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第一个学期媛媛算是硬着头皮撑过来了,各门功课勉强及格。可是到了第二个学期她再也打不起精神去听课了。同学去上课,她就躲在宿舍读自己喜欢的书,借此缓解内心的苦闷。
那段时间他很迷茫,不知道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她不想让自己今后的人生都浪费在机械上面,但是,如果就此放弃,寒窗十几年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如果不放弃,学一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是一种痛苦,也许会是终生痛苦。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始终徘徊着。
案例二:
上大二的王刚从小就有做个清官的志向,在高考时也填报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不过事情并没有像他想得那样,结果,他被录取到了一个冷门的考古专业。当他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里凉透了,只觉得所有的理想就在这一瞬间化作了泡影。但是,他没有任何选择,自己能够考上大学,对于这个贫穷的家庭来说已经是非常不易了。下面还有几个上学的弟弟妹妹,根本没有任何能力让他再复读一年了。于是,他怀着抑郁的心情上了大学。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糊里糊涂过了一年。上到大二之后,专业课多了起来,但是,他的兴趣却越来越小,总有些心灰意冷。他总对自己说:“在哪里挖出一个破罐,然后断定它的年代,再分析当时当地发生过什么,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跟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辈子怎么熬得下去啊?”
心灵小语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上大学来说,最怕的是选错学校和专业。
许多大学生因为选错了学校或选错了专业而痛苦不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呢?
倘若在大学生中做一个“你所学的专业是你喜欢的吗”的调查,也许会有一半人回答“不是”。因为当初,大多数人都将考上大学作为底线,并非将志趣和爱好作为底线,不管是考前填报志愿还是考后填报志愿,都会有人为了能上大学而作出无奈的选择,以至于他们所学的专业和本身的爱好风马牛不相及。
许多高校都存在学生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的现象。这几年高校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实施转专业政策。但并非每个学生的问题通过转专业就能解决。据北京一些高校的老师介绍,由于遵循按专业招生的原则,绝大部分新生入校时对所学专业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甚至一时感到未来迷茫,很多人进校后立即着手转专业。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而是在各个专业间摇摆。一听别人说某个专业好就盲目跟风,导致有的人对新转专业仍提不起兴趣。对此,专家给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建议:新生首先要静下心来了解、熟悉、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个过程一般要一两个月,经过理性认识之后,发现确实不是兴趣所在可以适当调整。调整专业时也应对所选专业进行全面认识,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学习专业知识的潜能,而不虚度大学生活。高年级的学生结合自身给出了他们的经验:基础课一定要好好学,特别是外语。再依据喜好辅修其他专业课程,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专业要深钻。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找老师,老师的指导可以帮助你在学习专业、选择第二学位、自修感兴趣专业时避免盲目性。
案例二中王刚的感慨我们多少也可以理解,但是,他现在完全可以辅修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且还可以自学。大学毕业的时候他还可以通过考研究生而转到别的专业,这样做虽然辛苦些,但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他却无视这么多条为他而敞开的大路,终日为了那瓶已经被打碎的牛奶而哭泣。如果他一味沉溺于这种幻灭中,虚度了大学时光的话,将来只会一事无成,那样损失就更加惨重了。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尽快寻找自己的兴趣点,这样,才能减少自己所走的弯路。另一方面,我们确定了自己的兴趣,就能持之以恒地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从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
怎么应对假期恐惧症?
案例一:
在某补习班的教室门前,一位学生的母亲说,她和孩子的父亲都在单位上班,暑期一到,谁来管孩子就成了问题。孩子年纪小,缺乏自制力,街上诱惑又那么多,万一迷上网吧怎么办?万一和一些坏孩子交住,打架斗殴怎么办?太多的“万一”让他们实在放心不下。最后觉得让他上补习班是个最好的选择,又能学习,又能让老师管着,他们就省心了。
许多家长让孩子假期上补习班,是把补习班当成“托儿所”。一位做生意的家长说,两口子都忙着做生意,孩子没人管成了最大的心病。后来这个问题由教师解决了,孩子不仅星期六、日上学,连假期也要补课,管得还很严。也许对孩子来说,有点不公平,但不这样怎么办,总比整天泡网吧好吧!
案例二:
下面一位初中生写的《苦恼的星期天》:
……是嘛,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星期日应该是美好的、欢乐的、愉快的。可是……唉,怎么说呢?就说说眼前这个星期日吧——昨天下午,我上完最后一节课后,只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嘴里不由得哼起歌来。
“什么事呀,乐成这样?”同桌看了看我问。
“你忘啦,今天是周末,明天就是星期日啦!明天呀,妈妈要带我到嘉定去玩呢!”我乐不可支地大声嚷着。
我这一嚷,使教室里顿时就热闹起来。同学们又像以往的周末一样,一边整理书包,准备回家,一边欢快地谈笑:
“今天老师倒是大发慈悲呀!这些作业估计到7点钟就能做完。今晚,我要好好地睡他一觉!”
“我呀,明天实实足足地睡他一天。要知道,这5天来我都是10点多钟才睡觉呀!”
“你们这些懒虫,光知道睡觉。我就不,我争取今天做完作业,明天就让爸爸带到余山去玩,去爬山,痛痛快快地爬山!咳,这才叫积极的休息呢!哎,小发明家,你想做什么?”
“我?我明天什么地方也不去,我有个小发明的设想,我想动手做做看……”
“你呀,还是先发明一个遥控机器人吧!这样你就可以悄悄地控制老师的脑子,好让老师少给我们布置一些作业呀!”
“哈哈……”大家哄然大笑,然后一个个背起书包走出了教室。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大家又蹦又跳地准备跨出教室门口的时候,形势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班主任李老师急匆匆地走来了:
“大家慢点走!告诉你们,星期一要数学测验,我现在给你们复习一下。大家把纸拿出来,做几道计算题。”
“糟糕!”我心里一沉,无可奈何地回到座位上,教室里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刚才那股欢乐劲儿跑得无影无踪……大家都在为星期日美好的活动计划而担忧!
果然如此。
二十分钟后,班主任刚宣布放学,政治老师就大踏步地走进来说:“我布置10道复习题,你们根据提纲抄下来。”
政治老师还没走,英语老师早就等在门口了。她看见政治老师布置完了,便“噔噔噔”走上讲台说:“两次百字竞赛,你们班的成绩都不理想,最差的错了一百多个,最好的也错了二三十个。错五六十个是不稀奇的。这还像话吗?把考卷带回去,把错的单词每个订正10遍。反正明天是星期日。”
英语老师总算布置完了,语文老师又接了上来:“同学们,明天是星期日,你们有时间,我再加点作业。请大家把第十课的两个问题做一下。另外,把这单元的词语解释背出来,把生字默写出来,星期一小测验!”
你看,各种各样的作业就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本来应该是愉快的星期日,一下子就变成苦恼的了!那些老师简直就像“债主”,口口声声说“反正明天是星期日”,难道一个中学生的星期日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彷徨、我忧虑、我苦恼、我厌倦……我呆瞪瞪地看着那一大堆作业,不明白中学里的老师为什么跟小学里的老师有那么大的差别!真的,我留恋小学生活,每当我被作业、测验、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就会想起培育我成长的小学。因为,那里有我金黄色的童年的梦——充满快乐的美丽的梦……
心灵小语
假期本应该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然而,许多孩子却怕过周末和节假日。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逼着他们在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之间疲于奔命。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育,真的能收到效果吗?
一个初二学生,在父母的教育下,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被他妈妈逼着“培优”,从没有过过周末。6年的时间,妈妈把他送进的“培优班”不下30个。即使上厕所,也被妈妈逼着背几个单词。由于精神压力过大,刚刚读初二的儿子,如今竟然变得白发苍苍。
当然,家长们也有他们自己的理由。
老师也是周末的“冷面杀手。”下面的案例一个典型的说明。
还没有放假,老师已经将假期安排得满满的,完全没有自己的“说话权”。“假期是老师和父母的!他们从来都不听我们的想法,只知道让我们读书,写作因为填鸭式的教育理念,即使取消了各类考试,但是只要有选拔人才的考评机制存在,孩子们就一定逃不掉“负”的。其实,“减负”、“减成绩”、“减知识”之间根本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减负不是让学生丢了书本、扔了分数,而是为了让孩子主动、灵活地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质量和综合能力。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思维和方式了。太多的家长和学校,毫不留情地挥舞着“望子成龙”、“升学率第一”、“文凭至上”的“爱心”大棒,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强迫孩子们依照自己的意图活下去。这样的方式强加给孩子太多东西,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好奇心,将天真无邪的孩于完全禁锢起来。要知道,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是兴趣,而必趣来源于孩子们对客观世界自主的感知和认识,对客观世界自主的感知和认识又应在自由和宽松的条件下正确引导。热爱自由原是人的天性,强行地压制,塑造的不过是一群毫无特色、身心疲惫、过早成熟的“小大人”罢了。据最近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暑期遭遇了四大“无奈”:上补习班成了主要任务,活动范围局限,缺少与父母的沟通,没有一起玩乐的伙伴。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笼中之鸟”,变得忧郁、自闭。
那么我们面对这样的假期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做好和父母的沟通,让父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比如希望能够多和父母聊聊天、和父母一起出去放松几天等。
其次,取得父母同意,和同学多多联系、交往。这样就可以防止自己一个人整天在家里无聊。
最后,在父母要求自己去上补习班的时候,依据自己的情况和父母协商分析是否有上的价值。
如果父母一定要自己上补习班的话,就选一个自己最有兴趣的科目。
这样做一是可以满足家长的心理,另外就是让自己真正学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