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因身心变化、性格养成及成长背景的差异,意志发展状况不一样,有一部分人存在着意志薄弱或过强的缺陷。一个明显意志薄弱的人,其心理表现是:遇事缺乏决断,模棱两可。遇到困难,绕道而行或知难而退。
有了心理矛盾会比一般人产生更多的情绪障碍和身心反应,如忧虑、灰心、焦躁、失眠、胸闷、缺乏食欲、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人生态度消极、只求无过、与世无争、思维迟钝和贫乏、社会行为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意志力。
比如有的年轻人才20岁就变得老成世故,大有看破红尘之态,这是未老先衰的心态,能慢慢消磨一个人的意志。
对这种情况来说,除了在认识上提高,了解坚强意志与自信心的重要性之外,可以运用以下三种心理训练法:
1.运用体育训练法:任何运动项目,都需要人坚强的意识力去达到。体育锻炼法可以培养人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的意志。《灌篮高手》之所以大受青睐,很大原因在于这个动画片满足了青少年锻炼自身意志力的心理需求。
2.运用成功和失败交替训练法:成功使人增强信心,有助于增强意志力量,失败使人丧失信心。家长、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成功和失败的情景,加以心理适应和自我锻炼。
3.运用自信和恒心训练法:青少年在自我训练中,可以有意志地鼓励、鞭策和约束自己,树立必胜的信心,向设置的目标坚定地冲刺,不断在实践中消除趋乐避苦、苟且偷安的惰性心理。
意志薄弱使人碌碌无为;意志过强使人独断专横。秦始皇是历史上最典型的意志过强的人物。一切重大决策以他个人意志为转移,说一不二,性格暴烈,情绪变幻莫测,苛政暴戾,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确,意志过强也是一种心理缺陷,专横霸道如果表现在一般人身上,其影响和危害尚不突出,而在有权势的人身上,则其危害非常严重,对于这种人可以有两种纠正法:
1.深化认识法:认识此种现象的危害性,通过自我认识、自我磨炼,不断纠偏扬正。只有这样,才能将自我的过分自信改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既自信又尊重他人。
2.自我反省法:采用写日记或临睡前三省自己心理行为的方法,扬长避短,改善不良的意志品质。林则徐为官清正,但他个性极强,动辄大动肝火,为了救国爱民,改正不足,他在卧室中高悬“制怒”的座右铭,并经常自省三思,取得很好的效果。
青少年不良的意志品质常见的表现有:惰性、冲动性、优柔寡断、缺乏恒心、依赖性强等。
惰性是一种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的精神状态,是青少年想要改正而又难以改正的一个问题。惰性的形式多样、轻重不一,如轻微的犹豫不决、极端的懒散拖延等。这种习性促使人产生内疚感、受挫感、困扰感和自我击败式的情绪,甚至使人理智衰退。任其发展,人的情绪性格会变坏变怪。青少年常感无力自拔,这主要是他们常想得多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
解决的方法有:
1.承认自己的惰性,不找借口。
2.从行为上约束自己,如多行动少空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我加压并努力完成;不原谅自己的偷懒,力争今日事今日毕;想到做到,勇于承担后果;养成规律的行为习惯,并利用同伴、日历、日程安排、备忘录等帮助提醒,以强化自己的意志行为。从认知和行为两个角度不断训练自己,可改惰性。
冲动性指青少年在其初中阶段,由于情绪的爆发性特征,表现出外在行为的冲动性和不可约束性,即自制力较低。这种冲动性还由于社会经历短,意气用事,导致对他人和社会的攻击性,甚至违纪和妨碍社会。事后青少年往往悔不该当初。解决的方法是:
1.遇事先思考,考虑周全后再做处理,遇到委屈时更应三思而后行。
2.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批评,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尤其是情绪冲动时,少做决策或延后决策。
优柔寡断指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面临选择时的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反复无常的情形。这种人缺乏自信,不敢承担选择的责任,有时迫于某种压力,则听天由命或凭运气行事,失去许多好机会。这种人一般成长环境中缺乏“自我”培养,凡事不是我要做什么事情,而是被要求去做什么事情。另外,父母、教师的要求有时缺乏一致性,评价缺少客观标准,这强化了学生拿不准的行为倾向。解决的方法为:
1.培养独立、果敢的个性,遇事不退缩,充分发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条件,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2.要理解有所得必有所失,不要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敢选择。
3.不断“充电”,学会科学决策,以减少心中的不安全感,避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形发生。
缺乏恒心即不能持之以恒,很多青少年常立志、立大志,却不能立长志、有长行。背外语单词、练健美、读世界名著,往往是开头热情十足,坚持不了两天便以鸣金收兵而告终,即俗话所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解决方法有:
1.树立明确目标,特别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会让人有行动的勇气和动力。
2.目标切实可行,并安排小步子进行,不断增强自信心。
3.培养兴趣。有的少年看动画片或课外书非常的专心,而上课却小动作太多,说明他对正规学习有抵触情绪,不感兴趣。
4.做事切忌拖拉。
5.对自己做的事,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自己一定会坚持到底,而不是虎头蛇尾。
依赖性强的青少年表现为,一是生活上依赖父母长辈,这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独生子女往往被当成“小太阳”,凡事被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上学放学接送,陪读,独立性没有得到培养。西方青年17岁便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在某些青少年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二是学习上依赖老师,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而是过分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学习主动性差,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一旦脱离教师便不知所措,这主要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有了依赖性,青少年凡事便没有了自己的主见,遇事不知怎么办才好。解决的方法:
1.家庭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存与发展训练,提高素质。
2.有意识地在生活中磨炼自己,争取机会锻炼自己。
3.培养自学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
参加夏令营能带来什么
86位上海少先队海岛吃苦夏令营的小营员们在团市委参加第一次预备会议时便先学会3句夏令营铭言——“太好了”、“我能行”、“请让我来帮助你”。他们认识到懂得吃苦才能体会快乐,心理健康的人心态是积极的。
因此当老师问“踩到牛粪怎么办?太阳晒黑怎么办”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太好了!”
尽管吃苦夏令营只有几天活动,但参加者均有所获益,也正是由于只有几天且大多是寓教于乐的活动,所以它不能代替真正意义上的吃苦。英国有一位学者,将独生子女送到我国河北某地农村过艰苦生活,目的是为了让她在艰苦的环境锻炼意志,接受考验;斯巴达是古希腊都城,在孩子生下后,斯巴达人就教他忍受饥饿、寒冷等肉体折磨,大冷天让孩子在房顶站立,炎热夏天训练孩子在烈日下奔跑、格斗,这种军事教育闻名一时,也使斯巴达人成为勇敢善战、骁勇剽悍的民族。让孩子从小知道吃苦的滋味,日本人、美国人的育儿方式也体现了这一精神。
我们的家长从小到大吃过不少苦头,怕自己的孩子生活中有缺憾、走弯路,于是采取包办代替的方式,几个大人围着“小太阳”转,帮孩子盛饭、洗碗、洗衣、叠被、打扫房间,甚至帮孩子做作业,邻居孩子有什么也一定要买什么给他,久而久之,孩子需要的一切都不费吹灰之力,形成了懒于动脑动手的习惯。遇到问题没有独立解决的能力,只有一个办法:去找爸爸妈妈。家长将什么都送给孩子,唯独吝啬将磨难这笔“财富”送给孩子,其实,青少年有一种自我动手、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不少家长忽视了它,无意中抹杀了它。有的家长在孩子参加完军训、公益劳动、远足、野营等活动后看见孩子瘦了点、黑了点,心疼得不得了,回到家里赶快进补,不用干一点儿活,待遇反而更上一个台阶。这比不送去吃苦还要糟糕。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会感到痛苦,但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都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家长除了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磨炼孩子的意志,让他们承担家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外,学校和教师更应转变教育观念,从智育第一转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还要改革中小学过死过严的管理制度和一灌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校和教师在行动上对学生有一种过度的安全保护心理,唯恐出了问题对家长不好交代,所以不敢让学生到比较艰苦的地方或险境中去,这就影响了学生独立生存能力的发展。教学只要求学生吃透教材,听从老师,很少有动手动脑的机会,这也影响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果有条件的话,尽可能选派素质较好的教师去进修、培训,尤其是参加心理学培训,在日常学习中更好地科学管理学生;请资深的心理学教师开设学生心理健康训练课,有针对性地让青少年坚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