烈的责骂方式。旁敲侧击常以借题发挥的形式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