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
16505100000033

第33章 野田黄雀行

曹植

【原文】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1]。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2]?

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3],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鉴赏】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杀了曹植门下的好友、老师杨修。第二年,曹丕称帝,又杀掉了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廙。曹植身处逆境,面对知己好友被杀而难以解救,深感悲愤,只能写诗寄意。

[1]树高易摇,海水易起波涛,比喻有权势的人易于成事。[2]鹞:似鹰而小的一种猛禽。[3]捎:削除,挑破。

该诗巧用比兴手法,曲折隐晦地表现朋友遭难而难以解救的忧愤和渴望冲破政治压迫,获得自由的感情。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诗篇开头就以高树呼啸着悲风,海水波涛翻涌为喻,暗示政治形势险恶寻常,引出少年救雀的情节。“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两句话锋一转,以利剑喻权力,说权利的把柄不在自己的手里,朋友遭难而不能解救,又何必广泛去结交朋友,而给他们带来祸患呢?言至于此,诗人心内的困苦,忧愁已有所显露。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等以下八句,用“罗家”喻迫害者,以“黄雀”喻受害者,以诗中的“少年”喻诗人心目中的侠义英雄。这几句的意思是:黄雀为了躲避鹞鹰的袭击,竟自投罗网,布网者喜而少年悲,最后少年拔剑削网,救黄雀重返自由。这几句恰是诗人当时内心的梦想,多么盼望成为侠义少年,救自己的朋友脱出苦难,但这只是诗人的幻想而已,是现实中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诗篇末尾,诗人借黄雀得救,展翅而飞的美好图景,来写自己也渴望脱离樊笼,重获自由的迫切心情。

该诗起势不凡,意境开阔,感情诚挚,语言悲壮,格调明朗畅快。虽以“悲”情起调却以“喜”势收尾,诗意参差变化,结尾黄雀得飞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