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绥
古今关于黄河的赞颂,多集中于黄河对中华文明的哺育,黄河的雄伟壮丽诸方面,成公绥的《大河赋》也不例外。从赋作格调看,疑作于作者创作的早期阶段。
览百川之宏壮兮,莫尚美于黄河[1]。潜昆仑之峻极兮[2],出积石之嵯峨[3]。登龙门而南游兮[4],拂华阴与曲阿[5]。凌砥柱而激湍兮[6],逾洛汭而扬波[7]。体委蛇于后土兮[8],配灵汉于穹苍[9]。贯中夏之畿甸兮[10],经朔狄之遐荒[11]。历二周之北境兮[12],流三晋之南乡[13]。秦自西而启壤兮[14],齐据东而画疆[15]。
殷徒涉而求固[16],卫迁济而遂强[17]。赵决流而却魏[18],嬴引沟而灭梁[19]。思先哲之攸叹[20],何水德之难量[21]!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五九,中华书局,1958年)
[1]尚:超过。
[2]昆仑:山名,在西藏、新疆和青海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是我国黄河、长江发源之处。峻极:高峻,陡峭。
[3]积石:山名,即阿尼玛卿山。在青海东南部,延伸至甘肃南部边境。为昆仑山脉中支,黄河绕流东南侧。《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嵯(cuō)峨(é):山势高峻。
[4]龙门:即禹门口。在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故名。《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传说夏禹治水时,凿开龙门,使黄河通过。
[5]拂:轻轻擦过。华阴:华山之北。曲阿:本意为屋子的曲角,这里指山的拐角弯曲处。
[6]凌:上,登上。砥柱:古山名,又称厎柱山、三门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当黄河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也作底柱。《尚书·禹贡》:”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
[7]逾:跨越。洛汭(ruì):洛水入黄河处。旧在河南巩县,今在汜水县西北。《尚书·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汭,河流会合或弯曲的地方。
[8]委(wēi)蛇(yí):绵延屈曲貌。后土:对大地的尊称。
[9]灵汉:指天河,银河。穹苍:天空,天。
[10]贯:通过。中夏:中原地区。畿甸:指京城地区。
[11]朔狄:指北狄,北方少数民族。朔,北方。遐荒:边远荒僻的地方。
[12]二周:指西周、东周。西周都镐京,东周都洛邑,黄河均流经其北。
[13]三晋:战国时赵、魏、韩三国,因三国系春秋时的晋国一分为三,故称三晋。
[14]”秦自“句:秦从黄河西部起而开拓疆域。启壤:开拓疆域。
[15]”齐据“句:齐国占据黄河东部而划定封疆。
[16]”殷徒“句:商时盘庚渡过黄河迁都于殷使江山得到稳固。殷商至盘庚时,王室衰乱,殷王盘庚率众自奄(今山东曲阜市)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商得以复兴。见《史记·殷本纪》。
[17]”卫迁“句:卫国渡河迁徙后变得强盛起来。《左传·闵公二年》载狄灭卫,僖公二年齐桓公率诸侯城楚丘而封卫。
[18]”赵决“句:赵国决开黄河,迫使进攻的魏军撤退。《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十八年:”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之,兵去。“
[19]”嬴引“句:秦人为嬴姓,指秦军开沟引黄河水淹大梁而灭魏国一事。《史记·魏世家》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20]先哲:古时圣贤,先世的贤人。攸:所。
[21]水德:指黄河水之性。难量:难以估量。
评
本篇是赞颂黄河的咏物抒情小赋,从三个层次进行描写。
第一层从开头到”配灵汉于穹苍“,描写黄河雄伟壮丽的形象。首句突兀而起,与百川对比,突出黄河的美丽雄壮,总括全篇。接着以黄河的发源流向为顺序,用峻极的昆仑,嵯峨的积石等,来烘托黄河的源远流长。最后又以大地与天空为背景,进一步描写黄河的宏伟气势。总之,这一层紧扣黄河特点来写,从大处着笔,写得气势磅礴,作者对黄河的感情不言而喻。
黄河不仅以她的雄伟壮丽著称于世,更为重要的是,黄河还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因此第二层从”贯中夏之畿甸兮“到”嬴引沟而灭梁“,紧扣中华民族的历史来赞美黄河:先从空间写她不但贯穿华夏之中原,而且还经由北狄荒远的边境。再写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黄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后盾,同时又是中国历史的见证。
由以上对黄河的描写,对黄河作用的回顾,自然转入第三层,直抒胸臆,以赞叹黄河作结。
全赋篇幅短小,却以小篇幅写大题材。空间上西起昆仑,东至大海,时间上自殷商复兴,下迄秦朝统一,写出了黄河雄奇瑰丽、气势宏伟的特点。”潜昆仑“以下十二句,每句都以一个动词领起,不但用词准确,且一气贯之,文势正如黄河一样,滚滚滔滔,一泻千里,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本篇所写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感情与古今其他歌颂黄河的作品差别不大。作者用百馀字就将黄河的特点、中华儿女对黄河的赞美之情铺叙开来,语言简洁,概括性强。这是本篇的最大特点。
(延娟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