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资源信息库管理
资源信息库管理主要指资源信息库的建立、维护与更新。具体包括基础设施、传输通路、系统设备、主要备件、应急设施和其他与安全相关资源在配置、数量、性能及其维护与更新等方面的主要信息的管理,使资源信息数据与资源现状保持一致。当重要资源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报告所属指挥调度系统,因为总指挥调度系统必须全面掌握重要资源的分布情况。
4.资源调用和补偿管理
资源调配工作是有一定程序的,一般由实施处置系统根据需要向指挥调度系统提出,由指挥调度系统统一协调指挥和调度。资源调度要坚持有效利用原则和区域就近原则,指挥调度系统一般要根据资源的分布、配置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快速调用程序。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有关资源使用后的相关规定,应急资源在调配使用后,应该按有关规定给予归还或补偿。
5.资源运输和采购管理
资源的运输和采购一般要坚持便利性原则、就近性原则和快捷性原则。
管理者要预先联系好所需物资的购买点及运输工具,一般而言,快捷性是优于成本等其他特性的优先考虑因素。其中交通运输设施及能力恢复、救灾物资的运输应该是首要考虑方案,紧急情况下的交通工具征用和管制、工程抢险和生命线的抢救和恢复等方面的物资,可设立应急专项经费进行物资采购、运输、储备、管理和调配。
6.资源征用和救援管理
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出现物资资源短缺时,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行政征用。征用的主体是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而征用的对象是有关单位和个人,征用的内容是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应急救援还可以借助另外两种途径,一是向其他人民政府请求支援;二是要求生产、供应生活必需品和应急救援物资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救援服务。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对应急物资的保障和储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
①发展改革委员会具体负责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的综合管理工作,商务部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基本生活用品的应急及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储备管理工作。
②发展改革委员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国家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④******有关部门提出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物资储备计划,报******批准后,按地区有计划进行储备。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必需救灾物资储存的基础上,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商务部等有关部门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建立生产、加工能力储备体系,以及物资生产流程的技术储备方索,做到救灾物资动态储备,保证应急物资及时供给。
⑤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培育和发展物资捐助和经济动员能力,确保救灾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并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做好相应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储备。
为应对突发事件所建立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储备的超前性。应急物资储备要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因此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必须具有超前性的特点。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概率、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应对工作的复杂程度来储备应急物资,以备不虞之事,不时之需。
②统筹的科学性。除了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科学地储备应急物资之外,还要按照应急处置要求,在数量、品种、规格、储备地点以及各个管理环节上应做到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充分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有物可调、有物可用的基础上,还应避免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工作低效、无序和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③管理的动态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动态性和连锁性,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变化,这就要求对突发事件要有动态应对的准备,作为应急管理物资保障基础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也必须适应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应对工作的需要,做到动态化管理。力求做到:不论突发事件如何发展变化,应急工作如何迂回复杂,都能提供有效的应急物资保障。
④联络的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应对突发事件,有利于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地把握突发事件的特点和现状,对事件的沟通与联络。作为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必须将信息技术纳入到物资保障体系之中,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系统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以便实现高效整合资源、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功效。
四、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
发生突发事件,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类事件或安全事故,常常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者必须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工作,设法让灾区群众在衣食住行医等方面都能获得基本供应。相关的保障措施必须跟上,做到救援人员及时到位,应急资金及时到位,运输设备及时到位,物资供给及时到位,安全措施及时到位,事发地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综合汇总各种信息,根据政策法规和应急需要,及时提出对灾区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措施和建议,组织召开以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重大群体死亡人员处理工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协调会,有效保证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指导民间组织、基层群众积极参与相关工作,负责发起并组织社会捐赠,做好接收和捐赠款物拨付工作。各级卫生部门要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还可以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求助工作。
五、基础设施和科技保障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切实抓紧抓好煤电油气水等基础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通信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对于受损的部位要加紧抢修,确保正常运行。
畅行无阻的交通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者要及时成立应急运输保障指挥部,将部分市直客运、货运企业、维修部门组织为应急运输保障部门,负责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社会车辆和驾驶人员的征用工作,要求客运、货运企业、维修企业明确应急运输保障车辆、驾驶员。设立应急运输保障值班电话,接受各方面的预警和上级指令,及时向上级汇报,确保有效完成应对发生突发事件的交通运输保障任务。上述部门和人员要积极配合做好模拟运输应急保障演练,提高协同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方便快捷的通信可以为处理突发事件的联系沟通提供便利保证,无论是有线通信还是无线通信,可以使人们快速掌握信息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因此,通信保障对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至关重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应急通信网络畅通无阻。为了“建立健全国家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满足突发情况下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工作的需要,确保通信的安全畅通”,我国于2006年1月出台了《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一些地方人民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如北京市于2007年7月出台了《北京市应急通信保障预案(专网)》、抚顺市于2007年7月出台了《抚顺市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我国应急通信建设本着“平战结合”的指导思想,在确保非常时期党政军等重要机关和重要部门通信安全的同时,已将服务延伸到社会更多领域、更多部门,并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保证社会良性稳定运行的一支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工作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根据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研发危险源识别、预防、监测、预警、危险控制、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各环节的核心技术,致力于突破生产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核安全、反恐怖袭击等各领域的技术屏障,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装备、设备设施和工具的技术水平。各级政府要着力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制定积极的税收激励政策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力求让科学技术成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关键力量。
六、人员防护和治安维护
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首先要坚持人本原则,把人员防护工作视为第一要务。任何一场突发事件的发生,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常常会遭受巨大的破坏,产生社会动荡,造成社会不安,甚至由此引发不可预料的连锁事件,不但会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有时还会危及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就使得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治安维护工作也显得比平时尤其重要。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曾说过:政府主要要承担保卫国防和私人财产、建设和维持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的责任,充当“守夜人”的角色。所以,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尽最大可能挽救和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治安环境和谐稳定,应该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突发事件,在人员防护和治安维护方面的具体要求是:
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应将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将尽一切可能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这一点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指导原则。
②抓好安全教育和应急知识教育,增强每一个人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突发事件应对法》有专条规定教学内容应包含应急知识教育,政府部门还应作出相应的规定和安排,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学校都开设应急知识教育课程,同时给予学校资金、技术和物资方面的支持,并进行必要的监督、指导和检查,以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③人人都应该接受安全防护。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制定不同的防护要求和防护标准,购置和准备相关的防护设备和防护工具,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和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人都能够处于安全防护之中。
④合理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现代政府及其规划部门在城市布局和城市建筑规划方面基本都要求设置了必要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按照紧急撤离、就近疏散、及时避险的要求,完成救援任务。政府对避难场所的建设还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并予以监督、检查和落实。要求避难场所必须具备两条以上的应急疏散通道,并时刻保持畅通,且必须具备应急供水、供电、住宿等生命保障基本设施,同时应急疏散、避难场所还应当设立应急标志。
⑤公安部门要迅速组织事发现场的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先到达现场的常常是警察和治安维护人员。公安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在事发现场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维护好现场秩序,依法严惩趁机打劫、煽风点火和制造事端的犯罪行为,尤其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和重要物资设备的检查和保护,必要时甚至可以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及时疏散相关人员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动员和指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行动,以便使事发地的事态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