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16500000000028

第28章 对孩子无休止的欲望说“不”(1)

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特征,但过多的欲望,无止境的奢求,往往会导致人们犯错,这是一条更古不变的真理。欲望定论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也同样适用,他们的心里同样有自己的美好愿望和需求,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塑造他们健康的人生观,就一定要遏制孩子不合理和无止境的欲望,让他们懂得什么才是应该得到和拥有的,从而培养他们美好的人生观。

1.什么东西都想要

记得小时候,家庭生活远没有现在的人们优越,那时看到柜台里的糖果、点心馋的忍不住流口水,非常想让妈妈给买。可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所以多数家长都选择拒绝孩子的这一愿望。因此商场里时常看到有些孩子为了要一颗糖,而躺在地上大哭。

现今,可大不一样了。经济条件好了,哪个家长还会拒绝孩子的这一小小要求呢?为了孩子的成长,每个家长都尽量满足孩子们的合理要求,尽量不让孩子失望。然而有些孩子就是抓住了家长的这一心理,见到什么都想要,一旦大人带着他逛商场、超市的时候,看见好吃的、好玩意不管有用没用,家里有还是没有,没有他不想要的,一旦家长拒绝,就撒泼打滚,引得购物的人们议论纷纷,不知所以。

丹丹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板,生意非常红火;妈妈作为专职太太照顾全家的生活。爸爸妈妈就丹丹这么一个女儿,而且家里又不缺钱花,所以对丹丹的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可是最近,妈妈越来越发现,丹丹有点过分,每次逛商场或超市时,她总是见到什么就要什么。起先,妈妈看到有些东西丹丹没有,觉得女儿喜欢就买吧,可是丹丹却越发来劲,明明家里同一个品牌,同一个口味的薯片还没有开封,她却偏偏还要买一个,学习用品、玩具、衣物就更不用说了,把她的卧室塞得慢慢的。

然而,她就是不满足,有一次,竟然在妈妈看首饰的时候,她指着一条价值不菲的钻石项链,说什么都要买。妈妈告诉她,“这个不是小孩带的东西。等丹丹长大了,妈妈给买。”可她就是不依不饶,还赖在地上,撒泼打滚,好说歹说都不行。商场的顾客都围了过来,气得妈妈脸上都变了色。最后,还是售货员阿姨解了围,告诉丹丹这个项链她们不能卖给小孩,才哄着丹丹离开了珠宝柜台。

丹丹这一行为,让妈妈颇感生气。晚上本想跟老公说说,让老公管教一下丹丹,没想到,老公听了,哈哈大笑,“女孩子啊,都是这样,从小就爱臭美。没什么的,不必太在意了。她要是真喜欢,如果确实不错,有升值价值,买就买了,留着她长大了带。”

这一晚,妈妈翻来覆去睡不着。心想,在也不能这样宠着孩子了,不然她长大了,老是见什么都想要,可怎么办啊?

看到丹丹的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部名为《天生购物狂》中,那个叫芳芳的购物狂,到处买东西,见到什么都要,结果债台高筑,最后不得不找心理医生纠正治疗。这种见什么都想要的毛病,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给我综合症”。就是指一种以不断地、坚持不懈地要求越来越多的东西为特征的行为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孩子喜欢乱要东西。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经济主导着各个领域,电视和广告越来越激发孩子对物质的欲望,用购买商品带给他们欢乐。使孩子不可避免的患上这一“病症”。

作为家长,无论你是否有钱,都不希望孩子如此肆无忌惮地购物,怕孩子养成这样的不良习惯,对他以后的生活和人格都有不良的影响。

购物慎重考虑,学会创造生活

对于孩子什么都要的这一“顽症”,作为家长不要为此着急,也不要设想的过多、过坏。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为教育和纠正孩子的这一不良习惯。

在带孩子购物的时候,家长要有计划,慎重考虑每一件要买的商品。看看是否真的有用。对没有价值的或者暂时用不着的东西,不管它是否正在促销,都不要购买。让孩子一开始就知道,购买每一件商品都应慎重考虑,不能随心所欲。

不管家长是否有钱,都必须向孩子强调,拥有很多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拥有快乐。而且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有些东西是毫无价值的,根本不值得购买。让孩子理解这两点,会树立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帮助他们日后成为理智的消费者和自律节俭的人。

为了避免孩子疯狂购物的倾向,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购物场所,不要让孩子体会购物者的兴奋与疯狂。尽量少看电视里关于儿童物品的广告,以免引起他的购物欲望。要给孩子安排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比如,打扫房间、浇花,让他从小学会创造生活,懂得劳动所得的来之不易。家庭的财富都是靠劳动积累的,不能随意抛洒。

断然坚决制止,解释拒购原因

大多数孩子在自己的购物欲望遭到拒绝的时候,都会像前面故事里的丹丹那样,大哭大闹。这是他们欲望受阻的必然表现。大多数家长遇见这种情况都会非常紧张,不知所措。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为了可能值不了几个钱的东西,大哭大叫,引来其他人的关注,不仅觉得有失父母脸面,更觉得这样对孩子可能有点过分。正是这种心态,造就了孩子见什么都想要,不给就哭的不良习性。

所以,不管在什么地方,孩子发生这样的情形,父母都要置之不理,千万不要心软,妥协。耐心地向他解释,这个东西为什么不买,比如说“家里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咱们不用再买个同样的了。”或“油炸食品对健康不利,咱们还是回家自己做。”

如果孩子不听劝说,还要坚持己见。家长可以断然拒绝,告诉他“不买”。要是他还纠缠不清,哭闹不止,家长可以假装生气走开,“你一个人在这里闹吧,我走了。”然后躲在一个孩子观察不到的地方,观察孩子的举动。通常孩子看见爸爸妈妈确实不买账,而且转身离去,都会紧张害怕地追随父母而去,而不再哭闹下去。

注意理智购物,为孩子做榜样

其实孩子胡乱要东西,很多是受父母影响。现在社会人们的压力都很大,很多工作忙碌的人把购物当成一种发泄,再加上商家众多的打折促销等刺激消费活动,造成不理智购物的现象颇为严重。孩子见到什么都想要,正是受到父母这种购物倾向的诱导,造成了购物行为的错觉,形成无休止的购物欲望。

为了避免孩子养成这样的不良行为,更好地树立孩子的价值观念。作为家长一定要从我做起,注意理财,理性购物。为孩子做好榜样,从小就要教育孩子的价值观念,让他形成正确的购物和消费理念,拥有健全、健康的人格。

2.对钱永远没够

“对钱永远没够”,乍听起来好像不太懂得它的含义。其实仔细琢磨我们不难发现,那其实就是一种对钱的占有欲,说白了,就是我们常说的守财奴——“抠门”。

听到守财奴,不禁让人想起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妮·葛朗台》。书中那个嗜钱如命和极端吝啬的老葛朗台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深入人心。我们暂不讨论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是否真的是为了表现葛朗台的吝啬,但从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的确让读者感受到了“吝啬”的真谛,一个贪婪敛财的卑劣化身,令人生厌。因此也成为教育孩子的典范。

但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氛围、所受教育不同,因此对金钱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而对金钱的这一态度,也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理财习惯,而理财习惯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健全理财人格。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对金钱的态度已成为家长的一门必修课。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康就和现在那些大手大脚的孩子不一样,从小就对钱很在意,从来不舍得花钱。有些人要问了,肯定是小康家庭困难,父母收入不多,才教育孩子从小懂得节省。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小康的家庭非但生活不困难,而且还很富有。爸爸妈妈经营着一家非常大的公司,就连小康上的也是昂贵的私立学校,而且平时每月都给孩子为数不少的零用钱。可是小康就是舍不得花,一毛一毛的攒起来,把几个小存钱盒都装得满满的,而且几乎每天都要把这些钱拿出来数数,家里人都笑称他是个小葛朗台。

再过几天就是妈妈的生日了,爸爸忙着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这天吃饭完,爸爸看到小康又不声不响地回到自己的卧室,打开他的那几个“金库”,开始数钱,那认真的样子不禁让爸爸哑然失笑,忽然爸爸一个主意计上心来。

爸爸悄悄走到小康的面前,“呦,儿子你都攒这么多钱了?让爸爸看看你有多少钱了?”

这一问可不要紧,吓得小康就像遇到了强盗一样,赶紧用手捂住桌子上的钱罐,“没有多少!”

爸爸没想到儿子对钱这么重视,乐出了声,“哈哈!”然后一本正经地对小康说,“儿子,爸爸跟你商量点事,你看后天就是妈妈的生日了,咱们爷俩给她买点什么好呢?”

“妈妈不是喜欢首饰吗,”小康这时才将手慢慢从钱罐上拿开,“您就给我妈买条项链吧!”

“嗯,我看可以。”爸爸说着目光转向了桌子上的钱罐,“可是妈妈喜欢的项链有点贵,爸爸现在没有这么多钱,你能不能赞助爸爸点儿,也算是对妈妈的一片孝心。”

这原本是爸爸有意试探小康的话,在小康耳朵里简直就是炸雷,“那可不行!我的钱我自己都不舍得花!”说完又赶紧抱起那些钱罐,匆忙地放进自己的抽屉,好像生怕爸爸抢走一样。

晚上,爸爸把这件事情像笑话一样说给妈妈听,妈妈听后不禁皱起了眉头,“咱们平时还真的没有注意小康这样吝啬,孩子不乱花钱是好事,但是如果孩子除了钱以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成了守财奴,那对孩子的将来可不好啊!”

妈妈的一番话让爸爸也恍然醒悟,感觉他们平时在孩子如何理财方面的教育不够。于是夫妻二人开始筹划对小康的理财教育。

要说这吝啬的孩子,还真不止小康一个,还在幼儿的园西西竟然也是个天生的小守财奴。

西西爱才可是家里出了名的,才1岁的时候就知道钱了,人家当年周岁抓周的时候,面对这满桌子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全都无动于衷,毫不犹豫,一伸手就将那红红的百元大钞抓在了手里,而且谁要都不给,爷爷奶奶都说这孩子以后准是个挣大钱的料。

家里人谁也没想到,从此以后西西好像真的和钱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见到钱都两眼放光,偶尔看到桌子上有些一元、一角的硬币,就伸着小手抓,抓不到还要请爸爸妈妈帮忙。弄得爸爸妈妈啼笑皆非。妈妈看到西西这么爱钱,喜出望外,还特意给她买了个存钱罐,让她把那些零钱存起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西西的那个存钱罐已经很沉了,但她对此并不满足。

除了攒钱,西西还特别喜欢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众多的亲戚都会给她“压岁钱”,每当拿到压岁钱的时候,西西就感觉比吃了蜜还甜。所以每到过年,西西总是主动给亲朋好友拜年,以求她们的钱财。

这不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西西早早的就编好了压岁歌,一进爷爷奶奶的家门,就大声喊起来,“新年到,乐开怀;西西给爷爷奶奶来拜年;恭喜全家发大财,大红包拿过来!”逗得全家人开怀大笑,当然免不了纷纷给西西掏红包。

这时,正好叔叔的一个外国朋友到家中做客,并给爷爷奶奶拜年。西西一看到来了个陌生的叔叔,心想这回又有得红包的机会了,于是主动像那位叔叔拜年。由于叔叔对中国传统春节给小孩子红包礼仪不太了解,所以只是一个劲的感谢,并夸西西有礼貌,但却没有任何举动。

西西看着洋叔叔无动于衷,终于忍不住了,“叔叔,我给你拜年,你还没给红包呢?”

“红包?红包是什么?”洋叔叔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问叔叔。叔叔被西西这一举动弄得很尴尬,但又不能不解释,就含糊地说就是“礼物”。洋叔叔“恍然大悟”,赶紧从包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玩具,递给西西,“光顾说话,我差点忘了。”

西西看到洋叔叔并没有给钱,而是玩具,就解释到,“我不要玩具,你应该给我压岁钱。”“西西不许没有礼貌!”妈妈赶忙上前制止西西的行为,并把她带到了一边。家里人也赶紧说些别的避过了这个敏感的话茬。好在这位洋叔叔的中文不是很好,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混了过去。

但这件事却对西西的妈妈有所触动,她没有想到孩子由于爱钱,竟然向别人所要,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正这一不良习惯呢?妈妈陷入了沉思。

其实作为家长对孩子爱钱这一举动不要大惊小怪,因为每个孩子的“财商”和对金钱的看法都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喜欢挥霍无度,而另一些孩子则会一分也舍不得花,把那些平日父母给的零用钱统统存起来。为此父母要针对孩子的理财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摆脱金钱束缚,正确引导帮助

金钱是当今世界的敏感话题,在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里,孩子面对太过丰富和充满诱惑的物质,产生了对金钱的渴望和无尽的要求,怎样正确、合理地安排和运用这些金钱,对于孩子的未来人生观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为当今社会的家长对孩子的理财理念也是相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