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股爷天下
16529500000082

第82章 2006~201030年一挥间鲜花在灰幕中怒放(8)

江南实业与新豪时共计持有中国平安17.61%的股权,在前九大股东中的持股比例接近20%,离实现控制权仍有一段距离。但机会再次降临。2003年,深圳市政府下属机构对中国平安的持股权由23.02%下降至19.42%。平安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最大的机会来自上市。在前几个大股东中,除了汇丰保险斥12亿港元增持中国平安股权至9.9%居第一大股东外,其他股东的股权均因上市而相应摊薄。此时,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分居第三、四大股东,从相对值看,平安员工持股计划占前九大股东的股权比例已经上升至23.7%,影响力大大增强。

之所以称中国平安的员工持股计划为准MBO,是因为中国平安的管理层理论上并没有占绝对控股地位,即便是在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内部也没有实现控股地位。

事实证明,中国平安这种分散的股权安排得到市场欢迎。在经历了********审计事件之后,海外投资者更认同国有股比例较小的股份制公司。

上市的成功为******带来了丰厚的个人收益。中国平安招股书披露,至2004年4月24日,******本人拥有员工持股计划的约1.10%,相当于公司发行股本的0.16%,为中国平安内部持股最多的个人。按照平安上市股票的定价区间9.59~11.88港元,则******在中国平安上市后的身价将达到7672万~9504万港元。中国平安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共达19500人。

汇丰集团也收益颇丰。2005年5月9日,汇丰集团通过旗下全资控股的子公司汇丰保险以每股13.2港元,从高盛及摩根士丹利毛里求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购入9.91%的中国平安股权,逼近外资单个股东持股20%极限,汇丰集团由此取得中国平安的相对控股权。这也是汇丰集团第三次投资中国平安。加上前两次投资,汇丰集团对中国平安的投资总额达144亿港元。而高盛、摩根士丹利于1994年6月各自参股平安保险的一笔3500万美元投资,在11年后获得了近15倍的回报。

汇丰集团在中国平安的投资收益,除股价增值和承销收入外,汇丰集团还分享了中国平安每年的利润,中国平安2002年至2004年的年报显示,这三年中国平安的净利润是74亿多元。汇丰集团在中国平安的收益至少达到10.2亿元人民币,资本回报率为16.5%。但汇丰集团似乎并不在乎这种眼前小利,其9%的溢价收购足以冲去目前的赢利。

就中国平安核心主业保险而言,通过平安保险,汇丰集团间接享受中国内地寿险市场份额的3.36%,超过友邦保险在中国内地保险市场的1.5%份额,成为外资保险龙头。

【人物】中国平安******三难

在2008年,中国平安******遇到三难,即巨额再融资、天价薪酬和富通浮亏。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公布A股市场最大笔再融资项目,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再融资规模接近1600亿元。方案公布当日中国平安股价跌停,此后近一年时间里,中国平安股价从最高价149元,直落20元以下,成为跌幅最大的指标股。中国平安再融资间接导致了股市一季度的暴跌,成为股民诟病之的。此后,在股价下跌和舆论压力的双重打击下,中国平安再融资计划终于不了了之。

中国平安年报显示,2007年公司董事及高管中有3人税前薪酬超过4000万元。其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税前报酬为4616.1万元,加上其捐给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2000万元奖金,合计为6616.1万元。高薪消息与巨额再融资、股价暴跌等事件汇合在一起,中国平安遭到广泛质疑。

江湖险恶。在欧洲富通集团深陷次贷风波后,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政府共同出资对其进行救助,并将其国有化。比利时政府宣布,为富通集团在欧洲的小股东建立了一个特殊基金,以比利时政府出售富通集团资产所得部分,补偿给欧盟国家的小股东。但作为富通集团单一第一大股东,中国平安未得分文补偿。至此,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集团的238.74亿元,浮亏超过200亿元。中国平安成为基金重点减持对象,已有三分之一逃离。

【人物】新华人寿关国亮被资本绊倒

2006年10月8日,国庆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业界流传已久的新华人寿董事会之争终于浮出水面。当日新华人寿经营层得到通知,董事长关国亮全面配合保监会的调查,工作移交给总经理孙兵。

据报道称,围绕着董事会换届及关国亮的去留,新华人寿董事会及股东分成两大阵营。在“倒关”阵营,第一大股东苏黎世保险公司是外资保险巨头,第三大股东宝钢集团则是国有企业,两者联手掌握了多数股权,股权超过52%。“倒关”阵营指称,新华人寿资金运用异常,新华人寿有数以亿计的资金投资及对外担保,他们却“毫不知情”。“挺关”阵营则以东方集团等民营企业为首。

有趣的是,在新华人寿事件上,外资与国有企业联了手,而一般认为,外资与民营企业的血缘关系似乎更近。朋友和敌人划分,也是与时俱进的。说起来,所有这些股东,不论中资外资,都是关国亮一个个百里挑一请来的,呕心沥血,确实也曾关系融洽。但关联到钱上、关联到新华人寿资本运作、关联到新华人寿走向、关联到自己的股本盈亏上,资本的本性就显露出来。呕心沥血,兄弟情谊,都算不了什么。说它冷酷也好,说它铜臭味儿也罢,反正资本要说了算。

在业界,关国亮以善用资本著称,关国亮本人也以此自豪。而此次事出,恰缘于资本运作。据查,关国亮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新华人寿保险资金总额约130亿元,至2006年10月仍有26亿元的资金窟窿。之后,保监会动用保险保障基金16亿元填补,受让隆鑫集团、海南格林岛和东方集团所持股份,转让后保险保障基金共持有新华人寿27036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2.53%。后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接手保险保障基金入股新华人寿。

显然,保险保障基金及其后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都是国有资金,是新华人寿大股东,加上宝钢集团等国有企业,新华人寿应该算国有控股了,新华人寿已“国进民退”了。

2007年11月20日,保监会召开新华人寿股东会称,关国亮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注意,“保监会召开新华人寿股东会”,因为保监会是大股东。

新华人寿还有故事。2010年国家审计署对********进行审计时,查出一份蹊跷的保单,这是一份给包括前总裁孙兵在内的47名新华人寿高管购买的补充养老险,高管们退休后可以享受年金收益及医疗费用的报销,其中孙兵退休后每月可领取9.28万元,如按80岁身故测算,共可领取约2665万元,加上医疗费用可报销部分,孙兵每月所获权益最高可达11万元。

对于这份罕见的高额补充养老险,有两个问题值得一提。其一,这份退休福利是2009年3月由新华人寿总裁办公会议决定购买的,未经过新华人寿董事会。显然,职业经理人偷了东家。东家干什么去了?新华人寿一位董事表示,“一开始董事会还以为是一年9万,没当回事”。

另一个问题是,新华人寿已是国有控股企业,孙兵还有理由拿这么巨额的退休福利吗?当国际金融危机来临,美国财政部入资了一些美国金融机构,于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美国,******可以狠巴巴地喝令这些金融机构高管限薪。在咱社会主义中国,这事反而要犹豫要暧昧吗?

【第四十三回】·国家斥资剥离坏账重塑银行

一行三会构架金融监管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严重资不抵债

2004年,中国银行业拉开了股改和上市的序幕,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试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正式启动。

这一试点的背景是:自1998年后,国家先后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和剥离不良贷款,但旧的历史包袱没能完全卸掉,新的坏账风险却又不断产生,每隔几年国家就不得不为国有商业银行埋单。

到2002年年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1.4%,远高于国际标准。据测算,实际贷款损失约1.4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6.3%;加上非信贷资产损失约8150亿元,资产损失总额达2.2万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4.4%,如果按照审慎监管标准,平均资本充足率为负数,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的状态。

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在华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中国银行业必须在这之前复体强身。

四步骤重塑银行

国家采取了几个步骤。

第一步,国家注资。

2003年12月30日,由国家外汇储备出资成立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450亿美元注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公司各得225亿美元。2005年4月,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国工商银行注入资本金1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240亿元,这使得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金达到2480亿元,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同时中国工商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使资本充足率超过8%。此次对国有独资银行的注资与1998年不同,注资不仅是为了增强它们的资本实力,减轻包袱,更主要的是通过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贷款以及其他资源的支持,使国有独资银行彻底消化历史包袱,主要财务指标都能够达到现代商业银行标准。

第二步,财务重组。

2003年年底,中国建设银行所有者权益为–1154.77亿元,不良贷款1289亿元,2004年6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面值的50%收购。另外,国家以补充款项支持中国建设银行。这样,到2004年年底,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为873.4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92%,资本充足率为11.29%。

2004年上半年,中国银行累计核销了1063亿元损失类贷款,按照账面价值的50%向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转售了1498亿元可疑类贷款,核销了21亿元非信贷类资产损失。到2004年末,中国银行不良贷款为1099.2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12%,在发行140.7亿元次级债后,资本充足率达10.04%。

2003年末,交通银行的五级不良贷款高达694亿元,不良贷款率达13.31%,而交通银行的股东权益只有406亿元。交通银行向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出售414亿元可疑类贷款和116.2亿元损失类贷款,所获资金用于购买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207亿元票据。另外,交通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向财政部发售50亿元股份,向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售30亿元股份,向社保基金募集100亿元,向其他股东募集11亿元,共定向募集增资191亿元,之后又发行120亿元次级债,到2004年年底,资本充足率为7.48%。

2005年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将1700亿元损失类贷款和700多亿元非信贷不良资产合计2460亿元剥离给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6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完成了4590亿元可疑类资产的处置工作,收到4590亿元的中国人民银行票据。到2005年年底,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净额达到3118亿元,资本充足率为9.89%,不良贷款余额降到1544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4.69%,较2004年末下降了16.47个百分点。

第三步,引进资本。

2004年8月6日,汇丰集团入股交通银行77.57万股,占总股本的19.9%,总金额为人民币144.61亿元,折合美元17.47亿元,汇丰集团向交通银行派出两名董事和一名副行长,交通银行成为内地第一家引进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参与董事会管理的大型商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最初接触的是美国花旗银行,后花旗银行变卦,2005年8月29日,美国银行向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支付25亿美元,获得中国建设银行9%的股份,淡马锡控股向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支付14.66亿美元,获得中国建设银行5.1%的股份。

中国银行也在2005年引进了苏格兰皇家银行、淡马锡控股和瑞银集团。2006年3月8日,中国社保基金以100亿元人民币入股中国银行。

2005年8月30日,中国工商银行与高盛、安联和运通组成的高盛投资团签署了备忘录,共投资36亿美元购入中国工商银行10%的增发股份。2006年1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与高盛投资团签署了合作协议,高盛投资团出资37.8亿美元购买中国工商银行8.45%的股份,这比之前签署的备忘录确定的价格提高了5%,在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溢价22%。

第四步,上市。

2002年7月25日,中银香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招股获整体7.5倍的超额认购,在香港零售市场更获得26.5倍的高超额认购。

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交通银行H股发行价定为2.5港元,当日报收2.825港元,上涨13%,筹资146.5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