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人着眼于长远,在对待盟友和竞争对手时,善于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当利益抵触,双方的争斗不可避免的时候,其仍能以和为贵,以和解的姿态化解一切矛盾,让两败俱伤的可能变成双方共赢的结果。胡雪岩懂得与同行、与顾客、与官府之间,只有互助才能生生不息发展的道理。彼此容纳,彼此和谐,这便是双赢的智慧。
让竞争对手也要得到好处
一只狮子和一只狼共同追捕一只小鹿,它们合作很好,当狼把小鹿扑倒后,狮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这时狮子起了贪心,不想和野狼平分这只小鹿了,于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拼命抵抗,后来狼虽然被狮子咬死,但狮子也身受重伤,无法享受美味。
这个故事讲述的道理就是人们常说的“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游戏规则!也说明不当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有人说商场犹如战场,但毕竟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商场赛场不一定如此,有竞争,但更多的还需要合作。经商做生意也宜采用“双赢”的竞争策略,这倒不是看轻你的实力,而是为了现实的需要,如前面所说,任何“单赢”的策略对你都是不利的,因为它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除非对手是个软弱角色,否则你在与对方进行争斗的过程当中,必然会付出很大的心力和成本,而当你打倒对方获得胜利时,你大概也已心力交瘁了,甚至所得还不足以偿付你的损失。
在人类社会中,你不可能将对方绝对消灭,因此你的“单赢”策略将引起对方的愤恨,成为你潜在的危机,从此陷入冤冤相报的循环里。
在进行争斗的过程当中,也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而这会影响本是强者的你,使你反胜为败!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在实质利益、长远利益上来看都是不利的,因此你应该活用“双赢”的策略,彼此相依相存。在商业利益上,讲求“有钱大家赚”,这次你赚,下次他赚,这回他多赚,下回你多赚。总而言之,“双赢”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更适合于现代社会的相互竞争。
胡雪岩做生意,向来把人缘放在第一位。所谓“人缘”,对内是指员工对企业忠心耿耿,一心不二;对外则指同行的相互扶持、相互关照。因此,胡雪岩常对帮他做事的人说:“天下的饭,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只有联络同行,要他们跟着自己走,才能行得通。所以,捡现成的要看看,于人无损的现成好捡,不然就是抢人家的好处。要将心比心,自己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胡雪岩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的商德之所以为人称道,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同行的情看得高于眼前利益,在面对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时,做到了一般商人难以做到的:不抢同行的饭碗。
胡雪岩准备开办阜康钱庄,当他告诉信和钱庄的张胖子“自己弄个号子”的时候,张胖子虽然嘴里说着“好啊”,但声音中明显地带有做作出来的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在胡雪岩帮王有龄办漕米这件事上,信和钱庄之所以全力垫款帮忙,就是想拉上海运局这个大客户,现在胡雪岩自己要开钱庄,张胖子自然会担心丢掉海运局的生意。
为了消除张胖子的疑虑,胡雪岩明确表态:“你放心!‘兔子不吃窝边草’,要有这个心思,我也不会第一个就来告诉你。海运局的往来,照常归信和,我另打路子。”
“噢!”张胖子不太放心地问道:“你怎么打法?”
“这要慢慢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信和的路子,我一定让开。”
既然胡雪岩的钱庄不和自己抢生意,信和钱庄不是多了一个对手,而是多了一个伙伴,自然疑虑顿消,转而真心实意支持阜康钱庄。张胖子便很坦率地对胡雪岩说:“你的为人我信得过。你肯让一步,我承你的情,有什么忙需要帮,只要我办得到,一定尽心尽力!”
在胡雪岩以后的经商生涯中,信和钱庄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这都要归功于他当初没有抢了信和生意的那份情谊。甚至对于利润极丰的军火生意,胡雪岩也都是抱着“宁可抛却银子,绝不得罪同行”的准则。军火生意利润大,风险也大,要想吃这碗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胡雪岩凭借着他已有的官场势力和商业基础,并且依靠他在漕帮的势力,很快便在军火生意上打开了门路,走上了正轨,着实做了几笔大生意。这样,胡雪岩在军火界也成了一个头面人物。
一次,胡雪岩打听到一个消息,说是外商又运进了一批性能先进、精良的军火。消息马上得到进一步的确定,胡雪岩知道这又是一笔好生意,做成一定会大有赚头。他马上找到外商联系,凭借着他老道的经验、高明的手腕,以及他在军火界的良好信誉和声望,胡雪岩很快就把这批军火生意搞定了。然而,正当胡雪岩春风得意之时,他听商界的朋友说,有人指责他做生意“不地道”。原来外商此前已把这批军火以低于胡雪岩出的价格,拟定卖给军火界的另一位同行,只是在那位同行还没有付款取货时,就又被胡雪岩以较高的价格买走了,致使那位同行丧失了几乎稳拿的赚钱机会。
胡雪岩听说这事后,对自己的贸然行事感到惭愧。他随即找到那位同行,商量如何处理这件事。那位同行知道胡雪岩在军火界的影响,怕胡雪岩在以后的生意中与自己为难,所以就不好开列什么条件,只是推说这笔生意既然让胡老板做成了就算了,只希望以后留碗饭给他们吃。
事情似乎到了这一步就算解决了,但胡雪岩却不然,他主动要求那位同行把这批军火以与外商谈好的价格“卖”给他,这样那位同行就吃了个差价,而不需出钱,更不用担任何风险。事情一谈妥,胡雪岩马上把差价补贴给了那位同行,胡雪岩的这一做法不仅令那位同行甚为佩服,就连其他同行也都非常钦佩。
如此协商一举三得,胡雪岩照样做成了这笔买卖;没有得罪那位同行;博得了那位同行衷心的好感,在行业中声誉更高。这种通达变通的手腕日益巩固着胡雪岩在商界中的地位,成了他在商界纵横驰骋的法宝。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有人说商场犹如战场,但毕竟不是战场。战场上敌对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商场赛场不一定如此,有竞争,但更多的还需要合作。
细心地维护市面平静
胡雪岩说:“做生意第一要市面平静,平静才会兴旺。”由此,他总是细心地帮助官府维持稳定的局面,维持市面平静。
在胡雪岩第一次销洋庄的时候,他介入朝廷与洋人的争端,试图在朝廷与洋人之间充当调停人的角色,通过他的努力把上海市面做起来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胡雪岩之所以产生要充当朝廷和洋人之间调停人角色的想法,是因为他要在上海创下除销洋庄以外更大的事业。他要在上海设立阜康分号,要在上海做房地产生意,要在上海开米行,甚至还想在上海开戏院、茶楼。
而所有这些生意,都必须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上海一定要保持繁荣的势头,而要保持上海的繁荣,首先必须设法使上海安定。
但实际的情形是,上海此时很不安定。上海不安定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海小刀会起事。当时的上海实际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上海县城,一个是外滩的外国人租界,也称“夷场”。虽然因为外国人曾经接济过小刀会,租界因此并未受战火影响,但小刀会起事以后占领县城,终成掣肘之患。二是由于洋人接济小刀会,与太平军从事军火交易,惹恼了朝廷,于是朝廷决定对洋人在上海的生意采取限制,颁布禁止丝茶运往上海的禁令,并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增加关税。而洋人似乎也在与朝廷较劲,关系弄得很僵。有这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上海的进一步繁荣就受到很大的制约。
不过,这也不是没有回转的余地。能够加以调停的关键,是洋人与朝廷都不想长久僵持下去。对于洋人来说,如果一定要与朝廷僵持,他们在上海的生意就将全面受到影响。比如,现在他们急需的茶丝,因为货源断绝,就只能在上海高价购进。而朝廷主要也只是恼恨洋人资助小刀会和卖给太平军军火,才发出禁令。从实际利益来说,如果真正断了洋商的生路,朝廷也断了一条财源,起码关税就要少收许多。
由此,胡雪岩想充当调停人的角色。他认为,朝廷与洋人的争端绝不会长久,搞下去,洋人固然要受损失,但上海市面也要萧条,最终两败俱伤。他要做的是,在朝廷和洋人之间调停,把彼此发生争端的原因解除,叫朝廷相信洋人,也叫洋人相信朝廷,这样才能把上海市面弄热闹起来。
那时开戏院、茶楼也好,房地产也好,才会无往不利。
于是,胡雪岩做了两件事:一是把自己囤积的生丝尽快脱手。这本来是他准备在销洋庄的过程中用来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的一批丝。胡雪岩在这个时候脱手的目的,是要向洋人做出一种友好的姿态,因为洋人要在中国做生意,一般比较重视中国商人的态度。二是去苏州拜见江苏学政何桂清,想搭上官场的路子,在官场找到人来出面调停。在胡雪岩看来,如果有得力的人出来做这件事,平息朝廷和洋人之间的争端,并不是办不到的。
胡雪岩对于朝廷与洋人争端的看法,当然只是从他作为一个商人的角度去看的。撇开他看法的对错暂且不论,他对自己生意的兴衰与市面安定与否关系的认识,以及他基于自己的认识,主动去维持市面平静的努力,却是很有启发性的。
对于生意人要不要自觉去帮助维持市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也许会觉得生意人只管做生意,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帮助维持什么市面。只要自己有手腕,能够把握住机会,市面平静有市面平静的钱可赚,乱世有乱世的钱可赚。这话也不能说没有道理。胡雪岩也说过,乱世之中,生意很难做,不过,越是难做就越是有机会。
但是,无论如何,做生意总是与市面的环境相关,与时局的安定与否相关。乱世之中,也许确实能够给人提供许多崛起的机会,但从根本上来说,事业的发展还是需要越做越大。只想着在乱世之中找机会,甚至惟恐天下不乱,这只是一种投机者的想法,这样的人不会有大出息。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市面只有安定才有可能繁荣,市面繁荣,自己的生意才有兴旺的条件,市面的安定与繁荣要靠大家来维持。一个想有大成就的商人应该有维持市面平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分清“钱账”和“情账”
“钱财账背后的‘人情’,向来是比钱财更重要的。”胡雪岩认识到这一点,也受益于这一点。但是,当“钱财账”与“人情账”互为消减的时候,胡雪岩向来是将后者作为第一考虑的,他宁可舍去钱财做个人情。
往来要记账,事后免思量。对于合作伙伴,不仅要有一笔“钱财账”,还要有一笔“人情账”。让我们来看看胡雪岩是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为了能做成“洋庄”,胡雪岩在收买人心、拉拢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可谓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他费尽心机周旋于官府势力、漕帮首领和外商买办之间,而且还必须同时与洋人和自己同一战壕中心术不正者如朱福年之流斗智斗勇,实在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终于做成了他的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赚了十八万两银子。但在清账后知道给参与者分红后自己不赚反赔时,他断然决定即使一两银子不赚,也该分的分,该付的付,决不能亏了朋友。
这分、付之间胡雪岩获得的效益实在是太大了,它不仅使合作伙伴及朋友们看到了在这桩生意的运作中胡雪岩显示出来的足以服众的才能,更让朋友们看到他重朋友情分,可以同患难、共安乐的义气。且不说这桩生意使胡雪岩积累了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和外商取得了联系并有了初步的沟通,为他后来驰骋十里洋场和外商做军火生意以及借贷外资等,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这桩生意,他与丝商巨头庞二结成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他在蚕丝经营行当中的地位,为他以后有效地联合同业控制并操纵蚕丝市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仅仅从这分、付之间显示出来的重朋友情分的义气,使他得到了如漕帮首领尤五、洋商买办古应春、湖州“户书”郁四等可以真正生死相托的朋友和帮手,其“收益”就实在不可以金钱的价值来衡量。可以说,胡雪岩的所有的大大发迹的大宗生意,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做成的。因此,可以说,在这一笔生意上,胡雪岩的“钱财账”是亏了,而“人情账”却大大地赚了一笔。前者的数目是有限的,后者却能给他带来不尽的机会与钱财。
说到底,处理好钱财账与人情账的关系,也是商场“关系学”中的必有之义。商事活动中,许多时候确实不能仅仅在金钱上算自己的赚赔进出账,仅仅在自己的赚赔进出账上打“小九九”,也许能凭着精细的算计获得一些进益,但却很难有大的成就,相反,有时在钱财的赚赔上洒脱些、大气些,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而且往往是更大、更长远的效益,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功。胡雪岩不在乎银钱上的赚赔出入,分、付之下获得如此的效益,让人不能不佩服他的大气和远见。假如他只盯着自己银钱上的进出而一毛不拔或为自己多留一点而一毛分成几段拔,是否最终会得不偿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