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从衡中走向清华北大
16417700000009

第9章 成章篇(8)

当我走过了高考,被贴上了金光闪闪、令人艳羡的清华大学的标签之后,我曾经被无数次地问过:“你是怎么考上清华的?清华是不是都是书呆子啊?”每次我都笑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

终于,在我大一下学期的一门叫做中文沟通的课程里,我的教授白延庆老师说:“你们,这些考到清华来的孩子,不是什么书呆子,而是高考这场游戏中,游戏规则的高手。”白延庆老师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他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来到清华大学之前,他对清华学子充满了好奇,在经过了四年的教学之后,他终于得出了上面的结论。我听到的那一刻,有一种豁然开朗、云开月明的舒畅感。

在清华的一年,时间不长,却足够把我对高考的感觉冲淡。我想,我宁愿现在在高中生心中种下一种向往、一种希望以及对高考的大方向的把握的种子,而不是专注于具体细微的学习方法。

清华园这个园子着实不小,但终归是有界线的。起初刚到这个园子的惊叹与好奇,很快就会被冲淡。而这个时候,这个园子真正的魅力才终于散发了出来。清华最值得珍惜、最值得赞叹的地方,是清华极其丰富的资源。烦躁的时候,去老馆看看书,逗逗神猫;郁结的时候,去听一场自己喜欢的讲座,期待那些智者思想与自己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恬淡的时候,晚上去荷塘、情人坡或者是紫荆操场散步,享受一下夜的魅惑;想疯的时候,叫上几个朋友,吃上一顿美餐,到帝都的各个角落走走,试图览尽它的每一种风情。

这里的神奇还在于她让我懂得了什么是选择。我的班主任李丹老师曾经在大一下开学的一次班会中,说了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的话,她说,人生从来就不是我们能预先设想的,而是走到那里,你就顺其自然地选择了,最后,当你回顾自己的路的时候,你发现,啊,现在我的生活跟我当初设想的,是多么的不一样啊,完全是两条路子。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现在很幸福,我生活得很好。李丹老师曾经想做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士,但是后来,她在毕业的时候赶上了危机,经济不景气,所以她选择了出国留学,后来又阴差阳错地读完了博士,遇到了来学校招聘的钱颖一院长,最后她留在了清华。确实是跟她曾经的梦想相差甚远,butwhocare!!其实我们只是需要懂得把握住我们的大方向,知道我们要走向哪里就够了,至于如何抵达,那我们就不要执著了。

同样的道理,正在经历高考的学子们,更要明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认真思考人生的设想和自己的处境,然后,就可以变得坦然、淡然,丢掉那些不必要的焦虑和不安,即使是自己某次某次模拟考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了、对自己不满等等,当你明白你在干什么、在追求什么的时候,就知道他们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高考你是不是尽力了,你的梦想是不是还在。

突然想起2011年高考结束之后,我跟所有的高考考生一样,都面临着填报志愿的问题。成绩还没出来的日子里,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思考我真正想做什么样的事情。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素质天赋以及就业走向,我非常坚定了自己学习会计学的想法。不管这个专业在别人心中的评价是怎么一番模样,它适合我,我也喜欢它,这就很够了。于是在我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得知自己虽然是全省第十,但北京大学的会计系(光华管理学院)我很难进去。然后我去见了清华的招生组老师,很幸运,恰好是一名来自清华经管的招生老师,我对她说:“我不否认,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对北大总归是有一种情结在的。但我更知道我想读的是会计系,我希望清华能给我一个机会。但如果我不能进入会计系的话,我想我应该不会考虑到清华读书,而选择其他的一些机会。”我对自己的梦想很坚持很坚定。我记得当时的刘老师对我说,我明天给你答复好吗?可是当天下午我们就再见面了,她轻轻地揽着我,对我说:“我们真的很喜欢像你一样有想法的孩子,所以,清华欢迎你!”刘老师跟我说,她见到过太多的人对她说,只要能进清华什么系无所谓,她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每个人的坚持和梦想。当然这样的结果,除了我的坚持,也和我当时的成绩好做后盾也是有关系的,但不管怎样,梦想很重要,坚持下自己的梦想很重要。天上不会掉馅饼,只要你去争取,坚持自我,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

进入清华,面临这样的一个大牛云集的地方,我也曾自卑过、彷徨过,很快我咬咬牙,穿戴上自己的铠甲,不屈前行。从一个娇柔的女孩儿,到一个能独当一面的部长、支队长,这其中走过的艰辛与尝到的幸福,只有自己才能品尝到。

感谢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感谢那些曾经在这段时光里陪伴过我的人。我怀念我曾经奋斗过的衡中,怀念那里的每个人、每一棵树。不管什么时候,当我回到那里,总是有淡淡的温暖,不曾远离。

追忆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

388班董慧

2012年考取北京大学

“在我来到衡中之前,我从未想过去爱她。”

2011年6月29日,我来到衡中,头脑里还被警告着“走廊里不许笑”“男女生不许说话”之类之前听说的“衡中校规”,再壮一壮胆儿,走进教室,才发现自己迟到了。高考时我顶着空空的脑袋进考场也镇定自若,此刻却为即将到来的高四紧张不已。那时候我对豆腐块儿跑操、五点半起床、十五分钟午饭、连续四天大考等等,抱有绝对的悲观,而今天看见被疯传的所谓“衡中作息表”,可以一边假装前辈说句这才哪到哪儿啊,一边敲着键盘想起我们曾以为岌岌可危但确实没被两麻袋试卷抛荒,反而密密生出枝蔓,繁茂成长起来的青春。

那一年9月份,后黑板上的迎新板报已经被擦抹干净,换上了“北大清华,宁有种乎”,真是威武雄壮。男孩女孩们在那句豪言壮语下签上名字,心里模糊地感到了这个动作的背后需要多少血淋淋的付出,也许一刹那泛出悲壮的情绪。那是一个少年肩膀靠近未来甚至擎住天空的瞬间。又在平凡的生活里他们回归孩童的模样,为在清北签名栏上把名字和谁写在一起纠结不已。

那年秋天,我受了很多伤,生了很多病,违了很多纪,被很多老师叫去轮番谈话。我唉声叹气抓破脑袋,右边却递来闺蜜的纸条。边骂我不好好学习边安慰我没事儿,什么都会过去。

那年冬天,我成绩滑得厉害,一度年级一二百名,自己还没反应过来,要好的小姑娘已经忧心忡忡,皱着眉毛跟我说,你上次考的分儿已经让我惊讶得快把下巴掉地上了,你这次是想让我把下巴真掉地下么。这么冷但我还是笑了。

那年春天,我被传染水痘回家半月,再回来Feb看见我什么都没说,走来把一沓信拍我桌子上。我打开看见信末尾的“你怎么还不回来”,它们句式一致位置相似,站成一排像等我检阅的小兵。我忽然满心湿润,摇一摇像要滴出水来。

那么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在那样的一年里,我那么感激自己的幸运。我每天带着一种“被爱”的感觉来上课,上着上着就无比强烈地想到了“惜福”。我考上北大没有什么故事,我基础不好,第一年高考成绩二本中下。我并不努力,每天晚来早走头发乱糟糟卡点儿进教室。我缺乏斗志,听见励志哥站讲台上慷慨激昂喊,就会对他翻白眼。唯一积极有益并且还能不时拿出来炫耀的,也许是对作业自助周测月考排名进退都能抱有一种安静消化的态度。成绩一二百名时也并不觉得压力爆棚,对自己和未来都抱有足够的了解和信任。我每次听见我妈在电话里纠结我成绩,都会非常有耐心有爱心地告诉她:我没事儿。我心里特别有数,我下次肯定考特好。不是安慰别人和自我催眠,是真的这么觉得,现在想来那应该叫做自信吧。学姐说得好,真正的自信不需要任何凭借!

离开衡中已经是四次大考二十次周测一百四十次跑操的时间。距离呢,是可以用三百公里或者一米高的卷子计算。远离了主教学楼上对联般花样翻新的励志标语,从前班主任知道你逃课也只会笑笑说逃课不行,再也不会再拿出张违纪通知单来。我想起6月8日那个离开的下午,满天飞卷子满学校人群,大家擦肩而过说句拜拜,然后再也不会以同学的身份出现在这座学校。而我从衡中校门到大街走那条一年一堵的著名三百米小巷,竟然用了和从衡水回石家庄等长的时间。或许真正的来日方长,总是这样在匆匆忙乱中离场,不抱头哭泣不送道别的卡片。我知道我们的日子还会很长。会见面会拥抱会看见彼此奔三变老,在看见同一篇文章的时候想起了我们的那年今日。但是不会再有在衡中读高四的我们和你们了。

而衡中永远在那里,连同它那条通往校门的永远回荡着各种方言叫卖声的小巷,连同校门内一边骂着几节课增高一厘米的卷子一边疯狂刷题的学生,连同那些在电话线那一端忧心忡忡牵肠挂肚的家长,连同那些凌晨五点和晚上十一点在黑暗空旷的大街上蹬着自行车上下班的老师。那一年数着一楼大厅的高考倒计时,我曾以为遥遥无期的是毕业,今天面对各奔东西的现实,我才明白遥不可及的是当年。

“今朝磨剑,立志展锋芒;明日对决,群雄我为王。”那一年,我们一起读过高四。

我在衡中的那段日子

400班郑小艺

2011年考取清华大学

想不出什么文艺的题目,找不到合适的基调来写我的衡中,来描述我的衡中生活,来写我在衡中那段亦喜亦悲的日子。

还可以记起开学第一天,我最后一个到教室,小声地喊了声“报告”,满屋陌生而犀利的目光朝我袭来。我默默走到教室最后,莽莽撞撞找了个位子。忐忑?害怕?第一节班会,我一直低着头,听着老师激情澎湃的致词,同学自信满满的发言。当时想,这就是衡中,我来到了这里,生活要重新开始了。

选择自己的路吧,哪怕没有人看好,哪怕没有人同意很偶然,入校时我的学号是1号,在这里,学号是一种比成绩单更有力的警示。三个月在理科实验班的学习,虽然说不是最突出的那一批,但跌跌撞撞还过得去,成绩一直在年级前100名。班主任找我聊天时,说“你就选理科吧,你的理科成绩挺好的,可能文科优势没有那么大。”父母也说,学理科吧,就业面宽。填文理志愿的小假期,凡是我见到的人,像商量好似的,极力劝我学理。我从内心来说,更偏好文科,地理政治历史,能让我有踏实的感觉。而在理科方面,像个永远不会开窍的木头,一直照搬各种解法,没有举一反三,更别提创新。开始的时候,我还在极力的和身边的人辩驳,文科考验的是思维,不是你们想的死记硬背。后来,我动摇了,所有的人都不看好,是不是我太叛逆。最后,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想了很久,决定赌上这一次,管他别人怎么想。于是,我成了一名文科生。

付出可能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

出乎意料,分班之后依旧是1号。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些历史遗留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尤其是到了一个新的竞争环境。但是,我的压力与日俱增。对于名次的担心超过了对知识的渴求。果然,几次考试之后,1号的“光环”不属于我了。没有预想的伤心,反倒如释重负。一点点看书,一点点听课,一点点整理笔记,利用星星点点的时间,找到零零散散的问题。

这样点点滴滴的学了很久,我以为会从低谷中走出来,而事实是即便我没有了以往的心理负担,我还在退步。那是第一次在衡中为分数哭吧,或者说为自己的努力哭。那也是我第一次主动去找老师交流,她告诉我,从一个位置滑下去很容易,但想要再爬上来需要很长很长时间。付出可能会有回报,但是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不要质疑现在的努力,而要想怎么才能让努力不白费。这句听起来没有实际价值的话,我品味了很久。最后,我决定坚持努力,不管会有什么结果,至少给自己一个交代。

什么都有可能,相信变化,相信自己

都说高二是个转折期,高三是冲刺期。如上文,我的高二一年是低谷期。高三的开端可能比别人更快地适应了快节奏,所以成绩好一些。连续几次考试,都还不错。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5点35分也能站在操场上背书。中午可以用4、5分钟吃饭,然后踩着午休铃跑到宿舍躺在床上。课间也能很安静地做题看书。晚自习可以全神贯注,不再发呆。之前,听了很多场优秀学子报告会,看他们满脸幸福地回忆当时奋斗的日子,想象着自己飞奔在教室、宿舍、食堂的场景。当时的一声声赞叹,现在也可以给自己。当时的一句句不可能,最终在高考的逼迫下也都一一实现。

200天誓师大会,我领了誓词,那时候还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适合高考的状态。100天时,又一次全体誓师大会,我记得我让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100天,不努力的人也都知道拼命,努力的人更是拼尽全力。50天,不再倒数日子,不再想一共还有多少未完成的任务,只盯住手中的一道题,只记住眼前的一个知识点。抓住一点,我就有变化。日积月累,我一定会有飞跃。记得当时高考两天班里的气氛比平日还要轻松,一种想要在考场上展示成果的心态远比紧张不安的心态宝贵得多。

经得起多大的诋毁,就承受得起多大的赞美

其实,从小对于清华北大这种高等学府,并没有太多印象。只是老师家长都在说,这是好学校,这就应该是你的目标。稍稍有触动的是,学校定期举办的“清北学子报告会”,会上学长学姐仿佛带着别人所有的羡慕与希望。当时,台下的我会想,我有一天也会坐在上面,给他们分享我的故事。慢慢的,我也会注意清华北大的信息,发现这里的知识气息与人文氛围是无可企及的。所以,我有了一个清北梦。

走进清华,不得不提当时的自招历程。高三上半学期,学习成绩还不错,兼任学生会主席的职务,让我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清华校长实名推荐的机会。在清华的考试很顺利,拿到了35分的加分。回到学校之后,偶然陆陆续续听到一些不好的议论声。当时心理防线很弱,听到别人议论纷纷,不免心神不宁,有时候上课都会胡思乱想。也是那段时间,我上课不断被提问,经常哑口无言。还好,有朋友有老师。一张张鼓励的小纸条,一句句温暖的话语,让我不再畏惧少数人的讽刺,让我想用实力证明自己。

临近高考,我也排除了一切奇怪心理的干扰。像是一段路,我一步一步走向了一个终点。可喜的是,我也站在另一个起点,从衡中走进了清华。

写到这里,也许会觉得我是一个非常看重成绩的人,会觉得成绩的起起落落算得了什么。但是,分数在我看来是对一段时间努力的肯定。我不爱分数,但我爱我为之奋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