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段日子里,每天的生活几乎是重复的:做题,改卷,做题,讲题……但是单调的生活,从来掩盖不了那种为了最后的胜利而努力的决心。那是我最怀念的一段时光:早晨跑完操就去学竞赛,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倒头就睡,第二天早晨继续……我很喜欢那种可以忘却一切的感觉。对我来说,很多事都容易使我心烦意乱,唯有那种感觉,可以让我充满活力。
为了一个梦想,只是单纯地去学习生活。我很怀念那些简单的时光。
2011年10月15日,我们开赴石家庄,准备参加联赛。
10月16日,联赛。
11月5日,我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
关于集体
我从来都认为一个集体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走的高度。我非常庆幸能被分至410班。这是我认为我在高中阶段最幸运的一件事。“花开是有声音的。”当我现在骑着自行车在清华的街道中穿行时,听到路两旁的沙沙声,我依然会不自主地想起那花开的声音。有些感情,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沉淀得愈来愈深的。当我打开那本班级日志《花开的声音》时,心中总会有一份触动。因为410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很多,使我真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得以走向更远。
我想,这才是一个优秀的集体所能给予她的孩子的。我还能清晰地记起,在“十大学星”的演讲比赛上,我带领410人喊出的那些口号:
我为成功而生,不为失败而活!我为胜利而来,不向失败低头!珍惜分分秒秒,摒除一切杂想!我将全力以赴,共铸一零辉煌!我还能清晰地记起,在黑暗中一起唱的《倔强》;我还能清晰地记起,2010年的中秋,揽月楼下我们一起赏月的情景。我真的很怀念。
关于收获
那么三年下来,衡中到底给了我什么?说句实话,刚刚进入衡中,我很不适应。但是我现在非常感谢衡中。
当我给现在的舍友讲我们不能带手机,我们时间表精确到分,我们的跑操,我们的管理,各种奇葩的违纪案例。他们不敢相信,怀疑我是怎么活过来的。然后我告诉他,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有人说,这是一种磨炼;可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磨炼。只有在衡中,我才能感觉得到每个人身上那种朝气,才能感觉得到那种永远不灭的激情。我喜欢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喜欢在这种状态下同学之间的亲如兄弟般的情谊。当我走出去的时候,我依然可以挺胸抬头,面对所有人大声地说:我是一个衡中人!
刚刚进入清华,我不敢说自己对大学的生活有多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清华的自由与衡中的紧张截然不同。当我漫步在清华园内,享受着草地的清香,看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宣传海报,我仍希望我能够抖擞我的精神,像曾经的我一样,只是去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
因为我始终相信我很优秀。而真正优秀的人,不管现在怎样,将来的某一天,他总会在某个场景中大放异彩,总不必着急。
这就是衡中给我的。最后,以我们高三时的班主任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来结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青春的温暖回忆
414班王倩
2012年考取北京大学
关于开始
初入燕园,静坐在未名湖畔,徜徉于各种林荫小路。一种崭新的生活渐渐开始,不再有人时时在身侧督促着。在不同的教室奔来奔去,和不同的同学一起上着不同的课。却忽然在某个仰望天空的瞬间想念起那些一回头就是你熟悉的面庞的日子。低下头打开手机,锁屏图案依然是衡中生意盎然的校园,承载着有关青春的,最温暖的回忆。
总是依然难以忘怀吧,所以,当听到“召唤”我们说要征稿,看着明亮教室里亲切的身影,心底早已,热流涌动。
关于衡中
开学了,朋友的签名改成了“自我介绍时最吸引目光的方式就是告诉他们我来自哪所学校”。确实,当来自云南的同学表情复杂地说“你是衡水中学的啊!”我的心情也复杂了……于是我发现母校衡中已经作为一朵基础教育的“奇葩”流传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也许在外校同学眼里,衡中有着惊人的成绩,衡中有着魔鬼式的教学方式,衡中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下可怜的牺牲品,衡中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的完美诠释……赞扬与非议拷问着我对于母校的热爱。和同学聊天时,总是也忍不住会思考:真实的衡中,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眼中的衡中,拥有着素质教育。高一的远足和高二的成人礼;一流水平的教师节晚会和展示风采的各种“十佳”评选;我们一起开的团活,我们一起排演的话剧《茶馆》,我们一起手牵手跑完的3000米……衡中教会我坚守,教会我开朗,教会我责任,教会我什么叫兄弟情深。我感激甚至庆幸我个人品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在衡中度过的,所以我的青春是不简单且不乏味的。我可以放下性格中的自卑、胆怯、畏缩、优柔,根正苗红蓬蓬勃勃地在衡中茁壮成长起来,有阳光,有雨露。
我眼中的衡中,拥有着人性化的教育。在北大我认识了一个来自河北省其他学校的同学,得知我是衡水人后,他立刻大发牢骚,说他们学校学习了所谓的衡中模式后,他们过得“水深火热”。而对比之后,他又无奈地大呼上当。当他们在挑灯夜战,我们已经进入了梦乡;当他们中午勉强抵抗住睡意算数学题时,我们安然地在宿舍小憩;当他们奔跑在食堂和宿舍之间,我们正走在校园的小路上,看一眼旁边玉兰花开得正好。每天八小时的睡眠,严格的查寝,四季都有的午休,禁止“跑餐”的制度……张校长曾说,学生的身体是最重要的,所以学校会尽力保证你们的身体健康。如清华那一句“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衡中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写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要说一句,当年那段各处流传的关于衡中的视频里跑步吃饭的场景在学校是不允许的,只是到了高三,大家都争分夺秒,有时会跑去食堂,而把这当做一种日常现象,实在是……我眼中的衡中,拥有着奉献教育。总会听到有人苛责衡中的题海战术,其实衡中从不会盲目机械地把大量的题扔给学生。学校规定老师不允许直接为学生订购辅导书,因为每本书都有其不足之处。于是学案、作业、自助……每一张试卷都是老师们从各种题目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精心地编排着试卷,认真地备课,耐心地批改作业,查找着各种资料。熄灯后他们依然在宿舍巡视,早操前他们最早到位,他们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从学习态度到饮食休息,事无巨细,他们嘘寒问暖。那时心情不好总会找老班聊天,他睿智而充满鼓励的眼神深深烙刻在了心灵深处,引导我走出情绪的每一次低谷……朋友说:“我不知道你眼中的衡中人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略带霸气的一句话,让人击掌叫好。面对了太多关于衡中的非议后,我也终于释怀。再怎样的辩驳也太过苍白,不如带着我从衡中学到的那些东西好好地、骄傲地走下去,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了。
还记得那句“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吗?原来追求卓越的衡中精神早已在身体流淌,血脉为缘,天地为鉴……
关于学习
关于学习,或者也是关于考试吧。在高考面前,怎样地用功也是指向最后金榜题名的目标。或许很现实,甚至残酷。但语文老师曾说,高考是为数不多的公平的竞争平台。会考试也是一种能力,如果你总是考不出高分,你凭什么让人家相信你已经“满腹经纶”了?所以作为一个不算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学姐,我姑且分享一些自己的Tips吧:
作为一个热爱小说的理科生,我只说,不要把母语也作为一种负担。印象中新课标的语文,首先字词、默写是稳拿的。当时跑操前总会抱着一本《背背佳》(衡中老师自己总结的重点字词成语和必背篇目)背来背去,如果学校没有统一印发的资料,也可以自己用小本把遇到的生字、偏僻成语什么的记录下来,有零碎时间便复习复习。诗歌和阅读也都有固定的答题模式。这并不是所谓的死板,而是一种规范,条理清楚、分点回答总是可以得到判卷老师的青睐的。作文方面,可以积累一些热门话题的素材,最好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范文”,即自己写的、经过老师和自己反复修改的文章。当然,书写清楚、漂亮也是要尽量追求的,好的书写无疑会让判卷老师对你有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字如其人。
经历过高三的一年苦练,最后真正让人头痛的便只有最后压轴的“函数与导数”了。对此,我也没有什么高明的建议,只是多练。从各年的高考真题(这个很重要)到各地的模拟题,做得多了,你也许会很惊异的发现题目即使千变万化也逃不出最基本的套路。所谓“做题破万道,下笔如有神”吧,当然,不能好高骛远。前面的基础题目也需要认真对待,数学的竞技场上,细心永远比聪明重要。
英语就是多读多记,培养语感,把握文章大意,相信第一感觉,不要轻易改题,多练几篇习字……如此种种大概学弟学妹们都要听得双耳生茧了。个人感觉英语就是把该记的都记住,再加上正常的理解(不要“跑偏”),140多分就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了。
对于物理这样“理而又理”的科目,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总之,个人是有点“憷头”。于是高三时花了很多的时间整理物理错题。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错题本吧,因为它是最宝贵的习题簿。物理改错时既不能机械地把答案上的步骤抄写一遍,也不能兴之所玩笑地写一堆公式加一个结果。我一般会先把答案完全理解,再独立地、完整地把答案写到本上,再和标准答案对比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的分点漏掉。如果过程不是很清楚,计算结果又不小心错了,那么你可能会很悲摧地发现只是因为最后的结果错误却几乎把你的分数扣光了。如果题目实在没有思路,就努力地“写公式”(当然是和题目有关系的),物理上同样不应该出现空白的大题。至于化学和生物,记忆的东西会多一些。可以自己画画知识框图,整理整理什么重要知识点之类的。尤其生物,到最后高考时,几本书都已经被翻得破破烂烂的了……
关于结尾
许久不曾码字码得如此痛快,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真正写起来我才发现两千多字是如此单薄,勾勒不出自己对母校的热爱和对学弟学妹们的期待之情……咖啡还续,书签还新。夏天已经擦身而去。树叶还绿,发丝还青。时光却从不曾逆行。那个传说中的黑色夏天已经过去,转过身却发现只不过是电光石火的刹那。我总是忍不住怀念那时那个匆匆穿行在校园里的小女孩,也许灰头土脸,但满眼都是追逐梦想的光芒。一边抱怨数学题太难,一边低下头为了未来一笔笔认真地演算。我热爱衡中,不只因为她是学习者的天堂,是什么“清北摇篮”,更是因为我曾在那里和有着灿烂笑容的他们一起为着梦想努力过,毕竟爱恨情仇不是每所学校都能给你的。衡中让我明白,环境对人的性情与未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写到这里,也该停笔了吧。夜深了,电脑里恰恰播到了那一曲《老男孩》,这个结尾到底太流于感伤了。其实,在最美好的年华,只要简简单单地疯过,就不算白活。人生许多事,即使徒劳无功,但求无怨无悔。也许,转过弯,你会发现有一种叫做水到渠成的成功就在不远处等待着你,春暖花开,一片灿然。
好了,乱乱的一段思绪,我在凌晨费力地敲完。最后,祝愿母校越来越好,老师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还有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吧,只要你有足够的虔诚和不懈的勤奋,相信你一定会渡到属于自己的彼岸。加油!学姐在北京祝福你们!
雾里看花
414班郑云萌
2012年考取北京大学
高二时学竞赛外出培训,在一个容纳了一二百人包括来自天南地北学生的阶梯教室里,班主任喊着让各个学校的去报到。还记得当喊到“河北衡水中学”时,原本热闹的教室一瞬间静了下来,而我们一行人在别人复杂的眼神中走上讲台。当时只觉得学校小有名气,心里一阵暗喜。
一年半以后的高考战罢,我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开学第二天,在班会上作自我介绍,我报出衡中的名字,却意料之外收到全班人一阵阵惊呼作为回应,这才突然发现母校的名气已经如此之大,自然暗喜变成狂喜,溪流汇成江河。
在北大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虽然同班同学总是认不全,燕园的生活自由得让我不知所措,高中时期养成的一个个好习惯也逐渐被三个星期里发展的不良习惯取而代之,但总算有了大学生的心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交流得多了,发现母校在全国有着不小的影响,虽然只集中在跑操、跑步就餐等等几个衡中人专业术语上。然而,每每提及衡中,对方的第一反应总是:“我们老师去过你们学校考察,还让我们学你们跑操!”类似的情况多了,我的笑也越来越尴尬。
难道,衡中给人留下的只是极具特色的跑操吗?相信每一个衡中人都会打心底里反对这种片面的看法。三年衡中生活,虽然没有日日丰富的课外生活,但也决不会将所有趣味单调模糊成一个标志性的跑操而已。外界考察母校的开放再多,衡中的好与坏也不是简简单单一天两天置身事外的“考察”所体会得到的。
就如同北大这样一个全国最高学府一样,衡中在省内的地位无法撼动。不同于北大自由包容的学风,母校的形象总是严格甚至冷酷有着铁一般的制度。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是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一群没有自我的考试机器。我以拥有绝对的执行力为傲。
从高一开始便是如此,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命令绝对执行,虽然那看起来的确多得惊人,在衡中,也有一种说法,即老师要留的作业量要以一部分人做不完为准。只不过,虽然每个人来自不同地区,但是都是所在地区的“尖子生”,怀揣着水木清华百年北大的梦想,拥有着超越了众人的骄人成绩,自然每一环节都不甘人后,义务教育阶段积攒的基础也能熟练地应对繁杂的任务。
进入学校的第一个长假,我们经历了因甲型流感突然到来甚至有些兵荒马乱的国庆超长假期,也领略了传说中的衡中的作业,那是一摞要按套发的作业,哪里只是简简单单的试卷。同样,衡中的任务果然不是临开学时补一补就敷衍得了的,我在垂头丧气中明白假期每天都要做作业的衡中真理,惊讶同时却更加伤心地发现有“大神”做完了作业。而我身边的朋友,也将作业完成了个差不离。
而后的三年中日日所见强化了我的看法。我身边的同学会把每天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完成每天约十张试卷的任务;每科老师布置的任务都会出现在任务表上,不管那有多琐碎。这些优点是我没有考入衡中的同学很少能具备的。或者,我们可将这优点称为衡中生活历练的产物,毕竟衡中快节奏的授课使做不到执行任务的人找不到学习的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