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现指发生在太平洋东部、厄瓜多尔南部和秘鲁北部沿岸海面温度升高的现象。如果这些地方的海水温度偏低,则称为拉尼娜,原意是“仙女”。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东太平洋海温较高,西太平洋海温较低,不利于西太平洋台风生成,所以西太平洋台风也就少,如1982年、1997年、2005年都是发生厄尔尼诺年,因此西太平洋上的台风比正常年份少;而发生拉尼娜时,由于东太平洋海温低,西太平洋海温较高,有利于西太平洋台风生成、发展,因此,西太平洋台风也就较多。如1967年、1970年都是拉尼娜年,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分别多达53次和48次,远远超过年平均数。
4.随机性
同许多自然灾害一样,台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台风的生成与发展,本质是热带地区暖空气强盛向极区爆发的一种形式。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却有很大差异,西北太平洋是台风活动最频繁、次数最多的大洋,但是1995—2005年来,其活动次数显著减少,1998年只有21次台风(含热带风暴),是10多年来最少的一次。过去资料表明,在南北纬5°以内的赤道附近海域没有台风生成,而1970年的第14号台风,在北纬4.2°附近生成,打破了台风发生纬度的历史记录。
台风也会立功
1970年11月12日,孟加拉国的吉大港遭受台风袭击,至少有30万人失去了生命。这是近代气象史上危害最大的一次台风灾害。台风过后,死伤者随处可见。平时热闹、忙碌、充满朝气的吉大港变成了令人恐惧的死港。风暴中遇难者的尸体,有的漂浮在水中,有的被压在倒塌的建筑物下;空气中弥漫着腐败的臭味,地上到处淌着鲜红的血水;城市中几乎看不到一个衣冠整洁的人,听到的是幸存者的呻吟和呼救声;只有老鼠在废墟中跑来跑去。财产损失同样触目惊心:台风袭来时,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路边的水泥电杆广告牌东倒西歪;由于台风中心气压极低,铁门紧闭的仓库因内外压力相差太大而发生爆炸;许多设施及建筑物在风暴冲击下顷刻之间被摧毁,整个城市几乎找不到一处完整无损的原物。美丽的吉大港变成了一片令人惨不忍睹的废墟。
盛夏季节,在热带海洋上常会出现一种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风速>32.6米/秒)的强热带气旋。它是一团围绕着自己的中心做逆时针方向高速旋转、风力从外围向中心逐渐增大的空气团。这个大气涡旋与水中涡旋和地面上的旋风很相似,但在范围和强度上却要大得多。强大的热带气旋出现在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称为台风;出现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称为飓风。
范围较小的台风,直径在200—300千米;特别强大的,直径在1200—2000千米。
台风的源地靠近赤道,那里一年到头十分炎热,海水温度很高。夏秋季节,在阳光强烈照射下,湿热的空气膨胀变轻,急速上升;达到一定高度时,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水汽在凝结时释放出大量潜热。台风从温暖的海洋中取得热能,又把它释放入大气之中,使空气团继续升温并上升得更快,这样就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这时,四周较冷的空气迅速流向这个低气压中心填补。在地球由西向东自转的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强烈的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空气旋涡。这时,如果遇到两股强大的气流相互撞击:一股是来自北半球赤道以北的东北信风;另一股是自南半球越过赤道而来的西南信风,这个涡旋在这两股气流的强烈冲击下转速会加快,中心气压越来越低,结果就形成了台风。一个直径为800千米的台风,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把25亿吨水携来携去!它在一天里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50万颗原子弹的能量,若将这些能量转化为电能,可以给美国连续供电3年。不过,台风一旦登陆,能量来源就会逐渐减少,台风也将逐渐减弱而变成气旋。
关岛、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南海是影响我国台风的主要发生地。从辽东半岛至北部湾的广大沿海地区及岛屿,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袭击。据统计,平均每年有10次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侵袭我国沿海地区的台风,以7—9月最多。
台风与一般气旋相比,最大区别是台风中心有一个“眼区”。这个“眼区”
直径在5—30千米。台风形成到成熟,它的眼区逐渐增大。当台风眼区移来时,狂风暴雨骤然停止,风停云散,气温骤然升高,显现出蔚蓝色的晴空。它被四周强烈的上升气流造成的“云墙”所包围,厚度达8—9千米。台风眼过去后,“云墙”又移动过来,狂风暴雨再次降临。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把台风看做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不过,没有台风也不行。没有台风,全球各地冷热差异会更大。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没有台风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变得更冷,温带地区会从地球上消失。每次台风来临时,雨水能把空气中和地面上的污物冲刷得一干二净,使酷热的天气顿时变得凉爽宜人。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始终都有台风伴随。1万年前,地球结束了第四纪冰川时期,进入较为温暖的气候期。在此前后,地球上开始出现早期的人类文化,如我国汉族文化、印度文化和墨西哥文化。
科学家发现,这3个主要文化发祥地附近海面上出现的台风,占全球台风总数的73%,这绝不是一种巧合。事实上,正是台风给这些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才使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为物种和人类的进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万物生长靠太阳。其实,太阳的能量只有极小部分被陆地吸收,大部分被占地球表面70%的海洋所吸收和贮藏。海洋成为全球大气运动的热量和水汽的主要来源地。每年从地球大洋表面蒸发的水汽有455万亿吨,其中90%的水汽又以雨水的形式直接返回海洋中,只有10%的水汽随气流进入大陆。所形成的降水,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台风则年复一年地把几十亿吨的淡水送到大陆上。每逢旱季来临时,许多干旱地区总是祈盼台风带来大雨。正是台风携来的暴雨,使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恒河平原、尼罗河平原等地区成为“地球的粮仓”。
台风给日本、印度、东南亚、美国东南部带来的降水,占这些地区年降水总量的25%以上,对这些地区水稻生长、水利灌溉和水力发电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台风,许多江河、湖泊、水库都会干涸,那里将成为干旱地区,全世界的水荒也会变得更加严重。
综上的述,尽管台风使人类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它所带来的利益同样不可忽视。台风对人类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大量淡水资源:台风是重要的淡水资源。随着全球人口激增和工农业发展,对淡水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加上陆地上有限的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世界性水荒已日趋严重。而台风却为人类带来了丰沛的淡水。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热带许多干旱地区,每年有很大部分的降雨也是来自台风。穿过西澳大利亚海岸的台风中,90%都对畜牧业有益。1984年两个飓风袭击墨西哥湾,对沿岸几个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破坏。然而,充沛的降水蓄满了水库,拯救了庄稼,飓风带来的农业经济收益大于沿海地区遭受的损失。
(2)保持热平衡:台风最大时速达200千米左右,其能量相当于400枚2000吨级的氢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地球全凭着这个能量保持热平衡。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我国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常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
(3)形成具有活性的短链水分子:能量巨大的台风在形成及运行时,借助闪电等作用,可以击碎水分子长链,形成具有活性的短链水分子。而地球上的生物在吸入这些短链水分子后,可增添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地球生态持久发展下去。
(4)另外,台风能增加捕鱼产量。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业产量自然提高。
(5)台风还可以发电。这里所指发电当然不是指利用台风的风力发电,因为台风风力过大,所谓的台风发电实际上是用台风带来的雨水发电。1995年夏,广东省水利厅利用准确的天气预报,下令在第5号台风来临之前,全省大中水库泄洪发电,再让台风雨把水库灌满。结果这个台风使广东多发电800万度(千瓦·时),台风雨已成了当地盛夏重要的水利、水电资源。
台风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东南沿海地区伏旱季节,台风登陆带来的强降水会缓解旱情。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省雷州半岛地区。雷州半岛虽然被茫茫南海三面环绕,但偏偏奇缺可用性的淡水资源;而雷州半岛的水资源分布呈现的特点是,靠每年夏半年(在北半球一般为4—9月)台风带来大量降雨养全年,因此雷州半岛苦旱是广东治水历史上一大棘手难题。“靠台风雨养全年命”的雷州半岛如果哪年没有台风光顾,当年延续至次年干旱就泛滥成灾。
2004年雷州半岛乃至整个南粤大地都没有台风关照,结果广东大旱,雷州半岛更是苦旱。2005年6月上旬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办公室统计的数字显示,湛江市自2002年以来降雨连年偏少近3成,特别是自2004年9月中旬之后,持续8个多月,降水量偏少达5成,遭受了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2005年以来,湛江南部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减少了75%,从2004年9月下旬至2005年6月上旬连续241天没有下过“透雨”,加上持续高温天气,蒸发量大,使旱情进一步加剧。6月中旬全省大范围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涝,唯独雷州半岛降雨微少,整个湛江市江河湖库蓄水极其有限。随着夏收夏种农时活动开始,新一轮水资源短缺矛盾将会更加尖锐地暴露,所以在雷州干涸的土地上的人民渴望台风带来甘霖的心情可想而知。2005年18号台风“达维”在海南省登陆,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受其外围降水云系影响,雷州半岛普降大雨,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及时雨”。因此有人认为,台风登陆是“局部受灾,大面积受益”;也有人说,“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盼台风”。
飓风也极具摧毁力
1974年圣诞节,当气旋“特拉西”离开澳大利亚达尔文时,已经摧毁了8000多户房屋,整个城市几乎陷入瘫痪状态。
1992年8月下旬,飓风“安德鲁”在袭击了巴哈马群岛后,又袭击了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和路易斯安那州。风速达到每小时164英里(264千米),摧毁了佛罗里达州大约6.3万座房屋,佛罗里达城遭受惨重破坏。飓风同时也造成路易斯安那州4.4万人无家可归。从保险赔偿金来看,飓风“安德鲁”是美国历史上代价最惨重的一次飓风,在佛罗里达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250亿美元。
几天之后,在东半球,热带风暴“波莉”在中国海形成,然后向西行进到中国沿海,造成165人死亡,500万人无家可归。
1998年发生在中美洲的飓风“米切”造成巨大破坏。1999年8月发生在菲律宾的台风“奥尔加”造成8万人无家可归。同年9月发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飓风“弗洛伊德”引发了洪水,冲毁了3万座房屋。
更严重的是,2000年1—3月,首先是气旋“埃莱恩”、然后是热带风暴“格洛里亚”袭击了非洲的马达加斯加,造成50万人无家可归。同年9月,发生在中国的台风“玛丽亚”造成17.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1年6月发生在美国休斯敦的热带风暴“阿力森”造成50亿美元的损失。
飓风破坏了人类生活和生活设施
当热带风暴和热带气旋越过陆地时,不论在哪都会对人类生活和生活设施造成巨大破坏。飓风“安德鲁”摧毁了路易斯安那州至少一半的甘蔗作物,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就这样毁于一旦。可以说飓风“安德鲁”摧毁了农民的生活。
与北美洲、欧洲或澳大利亚不同,在非工业国家中,相当多的人口从事农作物劳动,他们的农作物一旦被摧毁就无法弥补。1989年发生在越南中部的台风“塞西尔”摧毁了3.6万座房屋和大量农作物。房屋可以重建,农作物时令过后就不能再种,并且越南也承受不了大量进口粮食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同年9月,飓风“雨果”袭击了加勒比海岛屿和美国东部,摧毁了大量的玉米和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