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自然的奥秘
16586900000008

第8章 自然灾害的由来(3)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泥石流形成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泥石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飞沙走石”的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等危害,沙尘暴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威胁。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沙尘暴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的动力是风。物质基础是沙尘。风与沙尘各有复杂多样的时空变化。有足够强大的风,还要有足够量的沙尘。但是把大量沙尘吹起来,也还要求很多条件。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也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近年来,我国多次遭受大风沙尘天气袭击。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发生过20多次,2000年至2009年间沙尘天气已发生30余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无法估量。

中国的沙漠面积比较大,世界几大沙漠中,除了撒哈拉大沙漠外,塔克拉玛干、毛乌素、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都在中国北方。而中国北方的周边国家也有范围不小的沙漠和戈壁,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有时又必须经过这些地区。中国就是处在这样的位置上,这是无法选择和改变的。所以,境内外沙尘源一直存在,完全消灭沙尘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不分你我,携手共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环境和气候,减少沙尘源、削弱沙尘暴是可以做到的。

治理沙尘暴,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给裸露的沙化土地种上草、灌木和乔木。最近的监测显示,中国现有沙化土地面积约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左右,按目前条件适宜治理的有53万平方公里。中国已经有了治理的总体设想,到2020年把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治理一半左右,力争到2050年,把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上治理完。

生命之源的匮乏——旱灾

旱灾指长期少雨或降水不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量或从土壤中吸取的水量,在一个相当时期内不相适应,而使作物生长受限到抑制或死亡,产量下降或绝收的气象灾害。

通常所说的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其干旱程度的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等有密切关系。干旱可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平均每年达3亿亩以上,约占全国受灾总面积的60%;其次是造成水资源不足,水位逐年下降,沿海一些城市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

我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其实,我国的旱灾并不仅仅是因为降水量少导致的。拿以色列这个缺水的国家来说,以色列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农业每年为其国民经济带来十多亿美元的纯利润。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上,比以色列条件优越得多,为何却经常发生旱灾呢?

有调查表明,我国发生旱灾的关键原因在于水资源的浪费。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以上,浪费水的严重程度与旱灾灾情同样惊人。在宁夏北部的黄灌区,农民种的是水稻,要用大水漫灌,算下来生产1斤米要用掉1吨水。

我国现在有许多节水技术,如果科学用水,水少也能够取得粮食丰收。比如,山西渭北高原非常干旱,雨下到地面被土层吸收,上层水分春季蒸发了,下面的土层还比较潮湿,而小麦的根因为短,吸收不到下面的水。科学家们想出一招“以肥促水”,施磷肥,使1米的根长到2米多,吸收到水,获得丰收。渭北20多个县原本缺粮,现在成了山西的商品粮基地。

此外,我国自1949年以来,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发展排灌事业,提高了抗旱能力。至1987年底,排灌机械保有量593.5万台、6242.2万kw,配套机电井243万眼,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7.2亿亩。1978年虽遭特大干旱,由于各类水利工程发挥作用,通过引、提、蓄等多种措施,挖掘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仍保证了当年农业生产。中国人民积累起来的蓄水保墒、抗旱耕作措施,在战胜干旱中起了一定的作用。2009年2月,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可见全国不少地区抗旱灾的能力还较低,旱灾威胁依然存在,抗旱任务仍很艰巨。

寻找火山爆发的规律

火山爆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自古以来,火山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它的破坏力大到彻底摧毁火山附近的城市和村庄。所以,人们非常希望能认识火山爆发的规律,以期最终战胜它。为此,许多人已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我们都知道,火山分为活火山和死火山。死火山是过去曾喷发过而以后一般不喷发的火山,活火山则每隔一段时间喷发一次。有些火山喷发的时间很有规律,甚至只膈几分钟便喷发一次。这种持续喷发的现象如何解释呢?

原来,它们不太黏稠的熔岩使得喷出的气体很容易在熔岩中形成气泡,气泡越变越大,最后发生爆炸,发出强烈的嘶嘶声,但是爆炸本身并不剧烈。熔岩夹带着水汽、烟灰升到高空,最后,一部分回到火山口里,一部分掉落到海里。熔岩掉回火山口时,并没有把火山口堵塞住,一些小的喷气孔依然是畅通的。过一会儿,前面的过程再次发生,火山内部的气体不断使熔岩膨胀,再次进发出巨大的烟柱。就这样,循环往复,火山持续而间歇地喷发着。

古罗马人普林尼安是世界上最早详细地考察和记载火山情况的人。公元79年,著名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熔岩彻底湮没了附近的3座城市。普林尼安实地考察了这次大爆发,爆发的全部过程被他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了解这次灾难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不幸的是,他做完这个伟大的贡献后不久就去世了,死因是他吸入了过多的火山喷出的有毒气体。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火山研究的先驱,把他观测的维苏威型火山喷发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因此,维苏威型火山喷发又叫做“普林尼安型火山喷发”。

在加勒比海东部,有一个小岛名叫瓜德罗普岛,和平宁静,景色怡人。1976年夏天,这个岛上的苏弗里埃尔火山开始喷发,且接连不断,该岛上7.5万名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干扰。

这个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的火山专家不断前来,在对那里进行了全面考察后却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以比利时火山专家哈伦·塔齐耶夫为首的专家小组持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苏弗里埃尔火山的内部构造与亚洲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一带的火山相似,都是由于地下水被加热产生蒸汽,然后从火山口喷出。这就导致每10分钟一次的小规模喷发。因为不会有大规模的喷发,所以岛上的居民应该是安全的,不用逃离家园。