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16568100000053

第53章 应急机制建设方面的学习——不断增强应急管理的协调配合功能(7)

④落实恢复重建计划。

突发事件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生活秩序,使人们处在不稳定甚至不安全的状态之中。因此,应急处置措施结束后,善后工作的最大目标就是抓紧时间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修复公共设施。政府在有效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要鼓励、号召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要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对因突发事件而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的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子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停止执行后,在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的同时,要抓紧着手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要遵循如下程序:

a.确定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人。恢复重建计划由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制定。

b.撰写恢复重建计划的内容。恢复重建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介绍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第三部分是已经开展的工作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包括基础设施和住房重建、事故善后处置、疫情防治补偿、心理干预、事故调查处理等。

c.办理恢复重建计划的审查。重建恢复是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将恢复重建计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查。

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后,应当尽快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重建恢复计划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尽快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⑤请求上级指导援助。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援助。

⑥考虑申请优惠政策。

对于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在恢复重建和行业发展方面,可以考虑向国家申请优惠政策。******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实际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4)应急工作总结

各级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常常得益于对已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经验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②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

③突发事件应急情况,包括预案的启动情况、体制的运行情况、机制的联动情况、法制的执行情况等;

④突发事件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⑤恢复重建情况;

⑥加强和改进工作的考虑和建议。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在对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后,应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五、突发事件的媒体管理原则与措施

当今社会,媒体作为公众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直接涉及影响广大民众,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被称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由于大众传播的公共效应,通常各国大众传媒都是作为公共部门而存在,信息传播权力也是公共权力的一部分,媒体强烈的社会公共色彩,使其承担着舆论导向和稳定社会的职责,成为社会心态的指示器。

由于突发事件的危机性特点极易引起媒体的关注,媒体的报道无疑会成为公众了解事件真相的主要渠道和手段,对公众产生重大影响,恰当处理媒体关系成为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内容。受媒体传播自身规律的影响,媒体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它既受政府制约,又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既引导公众,又需要满足公众需求。媒体代表公众时刻关注、监视危机处理的进展,可以让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真相,避免因臆想和谣言造成的恐慌和动荡,对突发事件进行适当控制。媒体通过对突发事件及政府解决危机的态度和举措的报道,不仅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需要,稳定公众心理,不致造成恐慌,而且代表政府传达声音,树立其形象,增加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措施的信任和支持,有效保障危机的顺利解决。

1.危机的发展与舆论增长发展过程比较

由于危机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极易诱发舆论;舆论的不正当传播,如受到压抑、扭曲或被利用,也会诱发极端事件。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舆论的参与和推动,出现舆论危机是突发事件升级的标志。而有效引导控制舆论就掌握了突发事件管理的主动权。突发事件具有其生命周期,舆论亦然。

一般来说,突发危机事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前兆、紧急、持久、解决四个阶段。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把舆论增长分为6个级差:潜在舆论、出现公议、形成舆论对立、舆论强势状态、舆论激化状态。爆发骚乱从舆论发展完整生命周期来说,这6个级差实际也可笼统分为产生、发展、高潮及消退四个阶段,为分析方便,也将舆论发展按此四阶段划分。危机事件发展周期和舆论消长过程可基本对应如下:

(1)前兆(潜在危机)阶段

前兆阶段是突发事件发生前各种危机潜在出现的阶段,如果潜在阶段处理的好,往往会避免危机的发生,否则,危机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然而,潜在危机大多不能被任何组织激励机制去消除,而有许多激励机制却能够解决危机。潜在危机不易被人发现看到,而危机处理则容易引人注目。政府官僚层级结构特点和代理制特性又往往会使事情发展到危机的程度,才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得到有效管理。潜在的危机难以根除,这也是我国危机频发的原因之一。

舆论的初发阶段也表现为潜在舆论,人们往往以腹议、肢体意见等体态舆论表达观点或以个别秘议、暗语、牢骚等形式表现出来,此时的舆论为隐蔽性舆论——舆论潜伏状态。同理,潜在舆论也不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2)紧急阶段

此阶段是危机的快速增长阶段,关键性的事件已经发生,事件演变迅猛、出人意料。

此时舆论出现公议——群体舆论,舆论处于无序状态,出现强烈社会情绪,形成舆论对立、争议状态。这个阶段人们已经意识到危机发生,但此时舆论发展与危机事件发展往往并不同步。舆论容易受到不正当的压制,或被利用和操纵。

(3)持久阶段

此阶段危机事件得到一定控制,但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此时舆论呈强势状态;如处理不当或无法控制,有时可能进一步激化,出现恐慌和动荡,引起聚众行为,如抢购、聚会、游行等,引发社会****。舆论处于高温阶段、激化状态。

(4)危机解决阶段

危机事件逐步得到解决,人们的危险感降低,舆论逐渐平息。

2.舆论传播规律在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应用

社会危机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和舆论危机交互发展变化的过程,一些政府公共政策的出台,通常也是由于舆论压力推动的结果。要正确管理危机,减少危机发生和危机损失,达到维护公共利益与安全的危机管理效果,必须关注舆论,尊重舆论自身传播规律。所以,政府要正确应对突发危机威胁,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化解危机的公共政策,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权威信息公开机制

在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不公开造成小道消息及谣言盛行是问题升级的关键所在。对于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件,应保障公众知情权,稳定民心,保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转,是危机管理所追求的最佳效果。政府是目前我国社会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权威发布者,所以拓宽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领域,建立日常信息发布机制是关键。危急状态下,更要关注政府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重大事件高层领导应及时出面,增强和维护政府公信力,增加政府透明度。

(2)法制化管理

政府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使政府信息发布有法可依、管理措施有规可循。目前我国并没有信息公开制度和危机管理法规,人治化危机管理较为明显,管理不规范、成本高,并由此引发了人权基本保障等问题。

(3)制度化管理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及日常危机化解机制。要及时捕捉舆论信号,尽量将危机消除在第一阶段,在日常工作流程中建立危机化解机制。

(4)建立政府与媒体互信关系

在当前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条件下,政府不应将媒体仅看作党和政府的“喉舌”,更要学会建立政府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互信关系,既要促进新闻自由,又要保持政府信息发布权威。双方良性互动的核心是“互信”,政府应相信媒体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辨别力,不会出于经济利益而盲目炒作危机,并建立相应管理制约措施。媒体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理应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福利而发挥最大效益。在危机发生中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代言人,完全可以沟通信心,疏导情绪,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促使危机升级。

(5)迎接网络新媒体传播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工具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容易,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政府再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样控制和封闭信息。互联网等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的特征,使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有了在大众间直接点对点、网状传播的可能,对政府信息管理和舆论控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2003年春节广州“非典”期间手机短信转发量上亿条,“沈阳宝马撞人案”、“山东某地市长下跪案”等都是先在网上披露引起舆论大哗而后引起政府重视处理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的迅速普及,网络等新媒体在传播中作用也越来越大,适应和善对新媒体传播的挑战是政府危机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