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敢于慢下来,甚至停一停,敢于对高速和盲目的竞争说“不”。有的人会说,我也渴望慢活,但是担心自己一旦慢下来会失去一切,身边的人都在拼命加速前进,这个社会竞争又很激烈,而且我已经习惯什么事情都快快快了,我慢不下来……慢下来很需要勇气。确实,慢下来会失去一些东西,这种生活方式要求我们重新安排生活的优先级,需要我们对生活有所取舍。但是,有所选择,就会有所舍弃,同时也会有所收获。慢下来,并不会失去一切,它意味着你有更健康的身体、更积极饱满的情绪,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体悟、更全面的视野以及内心有更多的创造力。因为快速会迫使人们只能粗浅地接触事物表面。
王安忆在201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有一段发言:
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处在过程中,这大约可说是生活的本质,只是这过程越来越被划分成细小短促的目的,偷窃了我们对未来的观念。
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竞争难免会将你们放置在对比之中,影响自我评定。竞争还会将你们纳入所谓主流价值体系,这也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倒不是说要傲视社会,而是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类史只是一个阶段,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阶段里的阶段,所以,在我们可视的范围之外,实在有着更大的价值,而竞争会限制我们的参照物,在一时一地以内选择标准,决出胜负。而胜负的概念也是我们要警觉的,因为这里面已经潜藏着不公平,只是用措辞平衡了合法性。
我引用这段话并非表明我认为要避免竞争,在这个社会生存,竞争非常重要,但我要提醒自己和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在参与忙碌竞争的同时,问问自己,在我的生命中,我更看重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去平衡外界与内心?如何平衡忙碌和休闲?如何追逐与克制自己的欲望?如何面对即使努力竞争也收获无多的失落与不公?
学会无所事事的本领,我觉得这是慢生活的精髓。有无所事事本领的人更懂得享受慢生活,同时,精于慢生活的人必能够安心享受无所事事的状态。看到在上海闹市中一个小公园里,那些随意斜躺在草坪上、无所事事晒着太阳的人,我总是心生艳羡。长久以来,我对无所事事始终心存偏见与厌恶,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一旦无所事事我就抓狂。但是直到我自己开始放慢生活的步调,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我才知道能够安心享受无所事事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而我自己又是多么缺乏无所事事的能力。英国哲学家休谟说,幸福是一种合成物,它主要由三种成分构成,即有所作为、得到快乐和休息懒散。他说这三种成分绝不能少了其中任何一种,否则幸福的滋味就会被完全毁掉。这里讲的幸福就是一种生活的平衡,无所事事就是这样一种用来平衡忙碌与焦虑的方式,它会让心慢下来,更加轻松地活在当下,更加容易地找到自我存在感。
有本书叫《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里面记录了一个百老汇编剧的临终遗言,令我感慨万千。他的前半生纵情声色,放荡不羁,驰骋情场,应酬和派对是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直到突发心肌梗死,与死神擦肩的体验让他幡然清醒,出院后他开始了在乡间隐居的生活。
他说:“我竭力精简我的生活内容,坚定地拒绝以前感到难以说‘不’的所有事情,包括得罪朋友。我谢绝了所有应酬和物质享受,每天只做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我开始童心大发,兴致勃勃地玩弄起我儿子小时候玩的各种老式玩具,包括乐高积木和直升机、电动车,还玩院子里的各种昆虫。我也会度过一个个无所事事的下午,看树叶如何被秋风一片片吹起、飞扬、轻转、落地。在做这些毫无意义的事儿时,我享受到了过去从不知晓的因为单纯的体验而产生的巨大愉悦和满足感,丝毫不逊色于过去追求的种种感官享受。我从来都不知道,内心的平静带来的喜悦是那样真实而令人感动,那样直入心底,触动每一个细胞,那样令人陶醉和迷恋。我第一次懂得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所事事对我来说再也不意味着浪费时间了。看着窗外的树叶在每一阵微风中颤动,听着鸟儿的啾啾吟唱,仔细品味着空气的清冽和湿润,我感到自己真真切切地活在此时此刻,百分之百地为了自己在活着。我可以感觉到自己与世界之间最基本的联系,与自然的联系,与每一棵草和飞鸟的联系,与月亮和浮云的联系,明白了多数人对生活之理解的无聊和无可救药,更真切地感到了人来自尘土而归于尘土这一简单真理的美丽。”
这段话说得多好啊!慢下来,能够让我们学会与自己玩耍,让我们有时间感受大自然,让我们的感官变得敏感,会为一朵花开而喜悦,会为一声鸟叫而欣喜,会为品尝的每一口食物而心怀感恩。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书中提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他感慨道:“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里去啦?民歌小调中游手好闲的英雄,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里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从他的疑问中,我们不难看出亲近自然、悠闲生活是多么重要。慢下来,能够让我们的心静下来,不再受外界纷纷扰扰的世界所控制,不再随波逐流,让我们能够听见自己的心声,确定自己为了自己而活着。更重要的是,慢下来,会让我们重建被过快的速度割裂的、不同事物间的联系,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自然、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更好地看待人与自然、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一行禅师说,在柠檬树开花的时节,果实早已存在,只需要再多一个条件--时间。他还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我们要尊重生活、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万事万物发展的内在时间和节奏。美食需要时间慢慢去品味,美酒需要时间变醇厚,感情需要时间去经营,伤痛需要时间去治愈,理想需要时间去实现。只有当生命以它自在的韵律展开时,才见舒展与丰厚;只有当生命与时间共舞时,才见精彩地绽放。
“不努力”的生活姿态也很美
一、努力的我vs不努力的我
离职后,我四处旅行了三个月,再回到日常生活中,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不适应的阶段,把它说成痛苦的自我拉扯期也许更为恰当一些。曾经同时干两三份工作的自己,曾经为工作拼命、废寝忘食的自己,没有了朝九晚五的正式工作,每天不用上班,只是在家过着吃饭、睡觉、上网、看书、看电影、做家务、偶尔和朋友聚会的悠闲日子,感觉很不适应。就像一辆一直在高速奔跑的汽车忽然紧急刹车一样,不仅会出现刺耳的声音,还很危险。这种表面上显而易见的生活形态的转换虽然会造成不适应,但对于在农村、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来回穿梭生活,并能独自旅行的我来说,算不上挑战。我痛苦是因为发现了一个自己难以接受的事实:我既不想做老本行--与广告相关的工作,也不想转行做其他事情,我压根就不想做任何工作,我只想就这样一天天“好吃懒做”,
不努力地过下去。我被自己这样的想法吓了一大跳,受惊吓的程度可以用经历了“晴天霹雳”来形容。我不停地追问自己:“我怎么是个这么懒惰的人?我怎么成了自己曾经鄙视的那种人?”却没有答案。
看过几集日剧的人就会了解,有几句话日本人总挂在嘴边,像“我开动了!”“我回来了。”“您辛苦了!”最常听到的是这句:“那么,请加油吧!”或者“我会努力的!”多年来,在我和别人的谈话中,“努力”和“加油”这两个词汇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上班的时候,老板赞扬或者批评我时,我会说:“我会努力的。”和老爸或者亲近的朋友聊自己的工作时,我也会说:“我会加油的。”同事、朋友和我倾诉自己遇到的困难和烦恼时,我也会说,“那么,请加油吧!”或者“那要好好努力哦。”“努力”和“加油”一直都是我的人生信条,我也一直在过着“努力”的生活,念书时努力学习,争取考“第一名”;工作时奋力工作,争取做到最好。
而今,自己不仅生活不努力,而且连“想努力”都没有,我成了自己鄙视的那类“好吃懒做”“一点都不努力的人”。都说“不要让未来的自己鄙视现在的自己”,而我则是“现在的自己不停地、深深地鄙视现在的自己”。前者是一种延迟的反应、后悔的感觉,后者则是分分秒秒的自我厌恶。这两种感觉都不好,后者更甚,因为那种不好的感觉不是以后才会出现,而是就在此时此刻,如影随形,无处遁逃。
我不断地告诉自己:你应该努力,你必须努力。我想逼迫自己重新找份工作,认真上班,但我的内心就是不想努力,就想过着不努力的日子。于是我一边鄙视自己,一边逼迫自己,还一边继续不努力地生活。好在我当初因为太忙、没太多时间消费而存了几万块钱,过“不努力”的日子时我也没有大手大脚乱花钱,所以日常生活一直都没有问题,并未出现经济危机,这也许是当时唯一让自己欣慰的事。
任何人,不接受自己就无法真正快乐。跟自己无法好好相处的人,跟外部的世界也不能好好相处。所以那段时间深陷在不接纳自己、鄙视自己、在自我拉扯中的我过着在外人看来相当惬意悠闲的日子,其实我并不快乐,对这个世界也常常怀有不满和敌意。
二、做“不努力”的自己也可以
有一天,我在平常慢跑的大学操场上跑步。当天我比自己之前预定的5000米的目标少跑了1000米,我感觉自己很累,如果我当时逼着自己再跑1000米,是可以实现目标的,但是我想我又不是参加比赛,为什么非要每次抱着实现目标的心理,逼着自己和自己赛跑呢?于是就停下来,慢慢走在回去的林荫大道上。那天天气很好,虽然已经是初冬季节了,但是,路边常绿的香樟树依然高大挺拔,绿意盎然,散发出樟树特有的清香气息;树上有几只小小的麻雀,在蹦蹦跳跳,欢呼雀跃;花坛边一枝粉色的玫瑰静静地独自盛开,鲜艳动人;三三两两的学生抱着书和旁边的同学说说笑笑地从我身边走过。我的心里忽然有一个声音出现:不想努力那就不努力好了,等想努力的时候再努力,我要从现在开始去感受单纯活着的美好,快乐地不努力地生活。
因为这个声音的出现,我不再鄙视自己,不再进行自我拉扯和纠结,终于接纳了“好吃懒做”“不努力”的自己,安心过好没有工作要做的日子,努力学习去过一种不努力的日子。每天早上从容地醒来,拉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来。打开窗,深深地呼吸,感受新鲜空气的美好。接着给自己做早餐,细嚼慢咽每一口食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坐在沙发上看喜欢的小说,细致地给花草浇水,去绿树环绕的公园慢跑,跟爱的人在一起放松地相处、彼此陪伴,跟好朋友见面、聊天、喝茶……
后来,看过根据真实故事为蓝本拍摄的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后,关于“做不努力的自己也可以”这一点,我体会得更深了。
毫不卖座的漫画家小晴嫁给干夫五年了。小晴是一个神经大条、有点懒散的妻子,因为丈夫的支持,她在家画着喜欢的漫画。在某网络公司上班的干夫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每天都过着重复不变的生活,早起做便当,按照不同日期搭配便当里的奶酪,系领带,扔垃圾,挤电车上班,挨上司的骂,听电话里客户的抱怨。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丈夫得了抑郁症。为了让丈夫尽快恢复健康,小晴以离婚要挟干夫辞职休养。干夫辞职后,两人失去了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他们在对抗抑郁症的过程中相互扶持,收获了从前遗失的快乐与幸福,两人自身也有了成长,丈夫走出了抑郁症,小晴成了著名的漫画家。
电影中有非常多的场景和对话打动了我:
丈夫辞职后,小晴在日记本上写下:“我才不努力呢!”
小晴与正在遭受离婚之痛的女友见面聊天,女友说:“我要努力啊。”
小晴微笑着说:“如果痛苦,就别努力了,保持平常心就好。”
小晴和丈夫讨论暑假作业。
丈夫:“现在是人生的暑假吧。小时候,暑假作业都是按计划完成的。”
妻子:“我就从没按时交过。”
丈夫:“我猜就是,但现在我连小孩子都不如了……”
妻子:“放假时,休息就是作业。”
抑郁症在本片中被称为“心灵感冒”。得了这种感冒的丈夫干夫常常失眠,腰酸背痛,不能坐电车,不能用电话,不能煮饭,不能与人正常地交流,甚至一度想自杀。妻子小晴用始终如一的接纳和陪伴以及这种“不努力”的生活态度对丈夫进行了心灵疗愈。
其实所说“不努力”,指的并不是真的不用努力,而是指不强求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不要给自己太多负担,施加太多压力,也不要不停地找事情做逼迫自己前进,忽视内心的不满与痛苦,而要真实地活着,全然接纳自己,哪怕那是个不努力的自己,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不那么美好的东西,顺其自然地生活。
电影中他们这种“不努力”的生活态度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细节里。
平摊四肢在榻榻米上享受午后的慵懒阳光。
伸开双臂,迎接早春的樱花雪。
从有气泡的古董玻璃瓶中嗅到江户时代的古典气息。
将变色龙和乌龟当宠物养,与变色龙一起坐在屋檐下倾听风拨动风铃的响声,或者像乌龟一样缓慢地思考人生。
他们不是快速地努力前进,而是慢下来,享受当下生活的美好,享受生活的真实与内心的纯真。
一直以来,我都习惯了努力地生活,努力地追求完美。这努力里头包含着一种深层的恐惧:如果我不努力,我就什么都得不到;如果我不努力,我连仅有的都会失去。所以我必须得努力,不管我愿不愿意,喜不喜欢,我都必须努力。从这种自我告诫的努力中滋生出很多压力,这种压力推动的生活让我收获了很多,实现了不少奋斗目标,但是同时它也让我疲惫不堪,失去了真实活着的感觉,那些真实、美好的刹那及快乐。由于一直过分苛求努力,我极度疲累的心发出了“让我停下来休息一下”的呐喊,庆幸的是,我放下了恐惧,也接纳了另一个不想努力的自己,并且开始努力学习这种“不那么努力”的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三、活着的姿态本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