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3:对用人单位的情况一无所知
很多大学毕业生应聘时非常随意。在一次招聘会上,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招聘主管让应聘者说出几款该公司代理的品牌名字,没想到求职者一个都答不出来。这位招聘主管说:“对公司这么陌生,在求职前不去了解该公司,很难想像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这样不负责的人,我们肯定不会录用。”
求职者在面试前对应聘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是获取有用信息的必要和有效的手段。对应聘单位不了解,会造成你在面试过程中心里没底,处处被动。面试有一个重要的评价要素,就是求职动机。如果主考官问:“你对我们单位了解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回答绝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并且也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如果你没有进行过调查研究,你的回答很可能不着边际,你可能自以为回答得很得体、很巧妙,而实际上却答非所问。面试过程中,你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根据,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个客观实际就是指应聘单位的具体情况,离开这一点,你的回答就失去了根基,你的成功也就失去了保障。
求职者对所要应聘的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会减少应聘的盲目性,从而减少被录用以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差,也有利于今后顺利开展工作和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开发。求职动机不单是主考官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求职者必须注意的问题。求职者必须对自己的求职动机有明确的认识,而这种明确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可靠的信息基础上,因此你必须了解应聘单位和职位尽可能多的情况。
不少求职者凭一时冲动,被录用以后才感到大失所望,经常抱怨待遇低,发展机会少,工作乏味、单调,人际关系难以协调,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在事前经过调查研究,一般都是可以发现的,如果你在了解了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后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么你就不会在将来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能更快地面对现实,适应单位的环境,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了解你所要选择的用人单位,是求职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环,因为求职者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用人单位,而用人单位也会以其需要来决定是否录用应聘者。所以在求职之前,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将会使你获得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
要了解用人单位,首先要了解其基本情况,否则,你便无法深入用人单位的内部,无法与未来的业主沟通展现你负责、敬业的精神。如果你打算进入一家企业单位,你就要对下面几项作一些了解。
◆行业的前途
企业的发展前途是与行业的前途息息相关的,整体行业状况不景气,也必将对企业造成影响,如果不对行业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那么就谈不上企业的未来发展。
◆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
必须掌握在同行业中这个企业是处于主导地位还是处于中游或者下游地位。
◆企业业绩的推移
对企业近几年的经营状况、销售业绩及利润情况进行考察,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的成长情况。
◆地理位置
应聘人员求职时,往往对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视,很多人甚至把它作为择业的首要条件。就全国范围来说,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是东南沿海开发区,还是西北待开发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是在内地还是在边远地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择业因素。因为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不相平衡的,因此,应聘者在择业时应了解清楚企业的地理位置。
◆企业规模
职工人数、固定资产以及每年的销售业绩,通过这些调查后,这个企业的基本规模就心中有数了。
◆企业的资产情况
要了解企业的资产内容。如公司的不动产情况、公司的工厂、公司所持有的其他产业情况,公司在金融部门的贷款的担保能力等等。
◆企业的变革
比如公司始建于哪年,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时间,公司的主要股东成员,董事会的组成等,这对于了解公司的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企业的特色
企业的特色是一个企业的专门武器,没有特色的企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甚至可能会逐渐被淘汰出局的。
◆工作强度
不同的岗位工作需要不同的劳动强度。有的在体力上要求高,比如一线工人,有的脑力劳动强度大,比如新产品开发研制部门;有的对两者均有要求,比如建筑设计人员和教师等。求职者在择业时应了解清楚你所应聘职位的工作强度。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加以考虑。
◆经营方针和经营理念
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精髓部分,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精神支柱。
◆将来性
进行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代表着我国企业发展的趋势,要了解经营者如何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是否在进行上市的准备。因为整个单位的发展前途如何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个人发展的前途。
◆企业的体制
是家族性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员工的士气是否高涨,公司老总是什么样的人,需要应聘者进行调查了解。
◆物质待遇
物质待遇主要是指工资收入、奖金数额等以及住房条件、医疗福利、失业保险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员工的经济收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资福利待遇拉开了距离,有的甚至相当悬殊。一般来说,涉外单位、中外合资、独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工资待遇较高,但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且有一定风险,医疗、住房等要求自己解决。在一般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中工作,工资待遇较低,多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制定的,但是相对稳定,并且工资、福利、失业救济、退休金、住房等有保障或可以帮助解决。
总之,对具体的企业和应聘岗位要做具体的了解,权衡后作出抉择。一般来说,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职业介绍电话信息台
在北京,电信部门等单位开办电话咨询业务中,有一项业务就是职业介绍,提供职业供给信息。如果希望节省自己四处寻求新单位或参加劳务交流大会所耽搁的时间,也可以拨通北京职业介绍电话信息台1601155,这里采用电脑操作,你拨通电话说明自己求职的工种、地域、专兼职等等条件后,操作员即马上为你在一分钟内检索出数家符合你需要的单位,并将联系人电话告诉你,你可以马上与机关单位联系应聘事宜。也可以到信息台去填好表格将自己的求职意向存入电脑,等待用人单位的选择。
◆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直接取得联系
一般说来,这种联系的前提条件是择业者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即很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去这个单位,去这个单位做什么类型的工作。联系可以采用打电话、发信函或直接前往单位面谈的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自己首先把问题想明白,表达清楚。为了给用人单位留下最初的好印象,打电话或面谈前最好准备个提纲,自己想了解该单位的哪些情况;如果自己很想从事的专业或工作不要人,那么相关的专业或其它工作需要不需要人等等。总之,这种方式可以更直接、更具体地了解职业供给信息。
◆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咨询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各级各类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咨询服务中心”、“职业介绍所”、“劳务市场”等等。择业者可直接前往了解职业供求信息,接受咨询帮助。
职业介绍是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运用市场调节手段,通过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沟通联系和提供服务实现就业的一种形式。为了适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和劳动力流动的需要,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职业介绍机构。
◆街头广告话招工
当人们在车站等车时,常常可以从广告栏中发现许多招工、招聘信息。同样,当人们漫步街头,也会看到四处张贴的各种招工、招聘启示。入夜,更有色彩斑斓的霓虹灯广告牌,也会传递招工信息。总之,招工信息就在你身边,不要让它悄悄溜走。
◆实地经济调查
亲自走访调查你想申请工作的公司,也是获得求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走访时,你要把自己设想为一名专程采访的记者,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千方百计地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你感兴趣的种种信息。
你的调查首先从公司办公大楼的门厅开始。注意观察一下公司工作人员和公司决策人员的着装。许多公司对职员的着装都有着不成文的规定。面谈时,应使你的衣着尽量符合公司职员的着装标准,与环境协调一致。
至于如何进入公司内部探听信息,要动些脑筋。可先询问公司接待人员,请求与公司公共关系或人才中心主管人员会晤,或索要公司年度报告、产品目录之类的广告宣传品。一般来说,这些部门的人员,比起公司的秘书和行政助理要容易接触得多,不像他们那样守口如瓶。在谈话中,你可以请他们介绍一些最近曾记载有关该公司情况的报刊杂志,索要一份公司电话簿的影印本。这在秘书、行政助理或接待人员那里是得不到的,他们往往戒备森严,而公关部和人才中心的工作人员常能满足你的要求。这样,你就有机会把公司各部门主管人员的姓名、职衔和办公室分机号记下来。别忘了公司的人事部门,许多公司的人事部门一般不会将来访的人员拒之门外,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公司目前是否有招聘项目。
◆学校主管部门或就业指导机构
对于毕业生分配工作,各院校都有相应的主管部门或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一般是由学生工作处和毕业生分配办具体负责。他们所提供的就业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优势,他们的消息来源渠道主要是主管部门和各毕业生分配调剂中心,以及各用人单位,主要是纵向,所以消息准确、可靠,而且相当适时,所以成功率高。
◆各类型的“供需见面会”
这种场合是专门为“双向选择”而设立的。由于用人单位有明确的招聘意向,所以其现实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假如双方“一拍即合”,当然就省事了。但在见面的同时,一般需要给对方提供个人简历。不过,由于各用人单位和各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也很可能会出现失之交臂的结果。
◆择业指导书
择业指导书大多是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专门写的,通过专业方向的介绍说明该专业毕业生适合到何种单位工作,然后按省市序列列出这些单位的名称和地址。便于查找,便于联系。
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收集就业信息。之所以要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目的是为了开阔就业视野,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通过打工、实习、兼职或试用的直接经验,获得某种职业的准确信息
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你从道听途说中得到的有关某种职业的信息常常是不准确的,带有许多他人主观加工的色彩,带有传媒的“包装”。俗话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打工、实习、兼职或试用的直接经验,获得有关某种职业的准确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你对新的职业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很容易跌进“机会陷阱”;同样,你也许会发现,其实你特别适合从事一种你从未期望过的职业。
求职者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时,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单位选择、职位选择而服务;为面试取得成功而服务;为以后融入企业而服务。
误区4:忽视招聘单位的骗局
现象一
刚从学校毕业的王刚通过中介介绍来到一家公司应聘。但令他奇怪的是,公司负责人对他的简历、学历看都没看,而只是让他支付230元的报名费,并承诺只要报名就可上岗。然而,当王刚付清费用之后,却被告知没有通过面试,这时他才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现象二
小李在报纸上看到一家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优越条件招聘“编辑和记者”。小李精心设计了一份简历寄给那家公司。两天后,小李收到面试通知。面试时发现这是一家广告公司,只是代理几家报社的信息版面。小李于是提出只做纯粹的编辑工作,不拉业务。公司负责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上班以后,小李才发现所有的业务员名片是都印着“编辑”或“记者”的头衔。自己联系不到业务,没有提成,做纯粹的文字编辑工作只能拿到可怜的底薪。勉强干了一个月,小李便离天这家公司,又去为工作而奔波了。
现象三
一些单位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便会找出各种借口,告诉求职者不能胜任该项工作。求职者不仅交了培训费,而且白白干了好长时间。在试用期内,单位几乎不支付酬薪,理由是单位提供了让你学习技术的机会。
现象四
郑先生、马小姐、王小姐都去应聘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人员。广告公司的负责人在面试之后又提出笔试的要求。笔试题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广告行业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为某项活动创作一个方案”。三人答完笔试题后,公司负责人告诉他们回去等待通知。结果三人都未被录用,他们的创作方案却被公司采纳了。
以上几种情况正是黑心单位最常用的欺骗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