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4考核评价,公开进行
部下经过努力获得的工作成绩只有得到领导的肯定之后才能产生激励效果。他们的继续聘任、培训、晋升和提职机会等都取决于领导对断。尽管有些成绩可以对照原先制定的具体目标,衡量起来比较客观,可仍有许多指标无法客观测量。例如,对部下的工作态度、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只能以主观方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部下觉得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评价不合理,就极有可能与领导形成心理上的隔阂,丧失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想对下属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让他们口服心服,就必须在上下级之间进行充分的有效沟通,促进了解,避免误会,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让部下参与到成绩评估和考核中来。这不仅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双方都认同的考核结果,而且部下对结果的认同也有助于今后他对工作的主动求进。
10.6.5利益分配,尽量公平
某些中层领导者潜意识里总以为给部下的奖励是一种施舍,给予之后部下就应该知足,积极性立刻高涨,然而常常事与愿违,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结果。其实人的积极性不只受报酬绝对值大小的影响,而是更多地与报酬相对比较有关。分配的不公影响集体的凝聚力和士气。因此,中层领导要想让部下满意,就不该仅仅给他们奖励,重要的是公平合理地分配奖励。第一,公平对待部下,给他们同等的竞争机会。第二,在投入和贡献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第三,必须有公平且透明的过程,也就是把结果产生的过程告诉部下,使他们相信利益的分配已尽可能地做到公平。总之,只有公平的激励才会产生应有的积极效果。
10.6.6鼓励方式,因人而异
部下拼命工作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吗?无私奉献和做人的赏识还是别人的尊重?是为挑战自我还是为体验成功?是为追求真理还是想在事业上谋求进一步发展?……世上凡人无不想满足自己的愿望的,每个部下也不例外。有的领导以为所有部下都有同样的需要,都想得到同样的东西,这种想法过于简单。试想,部下努力工作以期被领导重用,但得到的却是奖金;或者部下希望得到一个能够发挥其创造潜力的挑战性工作,但得到的只是几句表扬的话,长此以往,部下的工作热情能不受影响吗?这说明,各人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殊需要。如果他们发现无论怎样努力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在工作中就会不思进取而只求得过且过了,因此中层应该认真了解部下的需要,仔细分析不同下属之间个人需要的区别,因人制宜地实行灵活的差别化奖励,这是让所有部下都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秘诀。
10.6.7展示风采,感染下属
现代领导者影响部下的方法不应是凭借权势压人或利用物质引诱实行温情主义,因为真正的领导与普通当权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拥有超越权力的影响力,有时领导者对追求的理想抱着坚定信念,对需要变革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能作出清醒判断,有着令人折服的远见,确定目标后就一往无前地全身心投入,敢于创新甚至不惜付出自我牺牲的代价;他们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部下,以自己的勇气、激情、才智和奉献精神给部下树立效仿的榜样。在他们的领导下,部下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私人恩怨,克服常人难以逾越的困难,为实现集体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努力。这样的领导都是先激励自己,然后再以自己去激励他人的。
10.7怎样理顺下属的情绪
有后患。作为一级管理者,中层领导时刻都要密切关注、重视理顺下属的情绪,掌握下属的思想脉搏,切实做好稳定人心、鼓舞人心的工作,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10.7.1关注下属的情绪
关注民情,了解群众,是理顺下属情绪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只有真正了解下属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好理顺下属情绪的工作。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认真倾听下属呼声,热情关注下属的情绪变化。不要因为下属的生活问题是“小事”,就不屑一顾。“百姓之事无小事”,下属正是从我们对他们眼前的、身边的小事的关注、关心和关爱中,感受上级对他们的关怀。下属是通情达理的,我们只要与他们打成一片,关心他们,往往一件小事就可以把他们感化。
10.7.2尊重下属的意见
现在有些部门员工情绪不顺的原因是有的地方部门领导干部作决策、办事情违背了下属的意愿,损害了下属的利益或者超越了下属接受的程度,引起了下属的不满。比如,有的部门财务管理混乱,部门领导不是强化管理,是混水摸鱼,从中渔利;有的部门领导干部只想个人升迁,为了多出政绩,快出政绩,不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乱上项目,乱铺摊子,搞脱离实际的达标、升级等等,结果“政绩工程”变成了债务包袱;还有的有心办好事,下属也拥护,但由于不按决策程序办事,不做科学论证,不计投资风险,把大事办成了“大患”。这些违背下属意愿的做法,都是与管理宗旨相背离的,都不利于理顺下属情绪,安定民心。要做好理顺志所说的那样,要根据“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幻想出来的需要”,根据“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的原则去制定各项决策和实施这些决策措施。现在群众的成分很复杂,不同阶层有不同的要求。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在群众敢于也乐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情况下,我们能经常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领导干部对这些意见要作认真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避免被一些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见所左右。在作出重大决策时,要坚持民主科学决策,即使群众支持的工作、拥护的事情,也要避免头脑发热,盲目行动,不能超越本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去搞达标、升级等形式主义的建设项目和形象工程,要“造福”群众而不能给群众“造孽”。要坚持办多数人受益的事,使越来越多的下属得到实惠,越来越多的下属心情舒畅;坚持办群众最急需的事,使群众意见最突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让受益者感到满足,暂时不受益者看到希望,就能提高大多数群众的前景预期,使下属对未来充满信心,始终保持一种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还要坚持办力所能及的事,使下属看到组织的努力,体谅组织的困难,形成一种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的好风尚。
10.7.3体谅下属的处境
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新旧体制的转轨,社会力量的分化,利益摩擦的加剧,一部分人出现情绪波动,发生各类事端及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问题尽管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诸方面,但总体上看,一般不是对抗性问题,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因此,理顺情绪要学李冰治水的经验,“深淘滩,低作堰”。
一要引导好群众的积极情绪。要因势利导,把群众的积极情绪化作投身于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来的片面要求,要实事求是地向下属讲清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单靠压服、处罚、打击是无济于事的。有些下属意见本身是对的,但因反映意见的方式欠妥,情绪激动,就常常被视为“刁民”。下属这种急躁情绪,反映了下属要求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是对我们充满信心的表现。作为中层领导,一定要多从自己一方找原因,多做群众的疏导说服工作,努力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
三要拓宽下属发表意见的渠道。尽可能地反映民意,疏导民心,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四要不断淳化风气。一个部门的风气好坏,可直接左右一方下属的思想和行为。理顺下属情绪,淳化风气很重要。
10.8怎样整治下属人心涣散
凝聚力是衡量一个部门是否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因素。有了凝聚力,部门职工会有强烈的归属感,全心致力于单位的发展。而人心涣散的单位部门就如患痼疾的病人,精神萎靡、发展乏力。如何根除痼疾、增强凝聚力是中层领导者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治病讲究“治标更要治本”,在下药之前只有找到病根,才好对症下药,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要根治“涣散”这一病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0.8.1静观其变
面对涣散的局面,应多看少动,不要只从表面现象或枝节上应付,急于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解决措施。如针对纪律涣散问题,不加区别地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对违规者实施惩罚。这种措施看似客观公正,但是由于导致涣散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实施起来常常会引起大部分人的消涣散的原因之时,最好的方法是静观其变。当然,这里的静观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深入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
10.8.2沉稳应对
正确的决策不会凭空产生,必须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过程中,要俯下身子,深入到下属当中召开各种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了解涣散的真正原因。在调查中,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抓住导致人心涣散的主要矛盾。
10.8.3重点突破
在调研的基础上,要精心筛选出下属反映最为强烈、同时在较短的时期内能够解决的几个问题,组织精干的班子,调动各种力量,实施突击,争取为下属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应通过事实让群众或员工相信中层领导是为大家办实事的,是有能力把单位建设好的,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士气,更快、更好地凝聚人心。
10.8.4惩一儆百
在真正为下属员工办了实事、好事之后,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会很快得到提升,但是要将这种良好的局面长期保持下去,除了继续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还必须有一套客观、科学的规章制度加以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协调各种关系,健全的规章制度对一个人心涣散的单位尤其重要。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合格的管理制度,各部门分工不明,员工各行其是,那么,个人行为的随意性必然导致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内定要严格遵守,敢于碰硬,树立起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否则,正气得不到弘扬,邪气得不到遏制,纵然有完备科学的制度,单位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10.8.5凝聚人心
在一个人心涣散的单位,让下属员工充分参与事关整个单位和群众利益的决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员工参与的过程,实际上是向人们宣传解释、赢得大多数人支持的过程,是凝聚人心的过程。
10.8.6率先垂范
领导者要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以公道正派、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高尚品德来凝聚人心。对待繁杂的事情要能够分清主次、轻重,作出清晰的判断,并应有令人折服的远见。确定目标后,就要锲而不舍,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勇气、能力和奉献精神来打动和激励干部职工,为职工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