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最好的健康给父母
16505300000017

第17章 经络养生,用按摩来留住健康(1)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先人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总结、积累、归纳而成的系统理论,对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有路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在人体内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按摩是一种在人的体表进行适当运动的一种保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身体穴位刺激,促进整体新陈代谢,从而调整人体各部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机体阴阳相对平衡,以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

经络按摩的施术手法颇多,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适用范围甚广,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经络按摩。临床实践证明,经络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现在经络按摩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内容和健康的需求。

按摩是疏通经络的重要手段

按摩是我国医学上传统的治疗方法。它是用人体的手、肘、脚或器械在人的身体上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推、按、捏、揉、拿等的动作,以外部的适度刺激来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

按摩分为被动按摩和主动按摩两种。医生给患者按摩叫被动按摩,自我按摩叫主动按摩。后者方法比较简便,主要用于预防和强身。当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感觉不适的时候,为了减轻因外伤或外部刺激而引起的剧烈疼痛,我们总是会有意识地用手抚摸或压迫痛处,而这些部位往往经过抚摸后,就会感觉疼痛得到了缓解或消失。随后由本能的自卫行为,到自觉的实践、探索,经验积累,成为了现在的按摩疗法的专门学科。可以说,按摩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素问·调经论》中记载到:“神不足者,视其虚弱,按而致之”。说明按摩有疏通气血,补虚扶正的作用。医学界发展的按摩从理论上多与人体脏腑组织、经络俞穴等相联系,重视对肾俞、命门、夹脊、涌泉等穴按摩,具体分为治病按摩,即被动按摩与保健按摩,即主动按摩两类。按摩能起到如此多良好的作用,对病人来说,按摩既可使肿胀、疼痛的局部症状消退,又可加速恢复患部的功能,使全身状况得到改善,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正常人来说,则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良好的保健效果。

不同按摩手法作用各异

一、振法

振法因其具有振动幅度小、振动频率高的特点,常被用来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使用振法时,应以指或掌按压于人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手部肌肉及前臂部肌肉绷紧,将力集中于手指部或手掌部做上下急骤的振颤动作,使局部产生振颤感及温热感。操作时向下压力不宜过重,手臂亦不宜摆动,手部应始终紧贴患者体表,避免产生叩击、冲撞感。

振法具有活血止痛、和中理气、温经散寒、消食导滞、消郁除闷的作用,可用于头面、胸腹、腰背和四肢部,对腹泻肠鸣、消化不良、胸闷气短、血瘀肿痛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抖法

抖法是推拿按摩辅助手法,常用来抖动上肢和下肢。操作时手握肢体远端,先做轻轻的牵拉动作,然后将肢体做上下或左右的起伏抖动,要求抖动幅度小而频率快,将抖动感由肢体远端向近端传导,使关节有松动感。

抖法具有活血止痛、放松肌筋、解除粘连、通利关节及消除疲劳的作用,一般配合其他手法来治疗肩周炎、肩臂疼痛、腰椎间盘突出、肢体麻木等症。抖法常放在搓法之后使用,作为推拿按摩的结束手法。

三、击法

击法可以用手的各位部分进行击打,也可以用特制的桑枝棒进行。

拳背击法: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用拳背平击治疗部位。具有舒筋通络,宣通气血的功效。主治颈、腰椎疾病引起的肢体酸病,麻木等症。

掌击法又称掌根击法:手指自然松开、微屈、腕关节伸直或略背伸,以掌根部击打治疗部位或以小鱼际根部为着力点击打。具有舒筋通络,安神定魄的功效。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臀部软组织劳损,下肢酸麻以及头痛、眩晕等症。

小鱼际击法:术者掌指部伸直,腕关节略背伸,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部交替击打治疗部位,称小鱼际击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消除疲劳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感觉迟钝,肌肉痉挛以及劳累或运动过度而致的肌肉酸痛等症。

指尖击法:术者手指半屈,腕关节放松,运用腕关节做小幅度的屈伸,以指端轻轻击打或重力击打治疗部位。

桑枝棒击法:棒击法是用特制的桑枝棒做击打。术者手握桑枝棒的一端,应用肘关节屈伸和挥臂的力量,用棒体平击治疗部位。具有舒筋通络,宣通气血,平肝醒脑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浅表感觉迟钝等症。

四、推法

推法分为拳推、掌推和肘推三种。

拳推法:使用拳推法时应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1指间关节为着力点,手指自然屈曲成握拳状,在肌肉丰厚处做与肌纤维平行方向的推动,一般连续推动4~6遍。拳推法刚劲有力,刺激量较大,适用于腰背及四肢部肌肉损伤、风湿痹痛、麻木及肌肤感觉迟钝者。

掌推法:使用掌推法时应以全掌紧密接触患者皮肤,用力向下向前推进,需增大力量时可用另一手叠加其上向前缓慢推动,一般可连续推动4~6遍。此法接触面积大,刺激缓和,适用于背部、腰骶部、胸腹部、大腿部及臀部等部位,有较好的活血化瘀、解痉止痛及宽胸理气作用,对腰背肌扭伤、臀部酸痛、大腿扭伤和胸腹胀满等症作用明显。

肘推法:肘推法是用肘尖压按体表并向前推动的方法,因其接触面积小,刺激量较大,特别适合身体强壮、肌肉厚实者使用。多用于脊柱两俯竖脊肌及臀部和下肢的风湿痹痛症和迁延日久的皮肤感觉障碍等。

五、搓法

使用搓法时要双肩放松,含胸收腹,两拳相对发力,搓动快速而稳健,上下或前后移动不可太快,幅度以不使患者身体摇动为度。作为一种辅助的推拿按摩手法,搓法常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对肢体关节疼痛、运动障碍等症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肩及上肢部、胁肋部和下肢部都可以使用搓法,但其使用方法尚有不同。

肩及上肢部的搓法:患者取坐位,肩部放松.双臂下垂。练习者站立在其病变一侧,双足分开成大档势,上身微向前俯,用双手挟住肩部三角肌部相对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10~15圈,然后逐渐从肩部向下,边搓边移动。搓动要快而移动要慢,直至搓到腕关节部为止,如此往返操作3~5遍。

胁肋部的搓法:患者取坐位,两上肢及头部俯伏在前方桌面上。练习者站其身后,用双掌相对用力从腋下逐渐搓摩至腰侧,来回操作8~10遍。

下肢部的搓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一侧下肢平放,另一下肢屈曲约60度角。练习者用臀部轻压住患者脚部,继则用双手挟住大腿内外侧向下三动,边搓边移动,至小腿末端为止。

六、抹法

使用抹法时,应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手掌紧贴患者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弧形往返推动。用拇指着力的为指抹法,操作时其余四指轻轻扶住患者体表以助力,使拇指指面在往返推抹时稳而沉,动作要灵活缓慢,不重不滞,均匀柔和,防止推破患者的皮肤。用全掌着力的为掌抹法,操作时一般由大鱼际开始,经掌心到小鱼际逐渐转换着力部位,要求用力均匀、持续连贯,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七、点法

点法,又叫点穴法。该法深透力强,运用灵活,刚柔并济,轻巧有力,作用时间短,奏效较快,因其多在人体穴位上使用,有类似针灸的作用,故而又被纳人指针疗法的范畴。使用点法时,用拇指的指端、屈曲的食指或中指的第一指间关节等部位点按某一穴位或疼痛部位。根据施治的部位、患者身体的胖瘦而选择点的方法和施力的大小。行此法时将拇指伸直,力贯指端,按而压之,这是点法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多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以屈曲的食指或中指的第一指间关节部着力点按被称作屈指点法。此法多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经络穴位和形体肥胖者。

八、按法

指按法:指按法是以拇指指面按压体表的一种手法。练习指按法时,须将拇指伸直,用指面着力按压某一部位或穴位,其余四指自然屈曲,并以屈曲的食指抵住拇指指间关节助力,下按后可持续片刻再松手,一般每分钟可指按5~10次。指按法接触面较小,但其刺激量较易调节并灵活变化,具有良好的温经散寒和行气止痛作用,可用于全身的经络穴位、压痛点和肌肉的起止点。

掌按法:使用掌按法时将手掌平放于施治部位,用掌根着力下按。要沉肩、伸臂、屈腕,上身稍向前倾,力量不及时可重叠双掌加压,将力集中到施力的手臂和腕部。掌按法可使用于肩背、腰骸及胸腹部。在胸部和背部使用时,应在患者呼气时下按、吸气时上抬,迎随患者的呼吸。掌按法接触面积较大,刺激较为柔和,具有活血祛痪、消肿止痛的作用,对腰背疼痛、肌肉痉挛、肮腹疼痛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人体十四条经络的养生功效

《黄帝内经》中把人体的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合称“十二正经”,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点和止点,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走向,各经之间通过别络交接,每一条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与体内的五脏六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手、足三阴经与手、足三阳经互为表里关系。手经行自上肢;足经行自下肢。阴经走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走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其中任脉走行于人体前正中线,统管全身各阴脉;督脉走行于人体后正中线,统管全身各阳脉。在经络系统中有气血和能量运行,以维持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在这个网络系统中,脉、督二脉和十二条正经对全身起着重要的调控和主导作用。

为了便于中老年人的理解,我们不去细说那些经络是如何分,如何命名,我们把任、督二脉与其他的十二条经络合并为人体的十四经络,并简单说一下他们各自的养生功效,至于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到这些经络,我在后面的小方法里会有解释。

任脉

任脉起于子宫,出于会阴部,向前循腹里,行于上半身的前正中,向上经咽喉到面部,最后到达眼睛的下面。

任脉共有24穴。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止于承浆。本经瑜穴对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有较好的作用,部分脑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脑穴可治疗神志病。

督脉

督脉主要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以及头正中线上。遇到突然昏倒或者昏迷不醒的人,大部分人都会说“掐他的人中”。人中穴在与任脉相对应的督脉上。就是顺着脊梁骨从下往上走,一直到嘴。脉气起于小腹内,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阴部。从尾骨沿着脊柱内上行,到后脑风府穴处进入脑内,联络脑。同时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然后是任脉。

督脉的分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从内眼角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脚内侧,挟脊柱抵达腰中,络于肾脏。督脉在阴部络男女生殖器及****,并在****后尾骨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会合。

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领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督脉的络脉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开始,沿着脊柱里面,散布头上;背部的分支从肩脚骨左右走向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个在后背正中,一个在其两旁,共同联系着肾脏和脑。其次,督脉还与足少阴肾经和任脉联系,都与阴部、子宫、肾、心相关联。

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而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之意。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它的脉气多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之脉气与各阳脉都有联系。

另外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所以又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督脉“为阳脉之都纲”即是此意。

通过督脉查病可尽早查出脏腑不调,通过按摩艾灸穴位,调动人体自身之免疫力,尽可能不吃药,不打针,靠打通任、督二脉调理全身之气血,促进全身气血循环,以保证身体的阴阳平衡。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隔肌,入属于肺脏。从肺系横出腋下,下行沿着上臂内侧,走在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下向肘中,沿前臂内侧挠骨边缘,进入寸口,沿大鱼际部边际,出大指的末端。

肺经的支脉是从腕后走向食指挠侧,出其末端,在此经气接手阳明大肠经。肺经的主要功能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使卫气散布全身,保护肌表,输送水分和血液。肺经和肺、大肠、喉咙等器官的联系相当密切,保证了肺经的畅通,这些相关器官的功能也就得到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