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分享、谦让礼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美德。当妈妈无视别的孩子眼巴巴地等在秋千旁边,自顾自地让自己的孩子长时间地坐在秋千上,已然把这种美德丢在了爪哇国。出于爱孩子的慈母之心,让自己的孩子多玩一会,可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自私的妈妈必然教育出自私的孩子,今天孩子可以为了多玩一会而不把秋千让给别人,明天孩子就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不顾别人的利益,甚至是妈妈的利益。
在孩子心中埋下自私的种子,将来就会自食恶果,培养出自私、冷漠的孩子,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同时也害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
所以,缺乏爱心的教育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妈妈一定不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智商高、能力强却不愿分享、不懂关爱、自私冷漠的人。因此,让妈妈都来做有心人,从小给予孩子爱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分享的人。
【案例回放】
星期天,婷婷的家里来了一位小客人莹莹,只是刚巧妈妈带着婷婷出去买东西了。这样莹莹就没有玩伴,于是婷婷的爸爸只好拿出她的一些玩具来招待这位小客人。让这位小客人能够自己玩一玩。过了一会儿,妈妈买完了东西,就带着婷婷回家了,婷婷一进门,就看见自己最喜爱的那个小洋绒娃娃正在莹莹的手上拿着,不知怎么着的非常生气,冲过去就从莹莹手里把娃娃给抢了过来:“这是我的,你不可以玩我的东西。”这时候婷婷的妈妈见此情景,赶紧拉住婷婷的小手好言相劝:“婷婷,你应该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不可以这么小气。”说着又从房间里拿出另一个娃娃给莹莹玩,但是却被婷婷狂怒地打掉在地上了,哭叫着说非要刚才那个小洋绒娃娃。面对婷婷如此小气的行为,妈妈终于失去耐心,把她打了一顿。
其实,婷婷的妈妈尽管把婷婷给打了一顿,但是并不会把婷婷的这个坏习惯给打走,没有对婷婷进行正确的教导,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婷婷还是不会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
【妈妈这样做】
与人分享不是自发的。小孩子不肯与人分享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多孩子常常认为凡是她能够得到的东西都是属于她的。妈妈要帮助孩子学会分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要让孩子明白分享的意义。
要让孩子知道一份快乐,与别人分享就会多出一份快乐。而愿意与人分享的孩子更加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孩子就会感到轻松快乐,而不懂得分享的人不善于关心别人,也不会得到大家的关心。
(2)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
孩子思考的方式都是从自己出发,妈妈要帮助孩子多区分一下,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别人的想法,自己的想法会与别人的想法不一样,自己想做的事,别人可能不想做等等。帮助孩子分清自己和别人,帮助孩子了解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一样,不能强迫别人和自己玩。孩子只有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克服“自我中心”,才能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少一些矛盾,多一点和谐,获得与人分享的快乐。
(3)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当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人一起分享的时候,要首先放弃不必要的焦虑心情。要明白,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独立意识的觉醒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作为妈妈,首先应当喜悦地接纳这一事实。对“占有”的意识增强的同时,他的语言能力又没有发展到他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这个时候强迫他去和别人“分享”多半会遭到大哭和抵抗。
当孩子发生抵抗时,妈妈不要把目光盯在诸如“他怎么变成这样?”“这么自私长大之后怎么和人相处?”之类的问题,那样除了带给自己焦虑之外于事无补。妈妈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情况也许没有你设想的那么糟糕。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你在试图理解他,这样才会给以后的疏导创造良好的氛围。
其实妈妈在分享的问题上,只要孩子有一点表现,就要加以表扬,一次小小的进步就大力表扬,让他喜悦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可以让妈妈如此快乐。这样他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会很容易回想起妈妈上次的反应,也会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
(4)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从孩子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孩子渐渐长大了,在餐桌上,可让他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孩子给爸爸妈妈拿东西;教孩子给客人让座,让孩子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品尝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5)用交换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分享。
许多孩子在公共场合或者幼儿园里玩耍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独霸所有的东西。事实上,孩子的这种行为和想法都是不好的。但是,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评孩子,则反而会产生负作用。
6.妈妈要善待孩子的“问题朋友”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交到优秀的朋友,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自己的孩子经常和一些成绩不好、习惯糟糕的孩子交往。妈妈怕孩子和这些朋友交往,学会很多坏的东西,于是试图用各种方式阻止孩子与这些坏朋友来往。如:搬家,给孩子转校等,可是没过多久,孩子在新的地方又结识了很多新的坏朋友。妈妈此时往往是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作为一个社会人,没有朋友的人生注定是孤寂和痛苦的。所以培根说:“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生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好孩子交朋友,在良好的朋友圈子里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身边玩伴的行为习惯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现在的妈妈几乎都只有一个孩子,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过程可以重复,而结果大家都希望只看到一个,那就是成功。所以,很多妈妈担忧、焦虑甚至手足无措,生怕教不好孩子,不能给他一个成功的人生。
在对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i0万多名9岁至14岁的孩子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中,当涉及“你对妈妈和家庭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时,尽管这些孩子的肤色、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各异,来自不同的地区、民族和阶层,但对妈妈的不满和要求竞大同小异。儿童对妈妈和家庭提出了10条重要要求,其中之一是: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妈妈和家人要表示欢迎。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妈妈生怕自己的孩子染上一些不良风气,所以坚决阻止自己的孩子与那些“问题孩子”交往。这里所谓的问题”,包括作风上,也包括行为上,甚至包括学习方面。
其实,表现有偏差的孩子(所谓的“问题孩子”)并不一定有多坏,未成年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做法是难免的。问题孩子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犯过失并非出于恶意,他最需要理解和帮助。假如自己的孩子交上了问题朋友,也没必要过分担忧,甚至阻止交往,这样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妈妈应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分析朋友身上的优缺点,懂得哪些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哪些是绝对不可模仿。这样孩子就有了更强的“抵抗力”,不会轻易被‘‘感染”。然后,让你的孩子指出朋友的不足,劝其改正,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回放】
案例一
亮亮的妈妈中午回家,打开家门,突然发现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正和两个同学“大吃大喝”,碗筷摆了满满一桌,亮亮一看是妈妈回来了,急忙站起来,叫了声:“妈!”可能是被眼前的场景给惊着了,面对亮亮的招呼,妈妈并没有应声,此时,另外两个同学也站了起来,叫了声:“阿姨,您回来了!”
亮亮的妈妈只顾着生气去了,对这两个孩子也是一声没吭,看都没看就径直走进屋里,砰地关上门,半天也没出来。吓得孩子和两个小伙伴慌忙溜走了。到了晚上,孩子回到家,没有吃晚饭。尽管妈妈轮番相劝,亮亮还是滴水未进,而且一连几天食欲大减,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没有笑容……这下妈妈着了急,只得拿出“秘方”——将亮亮平时最爱吃的食品摆满桌子,可还是没有调动亮亮的兴趣。问孩子为什么,亮亮只是说,妈妈那天没有用礼貌去对待自己的朋友,让他在朋友面前难堪!听完亮亮的回答,亮亮的妈妈开始不舒服了,小小孩子就学着大人那样吃吃喝喝,当时自己还哪有心情去礼貌!
案例二
上初二的小华,今年14岁,以前都很听妈妈的话,从来不让妈妈担心,而且成绩也不错。可如今,他居然开始厌学,甚至还不想上学了。这下可让小华的妈妈着急了。孩子这突如起来的转变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自上学期小华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一起玩耍后,学习成绩就下降了,而且开始厌学。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学习上。面对这个情况小华的妈妈很担心,不想让儿子接触那些人,但是儿子对此非常排斥。说重了,怕孩子有逆反心理,做出什么偏激的事来;但说轻了也不行,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小华的妈妈对此感到很烦恼,陷入了一种既想保护儿子又想让他自己作决定的两难处境。
【妈妈这样做】
联合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的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就含有正确交友的意思在里面。交友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一个孩子一旦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等长大了再让他去交友就困难了。因此,对特别害羞或有交友障碍的孩子,妈妈应该在孩子交友上多花时间和精力,可以多组织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比如体育运动、歌舞表演等。
但如果孩子交到坏朋友该怎么办呢?可以用下面一些方法进行引导。
(1)提早教给孩子正确选择伙伴的方法。
许多妈妈的神经都过于大条,对孩子的关注过于松懈,所以就往往要等到发现孩子结交了“坏”伙伴,等到他变得神神秘秘的时候,妈妈才开始手忙脚乱如临大敌般地制止。如果能防患于未然,一切就会简单得多。应提早教给孩子怎样和伙伴相处,讨论他的需求和困惑,不要等到危险信号出现了才仓促“应战”。
(2)不要给孩子施加交往压力。
在孩子的交际圈里,妈妈不必急于让孩子获得广泛认同,即使你感觉到他是多么孤独。同时,把自己的家营造成一个快乐的场所,而不只是一个休息的地方。当孩子遭遇到成长中的黑暗时刻,就会想到这个安全温暖的地方。
(3)如何和孩子交流交友问题。
当妈妈发现孩子交友出现问题时,妈妈应该好好找孩子谈谈,而不要只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和小伙伴断绝来往。青少年面对这种情况时通常会说,妈妈是小题大做,神经过敏。但是,如果你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冷静下来,并把你的意思充分表达清楚,他们最终是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4)别用打骂方式逼孩子“绝交”。
当妈妈自己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遇到挫折,这时可以找个“第三者”做说服工作,但这个“第三者”一定是妈妈和孩子都信任的人。妈妈找的这个做说服工作的“第三者”,一定要更强势,能够“震住”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轻松和被保护,愿意听“第三者”的话。
当然了,妈妈也不要过于担忧孩子交到“坏朋友”,毕竟大人看待孩子是过于片面的,也许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他的这个“问题朋友”,可能会发现事情远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即便是要帮助孩子远离这些“问题朋友”,慢慢也不要太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慢慢攻破孩子的防线,让他接受你的想法。如此一来,慢慢既帮助孩子处理了“问题朋友”,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也不会得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