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帕拉家族最后的主人参与叛乱并外逃,其庄园被全部没收。在当时的西藏贵族凭借着土地和身份可以享有社会特权,这是一个明确的事实,但最终也付出了代价。
进入了江孜县,“帕拉庄园”字样的标志牌就杵在路边。车开进了一个见方的停车场,这里站满了穿着蓝色的校服、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他们正在神情庄严地听老师讲解。帕拉庄园遗址已被西藏自治区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孩子们是来参观、受教育的。看着藏族孩子们个个神情庄严的样子,我也受到了感染,一脸肃穆地走进了帕拉庄园,感受一下最后的贵族奢华的生活和曾在这里的农奴受到的苦和被奴役的场景。
在西藏,代代相传的高贵血统、地位给贵族带来的特权是极大的。帕拉家族属于“第本”,“第本”“第本米扎”,从名称上看属于特殊的米扎家族,但是定义的比较模糊。能够肯定的是,所有第本家族,在西藏贵族社会中都拥有特殊权力。
帕拉,是帕觉拉康家族的简称,在旧西藏贵族中,是仅次于历世达赖喇嘛的“亚谿”家族的五大“第本”家族之一。帕拉家族在300多年的兴衰史中,先后有五人出任西藏地方政府的要职噶伦,扮演了较为重要的政治角色。噶伦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最髙行政官员,官阶三品,通常由三俗一僧构成。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帕拉·土登旺丹担任达赖喇嘛的卓尼钦莫,即达赖喇嘛的副官长,权倾一时。1959年后随达赖喇嘛逃亡印度,并长期担任其流亡政府的高级官员。在经济上帕拉家族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农奴,采取典型的封建农奴制剥削方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最为难得的是,在剧烈的时代变迁中,帕拉庄园历经桑沧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现已作为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成为西藏农奴制的真实见证。
了解了西藏的贵族和朗生后,我好奇地走进了当年一个叫桑姆的小土房间。低矮的门,房间大约有十平方米,一尺见方的窗,靠窗子下有个宽一米、长一米八、高三十公分的用土堆砌的土炕,紧挨着炕的是架起的一眼小土灶,在墙角下放着装粮食的破旧麻袋,这便是当年朗生们最好的家。我试着拿起炉灶上架着的破锅里的勺子搅动着,体验着桑姆劳作了一天回来做饭的情景。
出了桑姆的房间感到了压抑,其他朗生的房间基本一样。过去无论什么身份,一旦沦为朗生,不仅自己,连后代也永无出头之日。
帕拉庄园有三处朗生房,两处较小已拆毁,现留一处十四间的朗生院。
1959年,巾白拉家族最后的主人参与叛乱并外逃,其庄园被全部没收,但帕拉庄园系西藏十二大庄园之一,具有特殊意义,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妥善的保护,才有了我们现在参观的帕拉庄园的完好西藏旧贵族庄园。
第本家族凭借着土地和身份可以享有社会特权,这是一个明确的事实,但最终也付出了代价。
Tips
在1792年抗击廓尔喀侵略的战争中,帕拉·丹增朗杰因战功受到了清朝中央王朝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嘉奖,受封噶伦(原西藏地方政府最高行政官员,官阶为三品,通常有三俗一僧构成)之职。从此帕拉家族官运亨通,后代多有身居要职者,家族势力日渐显赫。20世纪以来,先由帕拉·杰尊强巴曲赞任基巧堪布(原西藏地方政府中的高级僧职,官阶为三品,为达赖喇嘛近侍),后有帕拉·土登旺丹任仲尼钦莫(最高的僧管机构译仓中的秘书长),成为达赖喇嘛近侍,势力如日中天,不仅在江孜,即使在全藏,帕拉家族也名声在外。与此同时,帕拉家族通过赐封、代管、租佃、调换、管俸等手段,所领有的土地草原不断扩大,庄园从江孜扩展到日喀则、白朗、康马、曲水、琼结、拉萨等地。除在拉萨建有豪华的府宅外,主庄园也三移其地,从最早的萨鲁庄园迁到江孜城东的江嘎庄园,再迁至班伦村,建筑也一次比一次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