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智慧全集
16503000000038

第38章 军争篇(5)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隋唐时期两国友好关系有很大发展。至元代,由于忽必烈东侵日本,两国关系受到影响,但民间的交往一直未尝中断。及至元末明初,日本内部分为南朝和北朝,经历50多年的战乱。当时日本国王良怀(日史籍作怀艮即怀良亲王)不时入寇山东温台等地,而一些日本溃兵、败将以及失去生产手段的浪人流亡到中国海域的海岛上,与中国境内的海寇、奸商勾结,不断侵扰和掠夺中国沿海地区。明廷称之为“倭寇”。中国江浙闽一带,元末群雄张士诚、方国珍、陈国定不少旧部于败亡之后啸聚海岛,专以劫掠为生,也很容易被倭寇所利用。明初严禁沿海居民出海。后来海禁渐弛,海外贸易有所发展,遂有奸商通倭走私,地方官吏与之沆瀣一气,亦使倭患滋甚。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代,由于海禁得力,倭寇很难得逞。明中叶以后,沿海防务逐渐空虚,许多海禁卫所严重缺员,甚至完全丧失作战能力。至明嘉靖年间,为抵御俺答对京师的威胁,明廷将明军主力部署在北京及长城一线,东南沿海兵力愈发薄弱,倭寇乘机前来试探,屡屡得逞,自然肆无忌惮,更加大规模地入侵,以致酿成起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迄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前后历时20年的明抵御倭寇入侵之战。

明朝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镇守辽东的总兵官刘荣(初冒父名为江,后改名荣),因鉴于倭寇屡次侵扰海上,濒海郡邑多被害,请于金线岛西北望海埚筑城堡,设烽堠,严阵以待。望海埚地处辽东半岛的顶端,可驻军1000余人,是倭寇入侵必经之处。这年六月了望哨兵报告:“东南海面发现火光。”刘荣急引兵赴埚上,果然有倭寇2000余人乘20余船来到望海埚下,登岸鱼贯而进。刘荣命令一部分兵力埋伏山下,派精兵潜至倭寇停船之处,断其归路,并约定一见信号,奋力合击。待倭寇进入包围圈,明军发出信号,将倭寇围住,首尾合击。倭寇不知明军已有准备,顿时大乱,死伤甚多。残敌奔逃至望海埚下的樱桃园空堡。明军再次包围了樱桃园。将士要求冲进堡内剿杀,刘荣认为不可。他解释说:“如冲杀进堡,这些亡命之徒必然拼死顽抗,我方将士会遭受重大伤亡……”刘荣下令:在堡西留一缺口,诱其奔逃,然后两翼夹击。果然,敌寇见有一条生路,立即争相逃命。明军伏兵从山路两侧夹攻,居高临下,大败倭寇,斩首700余,生俘800余人。望海埚之战,是明初防倭最大的一次胜利。在祝捷会上,刘荣对诸将深入阐述了“穷寇勿迫”的道理,诸将都非常佩服。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将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他一条生路,他“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知退——不是每个人性格中的必然因素,只有大智者才能悟到做到。换句话说,知退是一个人严谨性格的表现。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争斗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或是是非的争斗。而这种争斗,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尤其明显。

很多人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另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旦得“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失去了面子和利益,他当然要“讨”回来。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为了能够战胜对手,获取利益,会充分利用自己固有的优势,集中力量把对手击溃。但是在对手没有丝毫还手之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对方留一条生存之路。也许这种在他人不利的情况下,不落井下石的友善行为,在将来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多,同行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惟有击败对手才能取得胜利。但“击败”并不等于“击垮”,给竞争对手留有生存的空间,适可而止,才是最终的赢家。

天津有一条主干线,车水马龙,人流络绎不绝,十字相交处有一条不起眼的小马路,那年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发展第三产业,临街盖了一溜房子,沈强抢先进驻做起了酒楼生意,且规模较大。不少人纷纷跟进,一时间小马路上餐馆林立,自发形成了“饭馆一条街”。各家招牌、布幔、灯箱各异,招来了不少主干线上往来的人流,生意普遍说得过去。渐渐的不少人慕名而来,经营上沈强的酒楼稍占上风。

这种共同繁荣的局面没维持太久,挑起事端的是沈强。既然客流量相对恒定,大家心照不宣地竞争,可沈强就要“消灭”对手。

像沈强这家高档次的酒楼,哪个菜系的菜肴都有“借”来的。有人来酒楼说某某饭店某菜受欢迎,这好办,让大厨去要盘菜一看一吃,第二天照猫画虎一炒,招牌都写好了“本酒楼隆重推出特色菜肴”。

沈强十分留心地将小马路各家餐馆拿手菜列了明细,他是大厨出身这难不住他,略加改良,照单“克隆”推出。抢了别人不少生意,酒楼更火了。

老百姓图实惠,价格上有优势。他采购原料精打细算,别的餐馆在市场上买牛羊肉,价格贵而且质量无保证,他从屠户那里直接进,因为量大,所以总有优惠。别的餐馆都在市场上进河鱼,他的酒楼自有十位八位钓鱼迷来送鱼,进货比别人便宜一半。在小马路上他的菜肴价格最低,店堂最大,外装饰灯光最抢眼,总是爆棚,这人也怪,越热闹越凑热闹。

顾客买单,他另有一招,培训服务员报价时必须暗中加一块钱,然后再告顾客零头那几毛钱抹了,比如说39.80元,报40.80元,“您给40元凑个整,老顾客了,8毛抹了”,这种雕虫小技,往往讨顾客欢喜,还真没碰上有人找来说这里有猫腻。

在沈强的挤兑下,小马路上其他餐馆生意都不好做,但还是上一些座,微利维持。沈强的酒楼火,他们的餐馆不温不凉,小马路上因为饭店多才人流不断,沈强是“君”,他们是“臣”,沈强赚钱多,他们赚钱少但毕竟赚钱,大家共同培养着小马路这个餐饮市场,都是受益一方。沈强还在不断地采用各种方法排挤竞争对手,让他们无利可图。伴随着街道办事处向上提高房屋租金的消息出台,终于部分餐馆从小马路消失了。望着新开张的花店、租书店、电脑房,沈强心里充满胜利者的喜悦。

福倚祸兮,餐馆少了,“饭馆一条街”渐渐变味了,专门来溜街吃饭的日渐冷清,沈强的酒楼上座率较以前不但没增加反而下降了。更让他尴尬的是相邻两家饭店,一家改成了加工铝合金门窗的企业,整天电锯轰鸣,另一家转让给了一家寿衣店,晚上卖寿衣的灯箱在主干线上都能一眼看到。酒楼四周这种环境,试问那位食客还有登楼就餐的雅兴?沈强真后悔……

聪明的人,做人不会只进不退,关键时候,宁肯后退一步,给对方留些余地。像沈强,如果他给对手留一些余地的话,最后也不会让他的酒楼生意如此冷淡,而是门庭若市,高坐满堂。

《菜根谈》中指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凡事让步,表面上看好像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给对方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退路。记住:“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