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台风防范与自救
16581700000015

第15章 典型台风案例追溯(1)

亚洲台风

热带风暴多发的2001年

居住在中国南部、中国台湾地区和菲律宾的人对热带风暴和台风不会陌生,2001年是热带风暴的多发年。风速的高低决定了风暴是否达到台风的强度。台风发生时,摧毁家园、剥夺生命的通常不是大风,而是大雨。

台风“榴莲”在2001年6月下旬袭击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菲律宾。它在菲律宾开始,越过中国台湾,在7月1日星期日到达中国广东省。风速达到每小时104英里(167千米),带来12英寸(305毫米)的降水。据报道,没有人员死亡,但是中国政府估计重建家园至少需要4460万美元的资金。台风“榴莲”继续移动,进入越南北部,连续3天总计带来17英寸(432毫米)的降水。台风造成的山崩埋葬了一些房屋,造成6人死亡,还有3人被洪水淹死。

同年7月最后一个星期,台风“玉兔”袭击了中国广东,风速达到每小时94英里(151千米)。台风摧毁了茂名附近的2340座房屋,还有数千座房屋及农作物受损。此次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60万美元。

2001年7月上旬的台风“犹托”,风速由每小时80英里(129千米)上升到每小时97英里(156千米),引发了突如其来的大雨和泥石流。在菲律宾台风“犹托”造成121人死亡、40人下落不明。多数的遇难者死于泥石流或山崩。台风“犹托”在中国台湾南部只是擦肩而过,山崩和洪水使部分公路受阻,有一人被洪水冲进河里淹死。台风“犹托”从台湾进入广东省南部,最后在那里消失。

7月30日星期一早晨,台风“托拉吉”抵达中国台湾。据一位幸存者描述,洪水猛冲进他家的客厅,家里有10人被洪水冲走。风暴过后,孤苦伶仃的他拼命地在泥巴和残骸中搜索家人踪迹,但一无所获。当天傍晚,当台风“托拉吉”离开台湾时,至少造成100人死亡,许多人下落不明。星期二清晨,台风“托拉吉”到达中国福建省,但此时已减弱,没有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较弱的台风“达那斯”

在2001年9月袭击了日本,造成巨大破坏,有5人死亡,其中4人死于东京北部附近的泥石流。大雨倾泻,树木被吹倒,由于交通受阻,设备运输瘫痪,丰田汽车公司不得不关闭其12个工厂。

台风“达那斯”过后,又出现了另一个较弱的热带风暴———台风“那丽”。从9月16日星期日早晨到9月17日星期一中午之前,台风“那丽”在中国台湾台北倾泻了32英寸(813毫米)的降水,淹没了城市排水系统,街道积水达到汽车车顶高度,部分地铁遭受洪水冲击。雨水从山坡猛冲下来,熟睡中的人们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死。有5人埋葬在泥石流中。居民的房屋、桥梁和铁路被毁,总计造成90人死亡。

一周后,中国台湾的台北人民建起沙袋护墙以应对台风“莱基马(Leki鄄ma)”。台风“莱基马”移动缓慢,但是其风速可达每小时74英里(119千米),在中国台湾北部地区降了大约20英寸(508毫米)的雨水。

11月上旬,热带风暴“玲玲”袭击了菲律宾岛屿,造成大约300人死亡。

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东南部440英里(708千米)处的甘米银岛,连续4个小时下暴雨,造成的洪水冲垮了房屋,把火山喷发时形成的巨砾冲进村庄。热带风暴“玲玲”离开菲律宾后,进入越南,在那儿摧毁了房屋、吹倒了树木、吹翻了渔船。

亚洲气旋

形成于中国南海的凶猛的热带气旋用官方语言称作大风。这种风可以对近海岛屿造成破坏,也经常越过大陆海岸线,在内陆行进相当长的一段距离,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用汉语词汇,我们称这些气旋为“台风”,并且“台风”

这一名称扩展到指所有形成于太平洋的热带气旋。

并且,还有其他名称。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附近的热带气旋叫做“碧瑶风”。碧瑶是菲律宾的一个城镇。在澳大利亚附近的热带气旋叫做“气旋”,通常指发生在印度洋北部的热带气旋。现在发生在印度洋南部的热带气旋也叫“气旋”。

在所有的热带气旋中,几乎90%是台风或气旋。亚洲东部、印度次大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热带太平洋一些小岛屿遭受的台风或气旋是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遭受的飓风的9倍,并且太平洋台风经常比大西洋飓风更猛烈。历史上记载的最猛烈的一次太平洋台风是1979年10月的台风“提普(Tip)”。其风速保持在每小时190英里(305千米),这是因为太平洋比大西洋宽阔得多。在风暴到达大陆和失去温暖的水源之前,要向更远处行进,所以它们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加剧。同样,台风比飓风覆盖的面积更大。“超级台风”很罕见,但是它们一旦出现,就会覆盖300万平方英里(780平方千米)的面积,这相当于美国大陆的面积。

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热带气旋非常强烈,1999年10月29日袭击印度奥里邦的热带气旋摧毁了几个村庄,造成大范围的洪水。气旋过后,印度政府公布有9463人死亡,大约8000人下落不明。印度洋南部的气旋季节(在南半球)从1月份持续到3月份,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气旋季节从5月份持续到9月份。在印度洋南部,每年平均有9.68次气旋,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平均有8.75次,这两个地区每年气旋的次数都有所变化。1945—2000年期间,印度洋南部气旋发生的次数略微有所下降,在孟加拉湾急剧下降,现在孟加拉湾气旋不太常见。

2001年1月2日形成于印度洋南部的气旋“安道”是最典型的,它在马达加斯加最北端东侧745英里(1200千米)处形成,向马达加斯加行进,风势越来越猛烈。但是,在1月5日转向南,以每小时9—11.5英里(15—18.5千米)的速度行进。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留尼汪岛中间穿过,到达距离留尼汪岛150英里(240千米)的地区,幸运的是,没有袭击留尼汪岛的任何岛屿。1月6日风更加猛烈,达到5级。风眼气压降到930毫巴,风速达到每小时140英里(225千米),强风达到每小时168英里(270千米),掀起的海浪达20英尺(6米)高,风眼直径为25英里(40千米)。

1994年袭击马达加斯加的台风(或气旋)“杰拉尔达”更凶猛,被称为20世纪气旋。强风达到每小时220英里(354千米),引发倾盆大雨,造成70人死亡,50万人无家可归,全国主要港口几乎全部被毁坏,2/3的农田被洪水淹没。其他的气旋同样也很猛烈。1994年5月2日,以每小时180英里(290千米)的风速向北行进的气旋越过孟加拉国恒河口,造成200多人死亡。如果事先没有提前发布警报、组织撤离的话,也许造成的死亡人数更多。另一次气旋于1991年4月30日发生在孟加拉国沿海岛屿,气旋来势凶猛,还来不及发出警报,就已造成13.1万人死亡。

跟所有的热带气旋一样,这些东半球气旋都是在纬度5°—20°形成。但是与大西洋不同,大西洋热带气旋在赤道以南形成,太平洋热带气旋在南北半球都可以形成。太平洋热带气旋在南北半球先向西行进,然后离开赤道,在北半球转向北,在南半球转向南。当然,在南半球,科里奥利效应会使风围绕风眼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太平洋地区的台风会向人口稠密的陆地行进。气旋越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沿海,穿过阿拉伯海向北行进,到达阿曼。在赤道南部,气旋向马达加斯加行进。一些行进到岛屿的西部,进入马达加斯加和莫桑比克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1994年3月发生在莫桑比克的台风造成150万人无家可归。

孟加拉国屡遭台风侵袭恒河是印度最大的河,其水流缓慢,水位变化很大。在干燥的冬季,水量少,水位低。但是,在春天,喜马拉雅山融化的雪水使水位上涨。在夏季,季风带来大量的雨水,水位达到最高。一年中,气旋最可能在这一季节在孟加拉湾以南地区形成。尽管亚洲季风在印度最强,但是它会影响整个亚洲南部。热带非洲也会有季风季节,但规模不大。

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地势低,由于受到洪水沉积的淤泥的滋养,平原土地肥沃。在孟加拉国,恒河被称作博多河,它与印度的另一条大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相汇合。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叫做贾木纳河。两条河流汇合在一起,叫做梅克纳河。许多小支流流入梅克纳河,汇聚在一起,流入海洋。

在河水流入海洋的地方形成大三角洲。梅克纳河的河流入口处不止一个,有许多支流蜿蜒流过迷宫似的岛屿和了无人烟的沼泽地。三角洲北部炊烟缭绕,人们生活在建筑在土台上或堤岸上的房屋里,以避免所有河道汇聚在一起时可能引发的季节性洪水的袭击。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国家之一,每平方英里有2000人(每平方千米平均有772人),大多数居民居住在农村。河附近村庄和三角洲北部地区的渔民主要靠捕捉淡水类产品为生。每当气旋袭击时,他们几乎没有防护措施。

1994年4月17日,热带风暴过后,科克斯巴扎尔城镇的200名渔民下落不明,估计有可能被淹死。1991年的气旋造成13.1万人死亡,沿海岛屿5000名渔民下落不明。最惨痛的一次是1970年11月的气旋,造成50万孟加拉人死亡,这是20世纪最惨痛的自然灾难之一。

亚洲南部和东部

亚洲南部和东部是最容易受台风袭击的地区。台风到达印度尼西亚东部后,向北转,直奔菲律宾、越南、中国、朝鲜和日本。在1994年,风速为每小时85英里(137千米)的弱台风就造成中国台湾10人死亡,但是台风若是在中国东海的话就会更加凶猛。同年8月20日、21日,台风“弗雷德”袭击了中国浙江省,持续时间达43小时,造成大约1000人死亡,财产损失估计达11亿美元。1990年中国福建省和浙江省遭受台风“燕西”袭击,造成216人死亡。同年,中国浙江省遭受台风“亚伯”袭击,造成48人死亡。1991年袭击中国南部的台风“艾米”造成至少35人死亡。

中国台湾位于中国东海的南端,是形成于中国南海的热带气旋向北行进的必经之路,再往北是日本岛。日本位于北纬30°—45°,大部分时间很安全,但偶尔会受到台风的袭击,不过到达日本的台风已减弱,成为热带风暴。但是台风的能量经常保持的时间足够长,足可以行进相当长的路程。

1953年位于北纬35°以北的日本本州岛的名古屋遭受台风袭击,造成100万人无家可归。比这更惨重的是1954年日本最北部的北海道遭受热带气旋袭击,造成1600人死亡。1959年9月日本名古屋遭受了日本现代历史上最惨重的台风袭击,这次台风被命名为台风“薇拉”,造成4000多人死亡,150万人无家可归。

藤原效应

偶尔地,彼此相距900英里(1448千米)的两股台风也会同时袭击某地,它们环绕共同的中心旋转,同时又彼此相互作用。这就像两颗恒星环绕它们中间的共同引力中心旋转一样。如果这两股台风规模大致相同,它们环绕两个中心旋转的轨迹也就大致相同;如果一股台风比另一股台风规模大,它们就会环绕规模较大的台风中心旋转,这样规模较大的台风就会吸引规模较小的台风。

这种现象在大西洋也会发生。1995年8月23日,正当热带风暴“艾丽丝”

袭击向风群岛时,飓风“亨伯托”紧随其后。热带风暴“艾丽丝”风势减弱,略微转向南部,而飓风“亨伯托”向北行进。当二者相遇一起围绕共同的中心旋转时,两个势力都有所减弱,最后分离。大约一星期后,热带风暴“艾丽丝”行进到百慕大群岛东侧,正向北部行进时转变为飓风。热带风暴“卡伦”

从后面追上,与飓风“艾丽丝”会聚在一起,二者开始旋转。热带风暴“卡伦”势力较弱,因而飓风“艾丽丝”吸引住热带风暴“卡伦”。

2001年9月6日、7日,两个太平洋风暴———风暴“吉尔”和风暴“亨丽埃塔”相遇,共同围绕中心旋转。幸运的是,两个风暴都没有抵达陆地。

日本的天文学家藤原作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也是日本天文协会的会长。他是第一个描述两种风暴一起旋转的现象的人,因此这一现象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叫做藤原效应。

发生在东亚的台风案例

1959年第8号台风(日本称伊势湾台风)登陆日本时风力达65米/秒,横扫全日本,成为给该国造成最大损失的台风。受灾区广达数县,尤以第三大城市名古屋为最重,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名古屋到东京之间的东岸地区,全部被高达6米的浪潮所淹没。火车停开,机场关闭,狂风挟带大潮将一艘7000吨的货轮推上了海岸,摧毁了近6000栋房屋。这次台风造成4464人死亡,2000人失踪,32285人受伤,约40万人无家可归。

2004年10月9日代号为“马鞍”的台风袭击了日本关东地区。“马鞍”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了44米/秒,是近10年内袭击日本东海岸的最强烈的台风。台风经过的地区出现了暴雨和山体滑坡,造成数人死亡,交通深受影响,灾情最严重的是东京和本州中部的静冈和爱知,街道变成了河流,一些树木被连根拔起。

2004年10月20日,日本中西部地区遭受了近10年内最猛烈的23号强台风“蝎虎”的袭击。这次台风共造成77人死亡,28人失踪,297人受伤;还造成35栋住宅全部毁坏,78栋住宅不同程度受损,283处山体或崖壁坍塌,8000多栋建筑物进水。同时,这次台风还造成一些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损坏,其中包括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清水寺。

2002年9月席卷韩国的“鹿莎”台风造成200多人死亡或失踪,经济财产损失达到创纪录的17.5亿美元。纵贯韩国全境的铁路运输大动脉———京釜铁路,由于铁路桥的桥墩被洪水冲走而坍塌,近一半的路段不能正常行走。另外,岭东线、旌善线也各有部分路段的桥墩被毁,全国有27处铁路被泥沙掩埋或被洪水淹没。受山体滑坡和洪水影响,韩国的高速公路网有27处发生中断,国道也中断了84处。

2003年第14号台风“鸣蝉”自9月6日在关岛西北约400千米的太平洋上生成后,在向西北方向移动过程中强度不断增大,9月12日下午开始影响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台风“鸣蝉”在韩国南部沿海登陆后,以强劲的风力向东偏北方向移动,所到之处风雨成灾,造成大量山体滑坡、房屋倒塌、道路毁坏和船只沉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