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家来信: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所走的路
16541600000017

第17章 社会责任(2)

张守刚点评:正在加深的裂痕

自从2000年公布中国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国家统计局再也没有对这项统计公布过具体数字。很多专家推测中国内地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

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次潘石屹反驳任志强的“穷富分区”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分配问题的关切。和以往一面倒的情形不同的是,支持和“讨伐”任志强的两大阵营人数差不多,甚至支持者略多一些。

以往常常有人说老百姓有仇富情绪,其实人们还是很理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他家有六七辆小车,可绝大多数网友竟然认为按照袁隆平对人类和中国的贡献,即使有六七架私人飞机都不为过。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这样说过:“在我看来,民众并不‘仇富’,他们反对的是‘不仁’;民众也不‘仇官’,他们反对的是‘不正’。为官不正,为富不仁,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中也曾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其实关于穷富分区的讨论,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任何一个城市,恐怕都有事实上存在的“富人区”。这些住宅小区地理位置优越、配套措施完善、物业等服务相对更好,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这些住宅小区大都价格不菲。在这些小区里,就是强迫低收入的人群进去,恐怕他也住不下去。生活成本制约着人的居住环境,这是无法辩驳的事实。

“穷人区”与“富人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属于市场结构问题,最终由市场消费能力来调节。因此,“穷人区”和“富人区”的对立与其说是人为的理论划分,还不如说是客观的个体经济状况使然。

其实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简单否定事实上已经存在的穷富分区,而是要解决分配不公平、不正义的问题。富人区的出现,责任并不在开发商,开发商遵循市场规律,追逐利润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任大炮”的实话不大招人待见,但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分配不公的一种宣泄。

“任大炮”说的虽然是实话,但是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反感,在整个社会都在“妖魔化”地产商的时候,这番言论可能加剧仇富心理,影响社会团结。因此,身为地产商一员的潘石屹跳出来唱对台戏也就不足为奇了。

房子这个问题,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就有“居者有其屋”的呼吁,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彻底解决,如果说“房奴”这个词的出现,是对“穷人”的一种自嘲,那么还有许多连做“房奴”的资格都没有的人在欲哭无泪。“居者有其屋”不是单纯依靠市场能解决的,中低收入人群想在“富人”市场中去解决房子问题,自然会因“贫富不均”而压力倍增。

再完美的城市规划也无法完全避免“穷人区”和“富人区”的出现,要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应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就是这种兼顾公平、维护低收入群体住房权的制度安排。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大批量的保障房公平地分配到百姓手中,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据报道,河南某地的一份经适房申购人员名单中,有相当一部分申购人是当地公职人员,其中还有42名未成年人,其中一名最小的申请人还不到7岁。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这是对社会公平公然的嘲讽。

我国计划在2015年前,让2.18亿个城市家庭中的近1/5,住上有政府补贴的住房。但如果不能保证住房保障体系的公平性,这些美好的愿望只能加深社会的裂痕。

关于“穷人区”和“富人区”的争论,只是一个引子,如何使社会的分配制度更加公平公正,才是解决贫富差距悬殊的根本。这不是对房地产商的良心考量,而是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一个严肃的制度性命题。若不能妥善解决,社会的裂痕将越来越深,直至不可弥补。

值得补充的一点是,潘石屹对该话题的参与发言,并非偶然。这位拥有1200多万粉丝的微博博主,热心参与公共议题,并喜欢跟任志强在网上“打情骂俏”或者打打嘴架。每天清晨的五时半,他会准时发布北京等国内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包括一度被视为敏感的PM 2.5值,为此他还承受了一定的压力。房地产业在当代中国口碑并不不好,房地产商甚至被视为道德沦丧的象征,而潘石屹的这些举动,却表现出了一种值得肯定的社会担当意识。

点评人:张守刚资深媒体人、财经作家。毕业于山东大学,曾供职于南方报业集团《南都周刊》,任北京采访中心总监。先后撰有多种报刊专栏,著有财经人物传记《恒大传奇——中国首富******》,政论文集《无法独活》(合著)等。

陈光标: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

尊敬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先生:

作为美国首富和“股神”,你们最近在全球掀起一股慈善风暴,希望世界各国亿万富豪行动起来,将自己半数财富捐赠出来,支持慈善事业,让我非常敬佩和感动。

去年11月3日晚,我接受比尔·盖茨先生邀请在北京进行私人会晤,就慈善事业进行了亲切交流。这次又应你们共同邀请再商慈善事业,感到非常愉快和高兴。今天,当你们来到以“勤劳、智慧、善良”闻名于世的中国时,我在此郑重宣布:将做第一个响应并支持你们行动的中国企业家。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这也是我给你们两位先生中国之行的见面礼。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各国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是一家人。只是由于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机遇不同、分工不同,所以在拥有财富数量上有了差别。事实上,在中国,每一个企业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更离不开广大普通员工的辛勤劳动。所以,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我作为一个富人,绝不做财富的守财奴。目前我每年都把公司一半以上的利润拿出来做慈善。2009年我们公司净利润4.1亿元,我捐出去了3.13亿元,捐出净利润的77.6%。财富是什么?我认为,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

从1998年做企业以来,我每天都在奔跑中,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为了公司的发展,我总是精打细算,将每一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因为我要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用于慈善事业。我认为,慈善不是一时一地的,它永远没有终点,我做企业10年来,到目前,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13.4亿元,直接受益者超过70万人,今后我还将一直这么坚持下去的。

我一直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人类的慈善是不分国籍的,世界会因为我们的慈善行动而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平等,多一些爱,并且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正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祝你们永远健康快乐!

你们的中国朋友陈光标

2010年9月5日

陈光标,男,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生于1968年7月。少年时家贫,因为穷怕了,所以拼命赚钱。现为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高调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从事了大量公益活动,到2010年9月为止,他的捐款物总额13.4亿元人民币,受益人达70万。

2010年6月,盖茨和巴菲特发起“捐赠誓言”活动,亲自游说《福布斯》排行榜上400位美国富豪,呼吁他们把最少五成身家捐给慈善事业。截至8月,他们已经成功说服40名美国亿万富翁公开承诺捐赠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巴比组合”宣布,预定9月底来中国,与50位中国富豪共赴一场“慈善晚宴”。

并不是每一个富人对于邀请都能欣然接受,这些富豪榜上有名的或者隐形的富豪们,很多人担心这是一场“鸿门宴”,会被“胁迫慈善”,甚至有人拒绝参加。盖茨和巴菲特于是声明不会在中国劝捐。

而陈光标,在接到晚宴邀请函后,就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开发表了这封信,承诺要在死后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

【宣布裸捐】:财富应回报社会,宣布裸捐

在人人避之不及的“鸿门宴”名单上,陈光标恐怕是这群富人中的“穷人”,然而他的高调却一如既往。他宣布自己将要捐出所有的财富,不是一半,也不是95%,而是全部!

陈光标裸捐的理由很简单,他认为富人的财富不应该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富人要回报社会,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对于立志既做首富,又做首善的陈光标来说,在中国的富人堆里其实属于最草根的一类。

与“草根富翁”陈光标的高调“裸捐”相比,很多富翁是不愿意财富外露的,原因不仅仅是怕被税务部门“找麻烦”,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中国慈善事业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官办慈善系统的管理水平以及透明度一向被人诟病,民间慈善组织则因为身份的尴尬而成为“鸡肋”,就连鼎鼎有名的李连杰的“壹基金”都难以为继。富翁们不得不想:我辛辛苦苦赚的钱、捐的钱谁能保证用在对的地方呢?这是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中国特色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高调宣布裸捐的陈光标成为“异类”,并不难理解。

【实际行动】:叙述自己在慈善事业上的实际行动

在信中,陈光标不仅大声喊出了裸捐的口号,还叙述了自己在慈善事业上的实际行动。从信中以及各种媒体的报道上看,陈光标确实不是“葛朗台”抱着自己的钱包不放,他每年都会把公司一半以上的利润拿出来做慈善,有具体的数字为证,他还在公司章程中制定了公司盈利与年捐赠数额的具体比例。

从1978年帮助邻居家孩子交了一块八毛钱的学费开始,到2008年年度捐款1.8亿元,并获得“中国首善”称号,赚多多捐,赚少少捐,陈光标从没有停下过慈善的脚步。特别是在2008年“5·12”地震后,陈光标第一时间带领操作人员将公司工程机械驶入灾区,几乎与军队同时抵达,成为首支抵达震区的民间队伍。

陈光标的工程车在灾区大显身手,成为救援现场的主力军,与他向灾区捐献的785万元比起来,他亲自背出208名遇难者的遗体,救出3名幸存的孩子的义举更值得肯定。在慈善事业上,他确实做到了身体力行、亲力亲为。

与美国情况不同的是,美国是明确分清个人财富和公司财富的,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往往分不清楚哪些是个人财富哪些是公司财富。陈光标的这种拿着公司的钱“布施”的慈善方式,也导致创业时的多名合伙人离开公司。

尽管陈光标的慈善方式显得粗放、强势,还存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嫌疑,但他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热心和对社会的厚重责任感,跟他发放的“真金白银”一样货真价实。

【幸福含义】:阐述幸福的含义,做慈善光荣,守财奴可耻

信中,陈光标还阐述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他觉得“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才是幸福的、伟大而高尚的。之所以有些民营企业家们被扣上“为富不仁”的帽子,恐怕还是因为这些人不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当然,这些人可能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再加上中国人“子承父业”的传统,使他们更愿意把财富留给儿子,而不是社会。

陈光标还引用了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话:“我只是上帝财产的管理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年轻时卡内基拼命挣钱,年老时却仗义疏财,几乎捐出了全部家当。这是清教徒的观念,他们认为,人对于金钱只是代行管理者的职责,财富最终必须回报社会。

和谐社会不是一部分人抱着钱袋看着另一部分人挨饿,生命的意义也不是聚敛财富,而是分享和施予。巴菲特说:“我不是对王朝财富的热衷者,特别是当世界上60亿人还比我们穷得多的时候……”盖茨也认为自己的巨额财富,“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让更多的人受到关怀、得到帮助,才是人生的意义。法国修女以马内利,曾在开罗的贫民窟服务穷人22年,被称为“穷人的守护天使”,这是“穷人”的慈善。对于富翁们来说,他们比普通人更有能力做善事,应该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让世界更和谐美好,做慈善是光荣的,成为守财奴是可耻的、悲哀的。

可以说,陈光标的每次“高调”慈善活动都毁誉参半,这次声明也不例外,力挺者有之,响应他的“号召”愿意裸捐者有之,斥其沽名钓誉者亦有之。这封信让国内富豪和企业家金钱与道德间的“富仁之争”成为舆论新议题,相当于把他们“架在火上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