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超自然现象背后的玄机
16583400000012

第12章 灵异诅咒(5)

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多年前的一个黄昏,一名工作人员对一座东汉古墓做例行检查时,无意中向枯井一瞥,发现不知谁向井里扔的一元钱竟被放大了许多。原雷台公园管理处主任张宝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仍非常兴奋:“当时我只想把一盏灯放到古井里,让游客在参观汉墓时别忘了这口古井,当把灯放到井里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有人往里面扔纸币,我一看,纸币变大了。大家反复试验,发现扔下去的纸币确实被放大了,就像在放大镜下一样!”

古井的神奇传说

据介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个10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朝天顺年间的雷祖观而得名,数百年来香火不绝。1969年9月的一天,武威县(今凉州区)群众在此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古墓,出土了文物珍宝“马踏飞燕”。据出土的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建于东汉晚期(186-219)。古井位于雷台东南角,距墓道入口两米,贯穿了整个夯土层,与墓道相邻,一直修到古墓中。古井深12·8米,是用典型的汉代古薄砖砌成。底部以“人字形”方式砌成,在我国考古中也不多见。据考证,这口古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干涸。

古墓里的古井有何作用呢?据专家介绍,墓室主人在墓道中凿井,寓意着富有和尊贵。

关于古井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东汉时有一小吏,家境贫寒,常常梦想钱会生钱。一日他上了雷台,将自己的苦闷讲给当时的道长听,道长问他是想真拥有还是假拥有,小吏不解。道长说:“真拥有,凭你一个小吏,是不可能的,若想过把瘾倒现成。”小吏叹曰:“命中没有难强求。

当年卢生还有一枕黄粱的美梦呢!”道长便将他引到古井旁,让小吏扔一枚铜钱,小吏摸了半天,又舍不得。道长头,抓起一枚铜钱便扔到井里,小吏伸长脖子一瞅,哎哟,那枚铜钱变得跟井底一样大,还在闪闪发光,小吏大叫一声,跳进井里,一头扎在了铜钱眼里。道长一扫拂尘,叹道:“这世上竟真有往钱眼里钻的人呢!”按照常理,从12·8米的高度看井底的钱币,感觉应当是缩小了,而古井为何具有神奇的放大功能呢?当地人传言:这是墓室的主人显灵了!古老的雷台因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神秘的造型

据了解,这是一口用砖堆砌而成的井,砖与砖之间没有使用任何黏合材料,经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井壁的砖大部分已经严重风化,只有井底的部分壁砖仍保存良好。经过测绘,工作人员发现它并不是一口垂直的井,开口处直径0·95米,井底直径0·86米,而井中部的直径达1·15米,古井整体呈腰鼓状。

“放大”之谜

据介绍,古井的放大作用被发现后,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说法一:有专家认为井下可能悬浮着某种密度和比重大于空气的气体,光线透过这种气体的界面时发生了折射,从而产生放大作用。

说法二:有人认为一般见到的水井,井壁大多直上直下,这口古井呈腰鼓状,距井底1米处的壁砖呈人字形堆砌,这种独特的造型经过光线的反射能产生意外的放大效果。但这种说法被物理学家否定了:这和井中间的结构没有任何关系。

说法三:有专家认为是大家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错觉。比如,人们总感觉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那是因为早晨的太阳刚升起时,人们把地平线上的房屋、树木做参照物,而中午的太阳没有参照物,就造成了“小”

的错觉。

同样,把四壁做参照物,井底的钱币自然显得大了。但有人做了试验,用同样的参照物,在别的井里却没有放大的现象。

说法四: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们讨论后认为,井中心的温度低,边缘的温度高就有可能出现放大现象。具体说来,就是在同等介质的气体中,温度高湿度小的地方空气对光线的折射率就低,温度低湿度大的地方空气对光线的折射率就高,放大效果就强。只要能测出井底附近的空气温湿度存在的差异,就能找到这个隐藏在空气中的“放大镜”。但工作人员用一般的指针温湿计只能测出井底与井口的温度相差两度,湿度相差10%,却无法测出井底中心位置和边缘位置温湿度的微妙变化。

据了解,在古井底部还有一根直径40厘米的木头。古人为什么要在井底横亘一根粗大的圆木呢?古井下面是否还有其他建筑?古井已干涸多年,下面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人们期待千年古井的谜底早日揭开。

到底谁是海中铁塔主人

1998年俄罗斯《特异报》披露了美国“艾尔塔宁”号海洋考察船1964年在南太平洋的深海底发现神秘“铁塔”的部分情况,现摘录如下。

1964年8月29日,“艾尔塔宁”号科学考察船航行到智利的合恩角以西7400千米左右时抛锚停泊,按照南极考察计划开始工作。他们把一台深水摄像机下潜到4500米深的海底,进行水下拍摄工作。一天的考察工作结束后,当技术人员对当天拍摄的胶片进行显形处理时,在一张胶片上发现了奇特的东西。将该胶片放大并洗成照片后,清晰地看到一个顶端呈针状的水下“铁塔”。从塔的中部延伸出4排芯棒,芯棒与铁塔之间呈精确的90毅夹角,每个芯棒的末端都有一个白色小球。综合起来看,照片上的东西很像是一座塔式发射天线。

有研究人员认为,这座“铁塔”是智能生物建造的,并指出,水下摄像机能拍到这个神奇的海底建筑物简直是天大的幸运,因为海底如此浩瀚无垠,而摄像机已输入计算机,它只有间隔固定的时间才开机拍摄。

1964年12月4日,“艾尔塔宁”号科学考察船完成使命,驶入新西兰的奥克兰港。船员登陆后,把这张8厘米乘10厘米的海底神秘“铁塔”照片拿给一位记者看。记者问随船的海洋生物学家托马斯·霍普金斯:“这是什么东西?”生物学家回答说:“显然,它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我不想说这座海底铁塔是人建造的,否则会产生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什么人以何种方式到达如此深的海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去建造它?”

不久,新西兰的UFO研究者把照片寄给美国从事月球遥控探测器指令研究的航天专家C·霍尼,请他对此作出解释。霍尼说,凭他多年从事研究的经验,这个神秘的“海底铁塔”是测量地球地震活动的传感器和信息转发器,建造者可能是来自太空的外星人。他们借助这套先进的仪器,及时而准确地把地球上的某些信息传送到他们的母星上去,与此同时,也可能以地球某个学术团体的名义,将情报传给各国政府。

时间已过了近五十年,可是围绕海底“铁塔”这个神秘事件,却一点消息也没有了。人们不禁要问:美国人在第二年、第三年……是否又去进行更深一步的考察研究了呢(行家认为,美国人绝不会对这么重要的发现置之不理)?如果后来他们又进行了多次考察,为什么没有新的发现见诸报端呢?

纳玛托岛石柱拜谁所造

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共有的500多个岛屿中,最大的名叫波纳佩岛,面积约500平方千米。在它的对面,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岛,名叫纳玛托岛。

1595年,葡萄牙海军上尉佩德罗·费尔南德斯·德·库伊罗斯乘“圣耶罗尼默”号帆船来到这个小岛,他惊讶地发现,岛上虽然荒无人烟,却有无数根巨型石柱整整齐齐码放在那里,堆成了一座10多米高的石头山。

后来,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到岛上进行研究,发现这原来是一处远古时代的建筑废墟。这些石柱是加工过的玄武岩柱,由冷却的火山熔岩凝成,每根重达数吨。瑞士人冯·丹尼肯试着数过这些石柱,堆砌起来的石山共由4328根石柱组成。连同各处地上散乱的石柱、若干墓室和一道860米长的石柱围墙,总计用了约40万根石柱。纳玛托岛的废墟上的建筑没有浮雕,没有装饰,没有南太平洋建筑常见的繁花,只有数不完的玄武岩石柱和交错纵横的运河水道。这是一座什么建筑呢?

更令人不解的是,纳玛托岛本身并不产这种玄武岩,石柱是从波纳佩岛运来的。两处距离虽不远,但只有水路通航。人们认为是用当地一种叫做卡塔玛兰斯的独木舟来运输的。但这种独木舟一次只能运一根石柱。

有人计算了一下,如果一天运4根,一年才能运1460根。照这样计算,波纳佩的岛民要工作296年,才能把40万根石柱统统运到纳玛托岛。波纳佩土着把纳玛托遗址叫做“圣鸽神庙”。传说300年前,一只鸽子驾船穿过水道来到这里。在鸽子来到之前,岛上的统治者是一条喷火的巨龙,它吹一口气就挖好了运河,石柱就是它从邻岛运到这里的。

传说或许有过多的神话色彩,但究竟是谁建造了纳玛托岛上的石柱建筑?

太平洋岛民慵懒、散漫而自足,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对他们来说,没有特殊的动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岛上的建筑显然并未完工,一部分城墙还没来得及造好,就由于某种原因突然被放弃了。散乱的石柱扔得到处都是。

到底是谁在这个岛上建造了这奇怪的建筑?它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又有什么用途?为什么尚未完工却被突然放弃了?纳玛托岛的石柱无疑又是一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