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16573400000020

第20章 开拓孩子潜力从孩子心理入手(1)

开发孩子的智力应讲究策略

宝宝像颗种子,如何长成又高又壮的大树,成了园丁们最苦恼的事。

作为园丁,父母们打理花园,灌溉小苗,剪枝修杈,费尽了心思。哪天该添辅食,哪天开始走路,哪天开始磨牙,哪天喊了第一声妈妈,园丁们丝毫不敢懈怠,只盼着,有那么一天,这棵树长高了,叶绿了,开出缤纷的花,结出喜人的果。

孩子的智力究竟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还是遵循某种规律发展的呢?根据现代研究显示,孩子智力是可以通过慢慢培养得到提升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一直到他们成年。他的基本结论是:5岁以前是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布卢姆认为,如果把17岁时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他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到8岁时已经获得了80%的智力,从8至17岁只能获得剩下的20%的智力。

许多研究机构也得出了与布卢姆基本相同的结论,有专家进一步指出:2到3岁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4至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就开始;而弹钢琴、拉小提琴必须从3岁开始。如果错过了言语、听觉和运动区域的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的关键时期,再来开发其智力就没有什么指望了。

因此,在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智力教育时,应该从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出发,采取适当的方式,因势利导,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父母或者老师在进行教育时,要注意掌握一些原则,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1.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婴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特别是智力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早期智力教育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把学习的活动寓于游戏之中,如在游戏中认字、数数。这样边玩边学,就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吸引孩子的有趣的东西。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最忌讳的是强制式学习,如强迫孩子一连几小时伏案作业,结果必然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2.通过细心教育去发展孩子的智力

智力与知识是有联系的。智力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而掌握知识的难易和速度,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水平。智力与知识又是有区别的。不能把智力归结为知识本身。

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绝不意味着用填鸭式的方法向孩子灌输系统的知识,而是用适宜的方式通过抓住知识教育的关键激发孩子智力的发展。早期智力教育不是单纯追求多识几个字,多数几个数。教的内容和进度要适合幼儿智力发展的特点。

3.接受多方面的智力刺激

扩大幼儿生活与活动的范围,开阔幼儿的视野,接受多方面的智力刺激,对促进孩子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要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带着孩子散步,去公园、动物园,游览参观,参加智力竞赛,会客访友等。

这些都能增加孩子知识,启迪智慧。

4.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新颖的刺激,有趣的故事,诱人的形象等都能激发与发展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讲故事和童话、猜谜、手工制作等都能起着发展智力的作用。

要从小保护与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设法予以回答,不能搪塞或拒绝,更不能斥责或讽刺。

5.注意幼儿思维的直观、形象的特点

教婴幼儿说话和识字时,要考虑他们的思维的直观、形象性特点,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首先教孩子那些经常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物的名词,以及孩子经常重复的动作的动词。要注意婴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每次教的数量不宜多,时间不宜过长。

6.发现与引导幼儿早期表现的智力倾向

有的幼儿对绘画、唱歌或数学有着特殊的兴趣。父母要细心发现孩子的特殊兴趣,注意在相应的知识、技能上给予指导。掌握幼儿早期的智力倾向,就能因势利导,发展孩子智力。应该指出,发现幼儿早期教育的智力倾向,并不意味着幼儿学习知识可以有所偏废。

7.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孩子没有健康的身体,便缺乏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孩子个性心理品质不良智力发展便缺乏正确方向。

如果按照上述原则给孩子进行适当的早期智力教育,相信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时,应避免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溺爱

由于我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父母便把独生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百依百顺,凡事都包办代替,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不爱动脑筋、不爱动手的习惯。由于他们缺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自我实践活动,所以,智力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致使智力平平,甚至智力低下。

2.粗暴压制

也有的父母认为宝宝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旦违抗,就严厉教训;宝宝做得不够好或是犯了错误就发火、训斥,甚至打骂。日久天长,宝宝心理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

3.放任自流

也有许多做父母的,只知道为宝宝提供生活上的需要和保障,而对宝宝的内心世界、兴趣爱好、学业、困难等一概不闻不问,致使一味的应付、搪塞。使宝宝的教育机会一次又一次的丧失,以至于宝宝的智力发育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

4.望子成龙

还有的父母岁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应该明白宝宝的能力有限,请务必抛掉“鱼与熊掌”兼得心态。

不走出这些误区,就不可能取得宝宝智力教育的良好效果。

孩子的进步离不开你的表扬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更不能吝啬赞美的言辞。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具体。不能光是说,“嗯,好!”之类的话,应该倾向于具体化,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因为有具体实在的表扬语言,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得到自信心的同时,父母的鼓励也让他懂得做什么是对的。

记得给予孩子鼓励。父母的鼓励不仅仅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认可,还是对孩子所取得成绩的奖励。它意味着,尽管孩子在学着用餐具的时候,把一盘食物掀翻在地,父母还是会面带微笑支持他;尽管孩子在学唱一首歌的时候漏了好多词儿,父母还是会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表扬和鼓励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奖励行为,后者是奖励人。父母的表扬能让孩子觉得把一件事做得完美的时候是好孩子,而鼓励则是对孩子努力的认可。还有,鼓励应侧重于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有些父母不明白为什么不要总是用“好孩子”、“乖”和表扬孩子的性格进行鼓励,这是因为孩子会从不同的方面来体会父母的夸奖,“当我做你想要我做的,我就是好孩子。那么,如果我不是这样做,我就是个‘坏’孩子”。

对于平时成绩不错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没及格,失利了,他本人肯定相当难过,这时如果再对孩子提出批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时较好的做法应当是要耐心地去鼓励孩子,在鼓励的过程中寻找问题,“这次为什么没有考好?咱们来分析一下。到底错在什么地方?搞清楚了,下次就一定能考好。你准没问题。”让他自己对所出现的错误进行反省。经过这样的分析,找到并解决了以往不明白的以及出差错的地方以后,那么下次考试取得好成绩就轻而易举了。

此外,还要注意对孩子的意外鼓励。古代有一个常胜将军,打胜仗对他来说已成为家常便饭。当有人奉承他:“你将作为战略家而载入史册。”他不以为然,一点也不感到高兴。可是有一次,有人夸奖他的胡须非常漂亮时,他却高兴得喜笑颜开。将军自己肯定没有注意到自己还有这种优点,因此当有人称赞他的胡子时,他才会高兴万分。同样,这种鼓励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还可以帮助孩子发现他在其他方面的优势。

同时,不要只在孩子考了100分时才说上一句:“考得不错。”那么,孩子认为这时受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丝毫不感到意外。如此一来,即使以后总得100分,那么孩子的上进心也会慢慢消失。不过父母可以换个方法去表扬孩子,要抓住要点或者“投其所好”地进行表扬。比如:“今天确实不错,你学习了两个半小时。”这样的话,孩子听了会从心底感到高兴和激动,他们会觉得爸爸妈妈真是无微不至,连这些方面都注意到了。相反,抽象地对孩子进行夸奖则无济于事。

有位母亲说,当她责备孩子时能痛痛快快地说出很多,而在表扬孩子时,却不知说什么好。每个人都会从别人的肯定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父母每天应该尽量地抽出时间,留意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夸夸孩子一天中所做对的事情。

目标是治疗心理疲惫的良药

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个确定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确定了目标,才有一个奋斗的方向,才不会在执行中迷失自己。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必然有自己的目标,他会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

目标,是实现人生理想阶段性的要求,人通过完成各个不同时期的目标,逐步实现人生的最大目标——理想。打个比方,孩子读小学时的目标多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毅志力、一定的独立生活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打好学习的基础;初中、高中、大学大体相似,仍需再提高一档。若没有具体目标,或目标定得太高、过低都不好,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还可能难以实现目标或落后于目标而影响孩子实际能力的发展。所以在给孩子确定目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目标制定的过程需要父母与孩子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沟通氛围中,也是父母不断接受孩子,引导孩子的过程,父母要用心地倾听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和方向,引导孩子走在他自己所要走的路上。此后,父母只要站在孩子身后,不断地给予力量和支持就足够了。

明智的生活目标方式应该是,平常用看得见的目标作为孩子的奋斗方向,用短期目标成果激励孩子去冲击另一个看得见的目标,孩子的人生总是这样在曲折中循环前进的。所以,与其对孩子大谈特谈人生的理想,还不如让孩子用实际的行为,即看得见的目标激励自己,成功了就成功了,失败了就失败了,这才是现实和有效的。

做父母的对幼儿设置的目标尤其不能太高,也不能太远,只能是近期的,有时甚至就是当时能实现的。对学生孩子可以适当定远一点的目标。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鼓励孩子增强成就感,对孩子取得每一点细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激励其不断追求新的成就,特别是对幼儿和小学生,更要多鼓励。比如对很少回答问题的小孩,即使答错了,也给予鼓励,培养其自信心,帮助他(她)树立成就意识。成就目标很多,大的比如考上名校、竞赛获奖、争当三好学生,小的如争取习作发表、小制作参展、在晚会上演出、书画作品展出、回答问题得到表扬等。

是的,比身体劳累更可怕的,是心灵的疲惫。而清楚地让孩子看到自己不断地向目标迈进,恰是治疗心理疲惫的良药,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当孩子们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地走向未来时,做父母的切莫忘了要激励孩子确定具体的、可以实现的目标——让目标“看得见”。因为,只有“看得见”的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到达。

在孩子的内心培植一份善良

孩子在学校里横行霸道,从表面上看,他是受着环境的影响,其实,一个孩子行为的好坏,是与他内心的潜在品德有关。显而易见,一个善良的孩子,他在学校里是不会欺负人的,同样地,父母要想孩子变好,他就要多培养孩子的善行,因为善良作为一种美德,它在孩子从坏变好的过程中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一个好孩子,应该是品德好、身体好、学习好的人。我们在教育孩子转变的时候,主要的教育方向不仅仅是要纠正孩子的行为,更要培育孩子拥有良好的品德——善良就是良好品德重要的一部分。孩子从思想上转变了,他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面对一个拉帮结派的坏孩子时,父母培养孩子的善良和纠正孩子的行为是同样的重要。

培养孩子的善行,首先父母要学会肯定孩子的善意举动,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平时表现不好,就去把孩子的一切都否定掉,我们要发掘出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做的好的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孩子就会继续他们的“善行”。所以,就是孩子给他人帮了微足不道的小忙,或者他替别人着想了,父母都要及时地赞美孩子的举动,因为正是孩子的这些行为的缺少,才导致孩子在学校里拉帮结派、横行霸道;如果孩子做得不好,比如在学校以强凌弱,父母就要使孩子认识到这样不好,同时要表现出对孩子举动的遗憾,但不能因此去打骂孩子。

当然,在学会赞赏孩子的善行之外,父母还要为自己拉帮结派的孩子创造能赞赏他善行的机会,对于一个表现不好的孩子来说,他可能平时没有什么令人赞赏的“闪光点”,因此父母对孩子这方面的创造就更显得重要了。父母应该分三步对孩子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