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最爱读国学系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1636200000018

第18章 九地篇第十一(2)

施无法之赏①,悬无政之令②;犯三军之众③,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④,并敌一向⑤,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注释

①施无法之赏:施行超出规定的奖赏。②悬无政之令:颁发超出规定的命令。悬,悬挂。这里指颁发。③犯三军之众:约束三军士卒。犯,这里是约束、指挥之意。④顺详敌之意:假装顺从敌人而详细侦察其意图。⑤并敌一向: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进攻。

译文

施行超出规定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命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意图;以利益来驱使士卒,只告诉他利益的一面,而不告诉他危害的一面。将士卒置于绝境,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的关键,在于详细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进攻,即使千里奔袭,也可以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应用巧妙的方法而能达到制胜的目的。

原文

是故政举之日①,夷关折符②,无通其使③,厉于廊庙之上④,以诛其事⑤。敌人开阖(hé)⑥,必亟入之。先其所爱⑦,微与之期⑧。践墨随敌⑨,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⑩,敌不及拒。

注释

①政举之日:指决定战争之日。政举,这里指决定战事。②夷关折符:封锁关口,废除符节(通行证)。夷关,封关。折,毁坏。符,古代的一种通行凭证。③无通其使:禁止使节往来。使,使节。④厉于廊庙之上:在庙堂之上激励。厉,通"励",磨砺。这里是反复计议的意思。廊庙,即庙堂。⑤以诛其事:决定战争大事。诛,曹操注云:"诛,治也。"引申为商议、决定。⑥开阖:开门。这里指有机可乘。阖,门扇。⑦爱:所爱之处。这里指关键、要害。⑧微与之期:隐藏与之作战的时间。微,隐藏。⑨践墨随敌:意谓作战计划的实施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变化。践墨,本指木工在木材上先画墨线,然后再随着墨线去加工物件。这里引申为随着敌情的变化而变化。⑩脱兔:放开的兔子。这里比喻像逃脱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

译文

所以,在决定作战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禁止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再三谋划,研究敌情,决定战略决策。一旦有机可乘,就要迅速潜入。首先夺取敌人战略要地,隐蔽与之作战的时间。实施作战计划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变化,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沉静,一旦有机可乘,则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历史实例

1.巨鹿之围

公元前208年,秦国攻打赵国都城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赵将陈馀被秦军打败,不敢再战,把军队驻于巨鹿城外,等待观望,秦军日夜对巨鹿发动猛攻。巨鹿城内,人心惶惶,守城将士,伤亡惨重,粮食又逐日减少,眼见得是朝不保夕了。赵王、赵相张耳,焦心如焚,连夜派人追出城外,一面促令陈馀迅速出战,一面分别向齐、燕、代、楚等国请求救援。然而,慑于秦军威力强大,不仅陈馀心惊胆怯,不敢出战,驻足不前,就是燕、代、齐国援兵也只进至巨鹿城外,不再前进了。唯有楚国上将军项羽骁勇异常,率军渡过黄河后,即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烧毁庐舍,每人只带三日干粮,誓与秦军决一死战。楚军将士面临绝境,见主将项羽英勇慷慨,悲壮之情勃然兴起,人人怀着必死之心,奋力前进,直抵巨鹿城下。

秦将王离见楚军来救,当即调遣军队,亲往迎敌。两军相逢,秦军还没有展开阵势,楚军便一齐冲来,乱砍乱杀,勇猛异常,秦军猝不及防,竟二战三退。秦将章邯见王离战败,便率大军前往接战,与楚军对阵。这时,燕、齐、代等国援军统统留在自己营中,踞壁观望。远远地望见秦楚两支军马渐渐接近,秦军甲仗整齐,队伍雄壮,颇有泰山压顶之势,而楚军却衣甲简陋,步伐粗疏,三三五五,各自成队,全然不成阵式,只是一个劲儿向秦军阵中猛冲过去。各国将士见此情景,无不为楚军捏下一把汗,都以为楚军没有训练,只知一味蛮干,必败无疑!殊不知,这正是项羽用兵之妙。试想,楚军与秦军相比,数量几乎相差一半,如要兵对兵,将对将,搭配均匀,方才动手,楚军简直不够分配,那才真是必败无疑呢!故而项羽从战场情势出发,临机处置,自己身先士卒,命令将士各自为战,不拘形式,只求杀敌取胜。楚军将士均是破釜沉舟,怀着必死之心前来,见主将冲锋在前,更是奋勇百倍,故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一时间,真正是呼声动天地,怒气冲斗牛,不但秦兵挡不住这股劲敌,一个个被吓得胆战心惊,就是站在壁上观望的各国将士,看了那情景也禁不住目瞪口呆,不寒而栗。秦将章邯本来就曾在项羽手下吃过败仗,这次遇到楚军如此勇猛,自料难以持久,斗了几个回合便下令退兵,这时部队伤亡已是十成有三了。项羽见章邯退去,也下令收兵回营休息,到了夜间,仍严装以待。

过了一宵,项羽命令将士饱食干粮,再次出战。临出发时,项羽对将士们下令说:今日务必尽扫秦兵,否则,我军粮食已尽,将会全军覆灭。你死我活,就在今日一战!务请诸君拼力杀敌,以求全胜!楚军将士得令后,一个个信心十足,勇气百倍,才进入战场,便一声呼啸,直向秦军奔去。秦将章邯刚刚上阵便陷入被动,尽管他也鼓励士卒,要与楚军决一雌雄,无奈经过昨日战败,士卒们已经胆怯,任你如何鼓励,总是敌不过楚兵奋力冲杀。章邯屡次下令前进,秦兵总是进一步退两步,进两步退四步,直到五进五退,已经是溃不成军了。

项羽率军抵达巨鹿城下后与秦军先后大战九回合,秦军无一不败,章邯逃回城南大营。再说王离勉强守住本寨,不敢出战,项羽便又下令英布、蒲将军领兵堵住甬道,自己亲自率军攻打王离,一鼓作气,直捣王离营门。王离想夺路逃走,却兜头碰着项羽,只战三四合,便被楚军生擒了。就这样,楚军一举解了巨鹿之围。当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超过了一定限度时,就会激发出一种大无畏的勇气。这就是《九地篇》中孙子认为"九地"对士兵斗志的影响问题:军队离自己家乡越近,组织纪律越差,怯弱之情越重。反之,士兵们深入敌国险境"置之死地而后生",甚至可以"以一当十"。项羽深谙此法,于是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激发了战士们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勇气,于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解除了巨鹿之围。

2.李愬袭蔡州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从鼎盛走向衰弱,各地节度使割据一方,独揽军政、财政大权,藩镇割据势力的发展,进一步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唐王朝为了维护统一的局面,恢复中央集权,便在国家财力比较丰厚和边疆形势逐渐缓和的情况下,开始致力于削平藩镇割据之事。公元807年,唐宪宗顺利地平定了西川、夏绥、镇海三镇的叛乱,开始向淮西、成德的割据势力讨伐。李愬奇袭蔡州就是唐军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势力的战例。在这场奇袭战中,李愬针对士兵因屡战屡败而产生的厌战心理,制定了利用险峻的地形、恶劣的天气袭击敌人的策略,以此稳定士兵的情绪,坚定他们殊死作战的决心。最后,他的军队在雪夜攻下了蔡州城(今河南汝南),活捉了吴元济。这场战斗的胜利,对平定淮西、成德的藩镇割据势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世袭吴少阳之职,拒纳唐朝吊祭使者,并且发兵在今河南舞阳、叶县、鲁山一带四处烧杀掳掠。唐宪宗决定对他用兵讨伐。朝廷调集军队从四面进攻淮西,其南、北方向的军队曾稍有进展;东、西路军则被淮西军击败。公元815年至816年间,朝廷曾多次调整征伐淮西的东、西路军的统帅。朝廷派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接任原西路军将领严绶,而高霞寓在郎山的一次战斗中击败了淮西军后,不久就在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大败。其后,再换袁滋接替高霞寓,在仍没有什么进展的情况下,李愬作为唐、邓、随节度使代替袁滋,继续执行从西面进攻淮西的任务。可以说,李愬是在西路军屡战不利的情况下上任的。

公元817年正月,李愬到达蔡州。当时,唐军在连败之后,士气低落,士兵都十分惧怕作战。李愬上任后对士兵说:"天子知道我李愬柔懦,能忍受战败之耻,所以派我来安抚你们。至于攻城进取,那不是我的事。"士卒们听了李愬的这些话,才稍稍安下心来。

李愬针对官兵们的这种心理状态,首先做了许多安定军心的工作。他亲自慰问士卒,抚恤伤病员。当地由于战乱频繁,大批老百姓逃往他乡。李愬派人安抚当地百姓,以他的军队保护他们。在军中,李愬也不讲究长官的威严,不强调军政的严整。他的这些行动,一方面安抚了士兵,另一方面也是向敌人佯示无所作为。他的行动果然麻痹了吴元济,吴元济对这位上任前地位不高、也没有什么名气的唐军将领放松了戒备。

在将士情绪稍稍稳定一些后,李愬开始着手修理器械,训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制定并实行了优待俘虏及降军家属的政策,在先后俘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官员、将领丁士良、陈光洽、吴秀琳、李祐等人后,对他们给予信任,且委以官职,并通过他们逐渐摸清了淮西军的虚实。

同年五月,李愬夺占了蔡州的一些外围要点并占领了蔡州以南的白狗、汶港、楚城等地,切断了蔡州与附近申州、光州的联系。五月二十六日,李愬派兵攻打郎山,淮西军队前来救援,唐军遭到内外夹击而失利。他手下诸将都懊丧不已,但李愬并不气馁,他说:"我如连战皆胜,敌必戒备。此次败北,正可麻痹敌军,为以后攻其不备奠定基础。"他在战后招募了敢死的勇士三千人,早晚亲自训练,以增加军队的突击力,为袭击蔡州做准备。

九月二十八日,李愬周密准备,率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关房(今河南遂平)外城,淮西军千余人被歼,其余人退到内城坚守。李愬命军队佯退诱敌,淮西军以骑兵五百追击,官兵受惊欲退。李愬下令道:"敢后退者斩。"于是官兵又回军力战,击退敌军。将士们要乘胜追击,攻取其城,李愬不同意。他认为,如不取此城,敌人必分兵守之,而敌人兵力分散,正好利于夺取蔡州,因此他下令还营。这时,降将李祐向李愬建议:"蔡州的精兵都在洄曲及周围据守,蔡州城内都是些老弱兵卒,可以乘虚直抵蔡州城,等外边的叛军听到消息,吴元济就已经被擒了。"李祐的意见,正好与李愬的想法不谋而合。

十月,李愬见袭击蔡州的条件已经成熟,便开始做战斗部署:李愬命随州刺史史文镇守文城栅;命降将李祐、李忠义(即李宪)率三千士兵为前驱,自己率三千人为中军,李进城率三千人为后军,奇袭蔡州。为严守行动秘密,军队从文城栅出发时,李愬不告诉他们行动的目的地,只命令说:往东前进。这一天天气阴晦,风雪交加,军队行六十里后,到达张柴村。李愬率军迅速拿下了这个村子,全歼淮西军布置在这里的守军及通报紧急情况的烽火兵,抢占了这一要地。李愬命令士兵稍事休息,吃点干粮,并布置留下五百人截断桥梁,以防洄曲方面的淮西军回救蔡州;另留五百人以警戒郎山方向的救兵。布置完毕后,李愬亲自带领部队乘夜冒雪继续向东急进。将领们请示去哪里,李愬告诉他们:去蔡州城捉拿吴元济!将士们听了都大惊失色,以为此去必死无疑。这夜的天气异常寒冷,大风夹着大雪,旌旗也被风撕裂,沿路都可看见冻死的兵士和马匹,军队所经的道路非常险峻,官军从未走过。因为李愬宣布了严格的军纪,因而没有人敢违抗。军队继续行进了七十里,赶到蔡州时,天还没亮。近城处有个鹅鸭池,李愬命令惊打鹅鸭以掩盖军队行进的声音,分散淮西军的注意力。

自从吴少阳抗拒朝廷以来,官军不到蔡州城下已有三十多年了,因此,蔡州城的戒备松弛,淮西军未做防范。李愬的军队很快进入了蔡州城并占领了战略要地。天明雪止之时,有人告诉吴元济说,唐军已至并占领蔡州。这时,吴元济根本不相信唐军会来得如此迅速,后来听到李愬的号令,才仓促率亲兵登上牙城(内城)抗拒。蔡州民众帮助唐军火烧内城南门,唐军破门擒获吴元济。当时,吴元济的部将董重质拥有精兵数万据守洄曲,李愬派人厚抚董重质的家属,叫董重质之子前往招降董军,使这部分淮西军归降朝廷。申、光二州的守兵见蔡州已破,也先后投降。平定吴元济之战至此宣告结束。

淮西藩镇平定后,成德方面的割据势力慑于唐军的压力,也先后上表归顺朝廷。淮西、成德为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中的强镇,这两个方面割据势力的削平与归顺,使唐王朝又获得了暂时的统一。

李愬奇袭蔡州成功,可以看出他通晓《孙子兵法》的重要原则。在袭城之前,李愬为了保守军事机密,做到了"静以幽,正以治"。孙子以为做到此点,必须"易其事"、"迂其塗",即明白哪些事情应该让士兵知道,哪些事不应该让士兵知道。等到李愬兵临蔡州城下,吴元济还根本不相信官军来得如此迅速,这正应了《九地篇》中"合利而功,兵贵神速"的作战原则。李愬"攻其不戒",将军队速度化为战斗力和冲击力,找准对方弱点,"闪电战"便一战而捷。而李愬将军队置于恶劣环境中,使士兵们在面临死亡的威胁时孤注一掷,"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支经历了多次失败的队伍,最终在李愬指挥下,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