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孩子沉迷于网络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他们每天把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4.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某些高校贫困生在学校里,一方面由于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由于虚荣心的作怪,现实与虚幻相抵触,导致矛盾心理的形成,使得高校贫困生心理疾患概率增高。
5.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有些人对考分的追求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常常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上面。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就容易出现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拼命学习,不断给自己施压,总是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6.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学生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数。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
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所以要尽快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人生。
7.被过分的溺爱
被父母过分溺爱的孩子,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在家有父母溺爱,等到真正走入社会了,各种弊病就出现了,这些弊病就像一种潜在危机、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8.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而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学校里的竞选或是同学看不惯;以为自己受到老师偏见而愤愤不平;因家庭的变化或是其他原因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技能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以上这些都可以导致人们出现“心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
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
3.损害大
此状态的患者不能或只能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
此状态的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而在这些难念的“经”中最普遍最能引起共鸣的可能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矛盾。“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一位母亲发出的与孩子沟通的困惑,表达了母亲的难言与无奈。
据一项调查,发现46%的孩子经常与父母争执,39%感到父母甚少聆听他们的意见,37%表示从来不会向父母倾诉心声。据另外一项调查发现,目前62%的孩子平均每周与父母倾谈时间在1小时以下,平均每天不足10分钟。在“网瘾”、“厌学”和“与父母不沟通”这三大最突出的问题中,“与父母不沟通”就占了总数的82%。由此可见,缺乏沟通已经成为了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
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男孩子在各方面都相当出色,可由于父母长时间的****教育使他从来不愿和父母讲话,也没有任何沟通。在男孩子上高三时,突然有一天警察来到学校说是要抓一个贩毒集团的同伙,当警察将嫌疑犯的名字说出时,师生们都惊呆了,竟然是那名学校里学习成绩优异的男孩!包括校长在内所有的老师都不敢相信,他们不停地要求警察再确认一下看看是不是搞错了,但警察斩钉截铁地说不会错,已抓住的几名嫌疑犯都供出了男孩的名字。于是,班主任老师亲自将男孩请到校长室,仍然用信任的语气问他,是你做的吗令所有人感到震惊的是男孩从容不迫地说:“就是我!”……
事后才知,男孩虽然成绩优异,但不仅参加贩毒集团,还结交许多不良少年,在外整天飚车、打架、惹事。然而,当警方问起他的父母时,对于此事他的父母却全然无知,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儿子让自己很骄傲,每门学科成绩都是最好的,他们可以领着他到处炫耀……这是来自一个男生的日记:
第一次试着把心事吐露给父母大概是在小学4年级。4年级,班里一位长相可爱的女生成为我心仪的对象。从那时,我陷入了小朋友有趣的“暗恋”之中。一天晚上,我怀着甜蜜的幻想,把这个小秘密告诉母亲,想让母亲为我指点迷津并与她分享我这种“暗恋”的乐趣……结果那晚我哭得很惨,屁股又红又肿。挨打的理由是“小小孩脑子里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向父母透露我的隐私,也是人生阶段中的最后一次。
生活中,部分家长的****作法使他们永远没机会了解“小小孩”脑子中一些不知对错的想法。
可见,孩子的心理疾病不是天生的,它大都是家教失当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忽视了
父母以为自己只要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不要让孩子为钱担心,吃得饱,穿得暖就可以了,其实这些都是父母的误区。孩子同样是人,同样会有自己的思考,会有自己的想法,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需要父母对他情感上面的帮助,如:青春期的压抑、对异性的爱慕、人际关系的苦闷,遭受挫折的沮丧等等,这些都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成长过程中必定要碰到的。孩子们纯真快乐的外表下,很多烦恼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排遣,长久下来会越积越多。所以他们需要的不单单是物质上面的给予,还需要父母从精神上面、情感上面给予理解和沟通。
2.父母扼杀了
成长过程中,孩子脑子里奇奇怪怪的想法会有好多,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而这些想法不借助父母的导引和纠正,凭一个孩子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很难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孩子在看问题时很容易片面化和极端化,不明是非,善恶难辩也就于情于理不可避免。所以,父母们不要再埋怨孩子不与您沟通。其实回想一下,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曾试着与您沟通过,只是在不经意中,这种沟通被你扼杀了。
3.父母过多的“操劳”
为人父母者,总想让自己的儿女得到最好的关注,走到最正确的道上。于是,父母过多的“操劳”出现了——总怕孩子误入歧途,只要孩子有一点异常,父母就大惊小怪,大加追查,孩子愿意说的、不愿意说的,通通都得说。如果孩子没有说实话,或者反驳了父母的观点,父母就开始一味地批评、责骂,甚至开打。久而久之,孩子什么也不愿意告诉父母了。据一项调查中显示,80%的学生选择了“将心事告诉同学和朋友”,仅有10%的学生表示愿意将心事与父母分享,另外还有10%的学生则表示,心里有事时,常常无人倾听,只好埋在心里。
4.“冷暴力”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孩子,在他们内心,最注重的是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态度。
孩子遭遇的“冷暴力”有两种:一是来自家庭,一是来自学校。前者是来自于父母:父母从不认可孩子,甚至全盘否定孩子;经常威胁恐吓,用“考不了高分就别想出去玩”,“要是再这样,就滚出家门”等刺激性语言威胁孩子。后者则出现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对于问题学生,一些老师管了几次后毫无效果,往往就会置之不理。另外,也不排除一些老师的偏见而导致师生之间“冷暴力”的产生。无论是遭遇哪一种“冷暴力”,都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