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
16577400000011

第11章 用心修学,修行长进根本在心(4)

学会让心安静下来

关于求静和安心这个话题,王阳明的弟子孟源曾经向老师讨教,说他自己在静坐的时候总是天马行空地乱想,内心一刻也安静不下来,尽管试过很多方法,却一点效果都没有。王阳明回答说:“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要想把脑子里的杂乱念头彻底根除是不可能的,只有找到催生出这些杂乱念头的根源,然后进行省察克治,这样才能消除乱七八糟的欲念,心才能安静下来。《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定”就是这个道理。

让心安静下来,是一门修行功夫。据记载,王阳明能够做到静心,在于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静坐。静坐是佛家追求的一种深度思考的方法和境界,也是王阳明的心学中倡导的提升个人定力的手段。当然,静坐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这种修炼可以让一个人学会安静地面对自己。因为只有在排除杂念之后才能更加纯粹地直面内心,才能进入到忘我的状态。

王阳明被贬谪到龙场之后,就修炼成了静坐的习惯。只要他一有时间,就会端端正正地坐下来,闭上眼睛进入到冥想的状态。当然,他的这种静坐并非是照搬照抄佛、道两家的禅坐和坐忘,而是被有选择地吸纳到心学的体系中。作为儒家门派的知识分子又兼得了佛、道两家真传的王阳明,一直在静坐中寻找通往内心巅峰的状态。

某一日,王阳明像往常那样安静地打坐,忽然,他像是被电击了似的从冥想的状态中一跃而起,发出了异常刺耳的声音。这种怪叫让他的跟班误以为是野兽闯了进来,于是拿着棍棒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结果却看见王阳明一路小跑地钻出了山洞,在原地猛转了几圈之后再次静坐下来,口中则念叨:“是了,是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这一次静坐,被后人描述为“龙场悟道”。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种近乎于神人才能实现的事情,在于他消除了一切杂念的干扰,让心里不再牵挂任何东西,也不再受到任何外物的影响,这才能够以一颗自由之心让自己瞬间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由此可见,龙场悟道虽然听来神乎其神,但是这并非是上天赐给王阳明的,而是他平时进行修炼的必然结果。

一直以来,王阳明对静坐这种认知内心的方法十分推崇,他认为这是让自己得到人生快乐的方法之一。生在党争不断、内忧外患、昏君无道的大明王朝,即使是大师级别的他也难免会感到一些不安,所以就用静坐之法。王阳明还建议弟子们“觉纷扰,则静坐”。意思就是告诉弟子们,闭目养神就会渐渐隔离开外界的喧噪,从而发现内心更为美好的东西。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练习静坐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和感悟人生,甚至还能将内心深处的伤害进行医治,激发出自己的潜在智慧。打个比方,当一泊清澈的湖水被惊起阵阵波澜的时候,视力再好的人也看不清湖底;但是当湖面安静下来的时候、你才能发现水底原来别有洞天。所以,静坐也好,养心也好,都是人生中的一种修炼方式,对生活在越来越压抑和窒息的社会中的人们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杂乱纷繁,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想保持内心的安静,我们需要练就一项“绝学”——“静坐”。其实,静坐仅是个形式,我们所求的是心安。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只有让内心安定,才能集中精力思考,让你的人生计划、职场规划、社交策略都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只有当你比任何人都淡定的时候,才能更容易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摆脱修行的羁绊

王阳明也强调“专注”二字,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与弟子的对话中看出。

一日,弟子陆澄问老师:“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王阳明回答:“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陆澄问王阳明,读书则一心用在读书上,待客则一心用在待客上,这称得上“专注”二字吗?王阳明说,一心好色和一心贪财,称得上是“专注”吗?这些所谓的“专注”只是追逐事物,而不是“专心致志”,真正的专心致志是一门心思专注于天理。

从前,在一个寺庙中,有一位和尚,已经修行了很久,却仍未得道。

原因就是他贪吃贪喝。别人吃一钵饭就够了,可是他总觉得不够,吃了还想再吃。有时明明已经吃不下去了,还要向别人要。眼见比他晚进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一个得道了,而他却没有什么长进。于是他很苦恼地请教住持:“师父啊!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刻苦地修习佛法,却一直没有得道呢?”

住持回答说:“正是因为你贪吃,所以一直没有得道。不用着急。这样吧,明天我为你准备一餐饭,等你吃完后我再告诉你到底怎样才能得道。”

第二天一大早,这个和尚便急忙赶到住持那里。住持看见他来了,就端出满满一钵的小米粥,旁边还放着一个空盆。钵里的粥不断冒出热气,还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看得出来是刚做好的。

住持说:“你一大早就赶来了,应该还没吃早饭吧。这一钵小米粥归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边的空盆一样。不过,这是刚做好的小米粥,要等它稍微冷一点儿之后,你才能吃,要不会很烫的!”

和尚一闻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很想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会儿有人来分享。于是,他低下头对着那钵热腾腾的小米粥使劲儿吹着,想让粥快点冷下来。

刚吹了一会儿,他就急着问住持:“这粥已经冷了,我可以吃了吧?”

住持盯着他说:“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冷了,可是你的心还是热的。你应该把粥看作是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是一碗清水,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却下来。”

和尚茫然地听着住持的话,似乎听懂了些什么,可是还是迫不及待地端起钵,开始喝小米粥。结果小米粥太烫,他不得不吐出来,刚好吐在面前那个空盆中。

这时,住持指着他刚吐出来的小米粥对他说:“你现在再把它吃掉。”

和尚惊讶地回答说:“吐出来的,已经是不干净的东西了,怎么能再吃下去呢?”

这时候住持便对他说:“只要你把一切食物看作是别人的鼻涕或呕吐物,你的心自然会清净下来。内心清净才能深入了解佛法要义,才能修得正道啊!”

和尚顿时恍然大悟,马上改掉了贪吃的恶习,刻苦用功,后来果然进步神速,不久就修成了大道。

犹如王阳明说的一样:“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王阳明常教导弟子们在学习时要认真,要用心,绝不能懈怠、懒惰。

弟子都遵从老师的吩咐,勤奋修行,很多弟子因此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名家。

佛学中的故事意在告诉人们,人在完善自己的时候一定要专心,稍有杂念,可能就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王阳明把尘世中的杂念看成是个人修行的障碍,是完善自己的羁绊,因此告诫人们修行要专心专一,心无旁骛。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无论做事情,如果心中杂念太多,必然会影响前行的脚步,只有静下心来,心无旁骛,才能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