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兴趣,孩子会更出色
职场的妈妈会很忙:晚上下班就急着往回赶,因为自己要陪孩子上舞蹈班;在双休日,妈妈也不能休息,因为孩子不是要上英语班,就是要上美术班。孩子的兴趣班让妈妈忙得不亦乐乎,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结果越不如意的孩子越要上兴趣班,孩子的兴趣班越多,妈妈越忙。其实,很多妈妈忙得很盲目,她们忽视了这样一个道理:孩子对一件事越有兴趣,他做事的热情就会越大,干劲儿就会越足,效果越好,父母会很省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有两个儿子,老大小提琴拉得好一些,老二小提琴拉得差一些。一个小提琴名家要从两个孩子中选一个作为自己的衣钵传人。一天,小提琴家来到这两个孩子的家。首先,他遇见这家的大儿子,看他很开心的样子,小提琴家就问道:“孩子,有什么事这样令你高兴?”这家的大孩子答道:“我刚练完琴。”过了一会儿,他遇见了手里拿着小提琴的小儿子,看他也是很开心的样子,小提琴家又问了同样的话,这家的小孩子答道:“我正要去练琴。”
小提琴家决定,要这家的小孩子做自己的衣钵传人,旁人不解,小提琴家说:“小儿子拉琴比大儿子更有兴趣。”在小提琴家的调教下,这家的小儿子最终成了有名的小提琴家。
所谓的天才,就是对事物怀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兴趣。在后人的眼里,牛顿、爱因斯坦等这些人无疑是人类最聪明的代表,但从他们小时候的一些事看,他们并不是很聪明,甚至还被老师和同学讥笑成“傻子”或“笨蛋”,他们之所以能成长为最优秀的人,那就是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是自己的兴趣造就了他们的杰出。因此,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令人不解的是,现在的很多职场妈妈,却不知道兴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孩子的兴趣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妈妈更谈不上在让孩子做一件事时,从孵化孩子的兴趣入手,相反,很多妈妈在无意识中扑灭孩子的兴趣。比如前文所说的孩子把妈妈栽的花连根拔了,很多妈妈就会因此责骂孩子,往往会说上一句类似“这有什么好看的?”的话来。妈妈责骂时的言语就会植入孩子的心里,当以后上生物课的时候,他就会在无意中认为老师所讲的“没有什么好听的”,因此,孩子就不会学得好。
很多事的道理和这是一样的,若妈妈能正确对待孩子的兴趣,那么就会引导孩子向更深处去思考。同样是前面的一个例子,妈妈告诉孩子:这些花之所以开得这么鲜艳,全靠根吸取土壤里的营养。孩子在以后的生物课学习中,他就会留意“根如何吸取土壤里的营养”的问题,这样,孩子就会学得更好。因此,妈妈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兴趣,孵化孩子的兴趣,这样,妈妈才最省心。
孩子兴趣的孵化,是指利用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不停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在行动中进步,从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让孩子做一件事,首先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他们一旦对你要求的事有了兴趣,做起来也就不难了。
孩子10岁的时候,成绩很不好,更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有什么特长,他的妈妈很着急,于是她就给孩子买了一把小提琴,希望能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可是,孩子对小提琴根本没有什么兴趣,他更喜欢在假期和邻居的孩子一起捉迷藏、过家家。无论父母对他的要求是多么的严厉,可他学起来总是三心二意的,孩子的心不在琴上。
孩子的妈妈决定从培养孩子的兴趣着手,让孩子主动去学。
因此,每当有音乐会的时候,母亲就带着孩子一起去听一听。一开始孩子在音乐厅里是坐不住的,但他的母亲告说他,让他先不要去听什么,而是看看演奏者演奏完了观众是如何对待演员的。孩子看到,每当一曲终了的时候,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观众还送鲜花给演奏者。孩子很羡慕演奏者的风光,这时母亲告诉他,只要认真踏实去学,他也会像这个演奏者一样受到别人的尊敬的。渐渐地,孩子似乎能坐下来听了,有时听见是自己练过的曲子,他还会和母亲交流一番。孩子对音乐有了一些兴趣。
母亲除了用感染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学音乐之外,在孩子练习的过程中,还会用一些小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一天,孩子随意拉了几首曲子以后就再也不愿拉了,这时母亲突然叫住儿子:“孩子,刚才你拉的是什么曲子,你拉的这么好,就是成名的音乐家恐怕也只有这个水平,再拉一次给我欣赏一下好吗?”“当然可以!”因为有人欣赏,故而孩子高兴地回答。母亲又乘机让他拉一些其他的曲子。
还有一次,孩子在拉完一曲以后,母亲对孩子说:“你已经拉得这样好了,在过几个月就是你姥姥80大寿,我想你在姥姥的寿诞上开个你个人的音乐会,姥姥肯定很高兴。”“那太好了。”孩子欣然同意。从那以后,孩子起早贪黑地练曲子,到他外婆80大寿时,孩子已经娴熟地拉上十来首曲子了。从此,每当家里有人生日或者在节日里,孩子的“音乐会”成了固定的节目,孩子也因此爱上了小提琴。
就这样,这位母亲终于培养了孩子对小提琴的兴趣。后来,孩子对小提琴到了痴迷的程度,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小提琴手了。
所以说,兴趣是孩子成才最好的导师。孩子有多么的聪明,有多么的杰出,这离不开妈妈对孩子做事时兴趣的培养。职场妈妈要记住日本教育家铃木的一句话:“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大人首先不要发牢骚,应该分析一下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原因。”这里的“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原因”,就是指在培养孩子时,很多职场妈妈没有从孵化孩子的兴趣入手。
职场妈妈教子私房话
孩子对一件事越有兴趣,他做事的热情就会越大,干劲儿就会越足,效果越好,父母会很省心。
懂得换位,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孩子和成人的内心是两个各不相同的世界,作为职场妈妈,如果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那么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势必紧张,这样,妈妈与孩子就不会很好地相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自己不满5岁的孩子逛街,孩子从家里出发的时候,都是高高兴兴的,可每次逛街不到一会儿,孩子就会哭闹着要回家,这让孩子的母亲很恼火。但奇怪的是,孩子只要和他的父亲一起逛街,他从来不会吵着要回家,而且孩子还会表现出非常开心的样子。因此孩子渐渐地和父亲亲近起来,当有人逗问孩子爸爸妈妈最喜欢哪一个时,孩子就会天真地说:“最喜欢爸爸,不喜欢妈妈。”这让平时花最多时间看照他的母亲听起来很不是滋味。
母亲思前想后,也找不到自己给孩子造成不好印象的原因,自己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能算得上是一个好母亲,她百思不得其解。
但不久,母亲终于明白了孩子疏远她的原因。有一次,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她蹲下身来为儿子系鞋带,母亲无意抬起头来发现,从孩子的角度看,在这个繁华的街道上,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也看不见。因为没有高度,落在孩子眼里的,只有一双双粗大的脚和男男女女的裤脚……都市的繁华与精彩,在孩子看来竟都淹没在周围的人群里。母亲明白了,孩子每次跟她逛街,她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在街道上,这样孩子就什么也不能看到。但孩子和他父亲在一起的时候,他父亲喜欢把他扛在肩膀上,街市上的繁华就会尽收眼底,孩子自然喜欢和父亲一起逛街。
从此这位母亲明白,如果用自己的角度去看管孩子,就是你付出的辛劳再多,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会很融洽,因为孩子更喜欢和他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的妈妈。
由于妈妈长期的生活习惯,养成了总是站在自己角度看世界的习惯,他们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所做事情的对错,这样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委屈和冤枉,孩子与妈妈的心就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情感上的疏远就不言而喻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妈妈才能看清楚孩子眼睛里的世界,看清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就更能贴近孩子。孩子是不会拒一个理解自己的人于千里之外的,况且还是自己的妈妈呢?
在美国,妈妈和孩子说话总会蹲下身子。在美国的教育者看来,由于成人的身材高大,站着对孩子说话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压迫感,这样孩子就会感到不舒服,更影响妈妈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因此,很多美国妈妈在和自己的孩子说话时,他们都会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弯下腰或双脚踏实地蹲稳,眼睛尽量降至与孩子的眼睛同一高度,用温和、慈爱的眼光看着孩子,用柔和、自然的语言和孩子说话。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谈话,孩子能感到妈妈给他带来的快乐和踏实,更重要的是孩子能感受到妈妈对他的尊重。妈妈能蹲下来,与孩子的距离没有了,两者之间的心就会贴得更近。
当然,妈妈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并不是就意味着对孩子的迁就。有的妈妈对孩子平等相待,给孩子造成了任性的性格,孩子什么都不听妈妈的了,什么都要依着孩子。其实,这是妈妈追求与孩子平等时走向了一个极端所造成的。当妈妈和孩子站在一个高度说话、做事的时候,妈妈一定要给孩子多讲道理,让孩子在感受平等的同时,更保持对妈妈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不会偏离“平等”的轨道。
世界上所有东西和规则都是大人设计的,他们不用像孩子那样仰视、不用踮脚、更不用坐在别人的肩膀上就能看清楚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站得太高,不了解孩子的世界,以至于我们曲解了孩子。妈妈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就需要蹲下身子,这时,也许妈妈才不会再嫌孩子和我们的认知不一样,怪孩子总不让妈妈省心,因为蹲下身子妈妈才知道,站在孩子的高度所看到的却是另有一番天地。
就让我们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一看他们的世界。站在孩子的高度,可以和孩子一同欣赏美丽的风景,可以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思考问题……这时,妈妈就会发现,与孩子的沟通会无限顺畅,代沟会荡然无存,孩子的心与妈妈紧紧地贴在一起。
职场妈妈教子私房话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妈妈才能看清楚孩子眼睛里的世界,看清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就更能贴近孩子,孩子是不会拒一个理解自己的人于千里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